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
黔东南地区金矿控矿构造的空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黔东南地区金矿的构造控矿特征明显,所有金矿几乎都分布在背斜构造上,控制金矿产出的构造主要有受顺层滑动和切层破裂构造控制的石英脉、断层破碎带和剪切带等三种类型,以剪切带和顺层破裂构造控制的石英脉对成矿最为有利。这些控矿构造与褶皱作用关系密切,有的控制了褶皱的演化,有的为褶皱过程中形成的的次级构造。笔者在系统研究区内金矿控矿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控矿构造与褶皱的空间关系,建立了金矿控矿构造的空间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天津蓟县孙各庄碱性杂岩体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津蓟县孙各庄碱性杂岩体开展系统的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和高精度的锆石SHRIMP U-Pb测年研究,厘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全面认识该区碱性岩浆活动的性质、物质来源和构造背景,并探讨其重要的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孙各庄碱性杂岩体中正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25.6±1.1)Ma,形成于晚三叠世,为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的产物。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碱性正长岩和正长辉石岩:前者高Al,富碱,贫Ca、Mg和Fe,为铝过饱和岩石;后者富碱,高Ca、Mg、Fe;均属于碱性-强碱性岩石,且相对富K。稀土元素总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极微弱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和轻稀土元素La、Ce、Pr、Nd、Sm,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和Th,正长辉石岩富集过渡族元素Cr、Ni和Co。由此表明:孙各庄碱性杂岩体形成于由挤压向伸展转变的引张型后碰撞构造环境,其岩浆物质来源与富集地幔相关,进而推测华北克拉通北缘早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具富集性。综合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北缘早中生代碱性岩浆活动的时间为238~220Ma。华北克拉通早中生代大规模的碱性岩浆活动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特别是岩石圈减薄具有相同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可以认为:华北克拉通北缘印支期碱性岩体的侵位时代238~220Ma可能代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伸展减薄的起始时间,而且,岩石圈伸展减薄是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部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黔桂边境大弄地区透闪石化基性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布在大弄地区岩墙状及岩脉状强透闪石化岩石,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闪长岩。通过新近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获得了大量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产出的地质特征等,我们认为它们是基性岩,而非闪长岩,形成于825Ma左右。这类基性岩的确定,对研究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新元古代早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春季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张定全  王毅荣 《高原气象》2005,24(6):898-904
利用黄土高原4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春季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春季气温变化存在3个特征区域;在1991/1992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突然转暖,突变之前气温以负距平为主,突变后以正距平为主;1980年代中期最冷,1990年代后期最暖;且存在2年、3年和5~6年周期振荡,3年周期振荡最显著。春季逐月气温空间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全区一致,各月气温以升温为主,1990年代最为明显,升温速度最大区和年际变化幅度最大区主要在黄土高原中部,准5年为主的年际振荡和10~12年年代际振荡在月气温变化中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GDI+的高质量电子地图实现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平  任娟 《北京测绘》2005,(1):12-14,28
本文比较了图形设备接口(GDI)和图形设备接口扩展(GDI+)在程序实现方法和图形显示效果等方面的差异,指出利用GDI+开发图形应用程序的优点,并介绍了利用GDI+实现高质量电子地图显示的方法,对地理信息系统图形可视化模块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实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古近系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分析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白云岩的成因,利用薄片染色、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测试等方法为手段,系统分析该套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并讨论其成因。研究表明,该套白云岩主要分为膏质云岩和泥(粉)晶白云岩两种类型。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形成于较高盐度、高Mg/Ca比、强还原的海陆过渡环境。古近纪早期库车坳陷西部地区间断性海侵和强烈蒸发环境使得水体盐度较高,并为准同生期白云岩的形成提供了镁离子来源。结合沉积、岩相特征认为该套白云岩有蒸发白云石化及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两种成因类型,蒸发白云石化形成的膏质云岩主要分布在低能的潮上环境,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形成的膏质泥(粉)晶白云岩或膏质砂屑白云岩分布于中低能的潮下—泻湖环境。  相似文献   
17.
