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9篇
  免费   728篇
  国内免费   915篇
测绘学   374篇
大气科学   469篇
地球物理   733篇
地质学   1854篇
海洋学   447篇
天文学   157篇
综合类   383篇
自然地理   48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234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0年   2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Based o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rrival time of maxima magnitude from band-pass filtering signals which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new Morlet wavelet multiple-filter method, we develop a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rinsic and attenuative dispersion of the first cycle direct P-wave. We determine relative group delays of spectral components of direct P-waves for 984 ray paths from SML and ALS stations of the Taiwan Central Weather Bureau Seismic Network (CWBSN). Using continuous relaxation model, we deduce a new transfer function that relates intrinsic dispersion to attenuation. Based on the genetic algorithm (GA), we put forward a new inversion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which is defined the flat part of quality factor Q(ω) spectrum, τ1 and τ2 parame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① The distribution of Qm values versus epicentral distance and depth show that Qm values linearly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of epicentral distance and depth, and Qm values is clearly independent of earthquakes magnitude; ② In the different depth ranges, Qm residual show no correlation with variations in epicentral distance. Some significant changes of Qm residual with time is likely caused by pre-seismic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associated with fluid-filled higher density fractures rock volume in the source area of 1999 Chi-Chi Taiwan earthquake. We confirm that Qm residual with time anomaly appears about 2.5 years before the Chi-Chi earthquake; ③ A comparison of Qm residual for different depth range between SML and ALS stations show that the level of stress has vertical and lateral difference; ④ The area near observation station with both anomalously increasing and decreasing averaged Qm residual is likely an unstable environment for future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nc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capability of direct P-waves dispersion for monitoring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tate changes of anelastic medium of the Earth at short propagation distance using seismograms recorded from very small events.

  相似文献   
952.
元谋干热河谷近50年分季节降水变化的DFA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消除趋势波动分析法(DFA)分析元谋干热河谷1956~2006年分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对1978~2006年进行滑移分析.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分季节降水量时间序列至少在50 a的尺度上具有微弱的Hurst效应:夏、冬季具有较弱的长期持续性及较强的随机性,春、秋季具有较弱的反持续性.植被生物量和盖度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所引起的下垫面性质改变,是干热河谷分季节降水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元谋干热河谷降水量的变化对当地植被恢复和农业生产活动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3.
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念 框架及其关键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郭怀成  黄凯  刘永  郁亚娟 《地理研究》2007,26(4):789-798
河岸带生态系统作为河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具有一系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加以考虑。加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已成为流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国内外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河岸带生态系统特征,界定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提出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框架,主要从范围界定、问题诊断、目标设定、综合评价、管理策略、监测评估和反馈调整7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识别出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中的4个关键问题:①研究尺度问题;②河岸带管理宽度问题;③协调生态价值冲突问题;④国内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4.
用有机岩石学、元素分析和饱和烃气相色谱等方法,分析了凡口铅锌矿矿区有机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对有机质在该铅锌矿成矿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矿区的主岩富含有机质,有机碳含量为0.03%-0.4%,平均为0.16%,有机碳和金属矿化有同步变化趋势。有机质具有高的演化程度,经换算,镜质体反射率为1.92%-3.55%,且绝大多数高于3.0%。饱和烃气相色谱的特征表明,含矿地段的有机质在成矿热液的作用下发生热裂解和热变质,其裂解产生的甲烷和新生成的干酪根等有机化合物作为还原剂,使硫酸根还原成硫化氢,还原生成的硫化氢进一步与成矿金属离子反应生成金属硫化物沉淀,并最终富集成矿。另外,草莓状黄铁矿的存在,说明了在沉积作用早期,细菌可能直接参与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55.
