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让户外救助高效可行,本文设计开发了登山步道救助系统。该系统是一个C/S架构的在线App系统,基于ArcGIS和iOS平台,利用GIS、Web Socket等技术构建,实现了实时通信、实时定位、路径实时规划以及实时导航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户外救助的效率。  相似文献   
62.
朱裕振  强建科  李强  沈立军  贾金荣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82023-2022082023
沂沭断裂带为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大断裂,其深度切穿莫霍面,把鲁中造山带与苏鲁造山带隔开,断裂带的活动情况影响山东地区大地构造的稳定性。以往的工作多集中在地表或近地表地质要素的调查和研究,局部也开展了一些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大多以剖面为主,对区内地质构造的认识比较局限。本文收集沂沭断裂带约14600 km2范围的区域重力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定性解释和三维定量反演,获得了区内地下30 km内的相对密度分布。综合研究了从诸葛镇到五连金矿的精测剖面,其中包括重力、磁法和大地电磁3种方法。由此得到以下几点结果:①揭示了区内东部地下存在一条巨大的隐伏隆起构造,深度约2 km到10 km,从南南西方向延伸到北北东,有3个局部核心区:分别是石桥子镇往西南约30 km范围、由桑园镇、五莲县金矿及许孟镇三者之间的区域、以湖头镇为中心向北向南各延伸约30 km范围。②地表观察的断裂F1和F2比由反演的相对密度确定的断裂F′1和F′2向东偏移,而且北部偏移比南部更大。③重力、磁法、大地电磁测深综合剖面S1—S2研究表明,沂沭断裂带北段内岩矿石具有较低的相对密度、较低的磁性和较低的电阻率特征,意味着断裂带在北部具有张性特点。综上所述,研究区内东部上地壳内存在隐伏隆起构造,昌邑—大店断裂和安丘—莒县断裂在北部具有张性断裂特征,在南部具有挤压特征,莒县以南小地震方式释放部分应力。  相似文献   
63.
为明确不同含水率古土壤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其微观结构特性及古土壤损伤机制,采用核磁共振扫描仪对不同含水率冻融循环后的古土壤试样进行测试,研究冻融循环和含水率共同作用对古土壤微观结构的影响及土体内部损伤变化。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下不同含水率使土体内部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损伤程度为含水率大的土体大于含水率小的土体。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T2谱曲线信号幅度增加,孔隙结构改变,大孔隙、最大孔隙含量增加,中孔隙含量减小; 同时含水率较大的土体孔隙体积增大幅度大于含水率较小的土体,说明在季节冻土区建设工程中含水率越大土体越易发生破坏,因此在工程中应注意防排水问题。依据损伤力学原理,得出土体颗粒连续性与孔隙率关系,进而得出有效应力与孔隙率关系; 根据核磁扫描结果,建立孔隙率与冻融循环次数关系,最终推导出古土壤有效应力与冻融循环次数关系表达式。研究成果为季节冻土区古土壤地层建设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4.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化探样品中的痕量银,通常在标准模式下用干扰校正法或动能歧视模式进行测定。银的两个稳定同位素均受锆和铌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质谱干扰,对于干扰元素锆、铌含量较高而银含量低的样品,测定误差较大,需要将干扰元素与银分离。本方法采用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消解样品,浓盐酸复溶提取,加入磷酸使大部分溶出的干扰元素锆、铌转化为难溶的磷酸盐化合物,通过沉淀与待测元素银分离。ICP-MS测定时以~(103)Rh为内标,用~(90)Zr~(16)O~+同质量数的同位素~(106)Pd间接校正~(91)Zr~(16)O~+、~(90)Zr~(16)O~1H~+对~(107)Ag的质谱干扰。经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验证,分析结果在标准值的允许误差范围内,相对标准偏(n=12)为4.3%~12.1%,方法检出限(3SD)为0.0072μg/g。本方法适合土壤、水系沉积物及岩石等化探样品中痕量银的分析。样品处理中引入的磷酸不影响其他常规元素,可用同一份消解液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65.