隧道TBM开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复合岩层,在这种地质环境下,隧道掘进机(tunnel boring machine,简称TBM)开挖过程中的隧道围岩强度很难估计,隧道开挖掌子面和围岩容易发生坍塌。为了提高隧道掘进效率、预防事故发生,对开挖隧道围岩强度进行实时估算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在重庆轨道九号线隧道TBM施工中,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实测数据发现,TBM推力FN与岩石强度成正比、TBM扭矩推力比T/FNT为扭矩)与贯入度p0.5成正比例关系。针对砂质泥岩、砂岩和灰岩组成的复合岩层,提出了一种利用现场实测推力FN和扭矩T的值来快速估算开挖隧道围岩强度的方法,进一步对TBM实测数据进行线性拟合,从而得到估算公式中两个常数α1α2的取值方法,并在10多个隧道实际工程中得到验证。结果表明,对于这种复合岩层地质环境,两个常数α1α2的值与滚刀数量n和滚刀直径d相关。该研究成果为实时快速估算开挖隧道围岩强度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思路,能提高隧道TBM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地震资料主频低,走滑断裂断距小,断层地震反射特征不清楚,识别解释难度大.本文基于连续小波变换,提出一种识别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走滑断裂方法.通过井震标定和地震正演模拟确定走滑断裂敏感频段,利用连续小波变换方法对断裂敏感频率进行筛选加权,突出断层地震反射特征,提高地震资料对次序级走滑断裂的识别能力.ZG8井区实际资料应用表明:经过本文方法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与常规数据相比,剖面上走滑断裂的断点特征更清楚,平面上提取的相干属性对次序级断裂的刻画更可靠清晰,有利于本区块走滑断裂的综合解释研究以及断溶体的识别刻画.  相似文献   
19.
江南造山带西南缘的贵州东南部地区石英脉型金矿产于低绿片岩相的板溪群浅变质岩中,具有典型的造山型金矿特征。与江南造山带其他造山型金矿一样,其成矿时代具有较大的争议,金矿的形成与造山运动的关系还不清楚,制约了对本区金矿成矿作用的深入研究。本文采集了平秋和八克两个石英脉型金矿中与金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含金石英脉中毒砂样品进行高精度的Re-Os同位素分析,分别得到235±3.4 Ma和410±52 Ma两个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八克金矿毒砂样品的年龄误差较大的原因是毒砂中Re含量较低所致,但其中低含量高射性样品计算得到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仍然与其等时线年龄一致。两个矿床的毒砂Re-Os同位素年龄揭示了江南造山带石英脉型金矿与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两次陆内造山运动有关,是华南显生宙陆内造山运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Erbs‐Hansen, D. R., Knudsen, K. L., Gary, A. C., Jansen, E., Gyllencreutz, R., Scao, V. & Lambeck, K. 2011: Late Younger Dryas and early Holocene palaeoenvironments in the Skagerrak, eastern North Atlantic: a multiproxy study. Boreas, 10.1111/j.1502‐3885.2011.00205.x. ISSN 0300‐9843 A high‐resolution study of palaeoenvironmental changes through the late Younger Dryas and early Holocene in the Skagerrak, the eastern North Atlantic, is based on multiproxy analyses of core MD99‐2286 combined with palaeowater depth modelling for the area. The late Younger Dryas was characterized by a cold ice‐distal benthic foraminiferal fauna. After the transition to the Preboreal (c. 11 650 cal. a BP) this fauna was replaced by a Cassidulina neoteretis‐dominated fauna, indicating the influence of chilled Atlantic Water at the sea floor. Persisting relatively cold bottom‐water conditions until c. 10 300 cal. a BP are presumably a result of an outflow of glacial meltwater from the Baltic area across south‐central Sweden, which led to a strong stratification of the water column at MD99‐2286, as also indicated by C. neoteretis. A short‐term peak in the C/N ratio at c. 10 200 cal. a BP is suggested to indicate input of terrestrial material, which may represent the drainage of an ice‐dammed lake in southern Norway, the Glomma event. After the last drainage route across south‐central Sweden closed, c. 10 300 cal. a BP, the meltwater influence diminished, and the Skagerrak resembled a fjord with a stable inflow of waters from the North Atlantic through the Norwegian Trench and a gradual increase in boreal species. Full interglacial conditions were established at the sea floor from c. 9250 cal. a BP. Subsequent warm stable conditions were interrupted by a short‐term cooling around 8300–8200 cal. a BP, representing the 8.2 ka ev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