城市化进程中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特征及其分类方法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袁雯  杨凯  吴建平 《地理科学》2007,27(3):401-407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发育受到自然条件和城市化的双重影响。依据遥感解译数据,围绕城市化水平、河流形态、河流结构和河流调蓄功能四个维度,就建成区面积比例、河流长宽分布、河系分维、河流调蓄能力等具体指标,分析了城市化水平和土地利用特征不同区域的河流空间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状态,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的可能演化轨迹,尝试建立了城市化影响下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结构分类方法,提出了城市河流综合整治过程中应充分重视保护自然河流结构,注重发挥河流综合功能等观点。  相似文献   
956.
上海中心城区河流水系百年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程江  杨凯  赵军  袁雯  吴健平 《地理科学》2007,27(1):85-91
分析上海中心城区河流水系1860~2003年变化情况,研究表明:①140余年来中心城区有历史记载河流消失至少310条段,总长超520 km,水面积减少约10.46 km2,水面率下降3.61%。中心城区所在水利片河流水系结构破坏,水系分枝比受河道消亡影响明显降低,水系分维数异常;②中心城区河流水系阶段性集中消亡,消亡驱动力因消亡时期而异;③初步估算,140余年来中心城区河道槽蓄容量减少超过2 029×104m3、单位面积可调蓄容量减少5.06×104m3/km2。河道槽蓄容量较百年前减少超过80%,城市河网调蓄能力明显削弱,且1950~1990年市政雨水泵站累积增加数目与同期区域内河道累积消失数量、长度和槽蓄容量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7.
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胡杨生长季树干液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应用热脉冲技术和自动气象站对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的树干的液流流速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为期2 a的连续观测,对胡杨树干液流日、季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白天树干液流流速变化曲线呈多峰型。夜间,胡杨同样存在明显的树干液流现象,这主要是由根压引起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7月最高,6月、8月次之,9月液流速率高于5月,10月最小,主要生长期6—8月胡杨日均蒸腾量占整个生长季的70%以上。不同林龄的胡杨树干液流速率不同,表现为15龄>25龄>50龄。树干液流量变化与环境因子中气象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逐步回归结果表明,液流速率与净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线性相关, 同时给出了依据常规气象因子估算液流速率的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958.
差分GPS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使用差分GPS方法, 测量西宁盆地内部各级阶地参数, 对比野外阶地特征, 探讨区域新构造时期活动特征, 以及西宁城市周缘活断层的分布及活动特征。 通过这一区域的实践, 认为DGPS方法能够快速、 精确的获得区域内阶地面的坐标和高程, 是确定弱活动或隐伏断裂的可行方法。 南川河断裂错断T3、 T4、 T5阶地, 断裂的活动时间为T3阶地形成后, T2级阶地形成前的0.10 Ma B.P.至0.05 Ma B.P.。 垂直断距15~20 m, 最小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30 mm/a。  相似文献   
959.
1998年SCSMEX期间南海夏季风海气交换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根据1998年“南海季风试验(SCSMEX)”强化观测期间“实验3号”和“科学1号”科学考察船船基大气海洋自动观测系统两点连续观测的大气、海洋资料,使用考虑到风速和大气层结影响的整体输送公式计算海-气间的湍流通量交换。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南海夏季风期间海表大气要素和海温日均值的逐日变化、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以及大气向海洋输送的动量通量等。结果表明:这次夏季风于5月21日从南海南部开始爆发,然后向北部扩展全面爆发。夏季风期间南海南部和南海北部的大气、海洋结构和海气交换特征等都有明显差别。此外,海表温度的变化除了与太阳总辐射有关外,主要是与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潜热通量变化有关,对本次夏季风发生较晚、强度较弱作了海-气交换的物理解释,并与1992~1993年西太平洋热带海域西风爆发过程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960.
重力地形改正是区域重力测量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步骤,目前重力地形改正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快速地重建测站附近高精度的三维地形。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景立体视觉和摄影测量技术的快速近区重力地形改正方法,设计和开发了相应的快速测图系统。为了使该系统硬件尽量小型化并满足精度需求,我们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精度分析和设计优化。所开发的研究系统可以从获取的全景立体图像自动生成DEM并计算重力地形改正值。该系统已经过野外多站多种地形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其效率和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野外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