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0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测绘学   256篇
大气科学   238篇
地球物理   174篇
地质学   702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土地整理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是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两者互为依托,联系紧密,加强土地整理与新农村项目捆绑建设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土地整理的内涵,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42.
对于矢量数据,定义一种新的压缩误差,并在此压缩误差下,利用动态规划思想,讨论单实体和多实体矢量数据的压缩方法。特别在多实体的矢量数据压缩中,使用由压缩率和压缩误差相结合的加权平均分配节点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压缩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矢量数据的性态,具有较高的压缩效率。  相似文献   
943.
西藏冈底斯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惹雍错-许如错南北向地堑位于青藏高原冈底斯中部, 由一组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与夹其中间的当穹错、当惹雍错、许如错等3个湖泊盆地构成.地堑发育于中新世晚期, 一直活动到全新世.沿着地堑边缘分布中新世碱性火山岩.白榴石响岩的K-Ar年龄为12.6Ma, 其岩石化学特征显示出陆内伸展构造环境.地堑内部发育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湖相沉积物.当惹雍错-许如错地堑是在青藏高原板内构造隆升过程中, 层流加厚的下地壳热垫作用导致上地壳发生伸展作用, 随着青藏高原地壳物质的东流, 南北向伸展作用转向东西向伸展作用, 形成近南北走向的地堑.   相似文献   
944.
资源一号02B卫星影像几何外检校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资源一号02B卫星,建立影像的严密成像几何模型,研究系统误差的补偿方法.实验采用GPS和AOCS的观测数据,将资源一号02B高分辨率影像的定位精度从860个像素(RMS)提高到216个像素(RMS).分析误差产生的根源,求解俯仰、滚动2个旋转角度和俯仰、滚动、偏航3个旋转角度时,均明显提高了影像的几何定位精度,对于沿轨道方向的误差加入偏航角校正优于不加偏航角校正.  相似文献   
945.
文敏 《西部资源》2009,(5):23-23
近年来,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与地质灾害的防治衔接不够,一些人为活动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加之该县特殊的"三山两槽"沟壑发育地貌,导致地质构造和岩性复杂多变,是地质灾害高发区。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查  相似文献   
946.
Evaluating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pumping effects in statistical analys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yer TD  Congdon RD 《Ground water》2008,46(2):212-227
As development of ground water resources reaches the limits of sustainability, it is likely that even small changes in inflow, outflow, or storage will have economic or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Anthropogenic impacts of concern may be on the scale of natural variability, making i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we believe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account for effects from both ground water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variability. We use several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trend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time series analysis with seasonal decomposition, to identify climate and anthropogenic effects in regional ground water levels and spring discharge in southern Nevada. We discuss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climate and suggest that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various measures of climate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aquifer system response to climate. In our system, which may be characteristic of much of the arid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ground water levels are much more responsive to wet years than to dry years, ba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selected climate parameters in the regression. Using cluster analysis and time series seasonal decomposition, we relate differences in amplitude and phase in the seasonal signal to two major forcings—climate and pumping—and distinguish between a regional recharge response to an extremely wet year and a seasonal pumping/evapotranspiration response that decays with distance from the pumping center. The observed spring discharge data support our hypothesis that regional spring discharge, particularly at higher elevation springs, is sensitive to relatively small ground water level changes.  相似文献   
947.
江西省相山铀矿田成矿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阐述相山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的基础上, 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溶液来源及成矿物质迁移途径, 建立了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认为相山矿田铀成矿是受区域地质背景控制的特定时空域内的客观产物, 区域富铀地层是成矿的物质基础, 成矿溶液源自岩浆水和混入的雨水, 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迁移的载体。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 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50Ma的成矿过程, 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 促使了铀沉淀、成矿。   相似文献   
948.
胶州湾北部水域浮游植物研究Ⅰ——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 1995年 3月至 1996年 1月胶州湾北部水域调查资料 ,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主要由硅、甲藻组成 ,其中硅藻在细胞数量和种类上都占优势 ;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平面分布的总趋势依月份而异 ;季节变化属双周期类型 :高峰期出现在 1月和 9月 ,低谷期出现于 5月和 11月 ;与历史资料不同的是 ,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和细胞数量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49.
目标:观察健脾养心汤结合心脏康复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式:将6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选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脾养心汤结合心脏康复操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6.7%、4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LVEF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脾养心汤结合心脏康复操治疗CHF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50.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人参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网络公开数据库筛选人参有效成分、分子靶点及胃癌疾病靶点。采用Perl工具获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基因,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筛选核心靶点,并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分析。应用AutoDock Vina软件和Pymol对核心成分及蛋白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和结合能力预测。结果:获得人参22种有效成分及98个对应靶点,筛选出人参治疗胃癌的核心靶点3个,包括转录因子p65(RELA)、转录因子AP-1(JU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人参主要通过参与抗炎、细胞凋亡、免疫调节等生物学过程治疗胃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柰酚与关键靶点JUN、MAPK8有强烈的结合能力。结论:人参通过抗炎、细胞凋亡、免疫调节等过程发挥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抗胃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