北京盛夏一次罕见的大雹事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廖晓农  俞小鼎  于波 《气象》2008,34(2):10-17
分析了1969年8月29日出现在北京的罕见大雹事件.冰雹发生在蒙古低涡低槽大尺度环流背景下,500hPa的冷空气叠置在低层暖空气上,为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分析表明,华北东部的降雹区位于高能带中,北京在高能带的中心并且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抬升指数(LI)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在-10~-30℃层内有高的CAPE值,使大冰雹的出现成为可能.此外,对流层中下层较强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多单体风暴或超级单体等强风暴云的发展,从而增加了冰雹出现的几率.而且,合适的冻结层高度以及冷暖云厚度比也为降雹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66.
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同卡地区发现了高压麻粒岩,它经历了至少两期变质作用,即高压麻粒岩相和退变质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峰期高压麻粒岩相矿物组合为: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退变质角闪岩相矿物组合:角闪石-斜长石。地质温压计的计算结果表明高压麻粒岩相的温压条件为600~750℃,11.0~13.0kb;退变质角闪岩相的温压条件为500~600℃,6.0kb左右,高压麻粒岩具有顺时针退变质的P-T轨迹特点。  相似文献   
67.
长江流域中下游梅雨时期500毫巴环流形势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对1954—1962年5—7月500毫巴流型作了分析,确定了长江中下游各年的梅雨期,划分了梅雨期500毫巴环流型。分析指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东亚上空西风气流的变化,是决定入梅和出梅的重要因素,其中东经110°到125°之间的副热带高压脊线的变化更重要。当这个脊线从低纬度向北移动,越过北纬20°时,梅雨开始,再次北移越过北纬25°时,梅雨结束。500毫巴西风气流的变化是另一个指标。90°E上南支强西风消失,东风突然向北推进,是季节转换的标志,这以后,当115°—125°E上南支强西风北撤到北纬30°以北时,梅雨开始,再次北撤越过北纬35°时,梅雨就结束。  相似文献   
68.
李杰  张荣之  曾光  龚兵  王冲  房亚男  朱俊  李军锋  强文 《测绘学报》1957,49(11):1377-1387
本文针对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iGMAS)和国际多系统GNSS试验计划(MGEX)两个观测网接收到不同频率北斗卫星数据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北斗卫星(BDS)3个频率(B1I、B2I、B3I)的两种无电离层组合(B1/B3和B1/B2)数据精密定轨(POD)和钟差估计(CE)方法。该方法可以统一处理上述两个观测网收到的北斗二代(BDS-2),北斗三代试验系统(BDS-3e)和北斗三代全球系统(BDS-3g)3个频率的观测数据,并在一次程序运行中对所有北斗卫星进行联合处理,可有效提高一次运行的数据使用率,从而提高参数估计精度。采集了多天iGMAS、MGEX的GPS和BDS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BDS-3e+BDS-2+GPS联合定轨时,采用三频两组合方法后由于增强了观测几何,BDS轨道重叠RMS为15.9 cm,比传统双频法定轨精度提高11.3%。新方法引入了与卫星端3个频率相关的码偏差,该量多天估计结果稳定,证明了模型和方法可靠。将新方法用于BDS-3g+BDS-3e+BDS-2+GPS联合定轨,6颗BDS-3g的MEO卫星轨道重叠RMS为14.5 cm,钟差重叠RMS为0.43 ns,与BDS-3e的15.1 cm和0.49 ns相当。开展了北斗卫星精密单点定位(PPP)试验,结果显示增加了BDS-3g的6颗MEO的精密轨道和钟差后,测站定位精度水平为39.6 mm,天顶为37.8 mm,比仅用BDS-2和BDS-3e卫星定位精度提高了11.1%。  相似文献   
69.
详细分析了温州市永嘉县屿塘山东侧滑坡产生的原因,并列举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治理措施采用截排水沟与抗滑桩相结合,并介绍了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事项。  相似文献   
70.
利用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中3个月的资料,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陆地3—5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48—2001年,全球3—5月的降水量以负趋势为主要变化特征,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亚洲中西部、中国中东部、俄罗斯东部、南极的恩德比地和威尔克斯地等9个地区;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俄罗斯西北部、美国西北部、加拿大西南部、南美洲南部、加拿大北部等7个地区。还研究了35个纬圈3—5月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在分析全球季节降水量与ENSO的关系中,指出春季是春夏秋三季中最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