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秦荣君  龚健雅 《遥感学报》2011,15(5):895-907
采用传统刀刃法提取PSF时,只有在刀刃边缘近似平行或垂直于采样方向情况下才能得到好的效果,这样限制了刀刃法提取PSF进行图像恢复的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稳健的基于倾斜刀刃的图像的PSF计算模型,不仅在提取理想刀刃状况下(与采样方向近似垂直或平行)与传统方法等价,而且对倾斜刀刃提取PSF进行图像恢复也能得到理想效果,所恢复的图像在峰值信噪比(PSNR),均方差测度(MSE)和信噪比(SNR)等方面,都要优于传统方法,利用任意倾角的刀刃边缘提取的PSF都可以基本达到理想刀刃所提取的PSF的效果,因而提高了刀刃法提取PSF进行图像恢复的鲁棒性和通用性。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采用模拟实验数据和ADS40航空影像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2.
四川小金抚边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荣军  何玉林 《地震研究》1999,22(4):376-381
1989年9月2日小金6.6级地震和本次地震的前震(1989年3月1日的5.0级)及余震(1991年2月18日的5.0级)均发生于小金两河口-木城附近,这3次地震的震中连线及其等烈度线长轴皆大致呈N30°W方向,暗示着该区存在北西向的活动构造。本在航空照片判译和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查明了抚边河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通过断错地貌的研究,结合热释光(TL)的测龄结果,首次发现了抚边河断裂晚第四纪  相似文献   
43.
自贡市设定地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建成  张耀国 《中国地震》1999,15(4):357-369
将确定性方法与概率性方法相结合,通过对自贡市地震地质背景、发震断裂及共发震能力、地震活动的时间空布特征、未来50年地震活动趋势预测、自贡市受破坏性地震的期望震级与期望距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综合确定了2个地震,共结果可以为自贡市人民政论及有关部门制定大震应急预案、建立大震快速反应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4.
理塘断裂带沙湾段展布于四川西南部的木里河流域,处于理塘断裂带的南东尾端,为左旋走滑运动性质。文章在航空照片判译的基础上,通过野外研究发现,该断裂段的断错地貌现象主要集中分布在绒龙沟-沙湾的木里河东岸坡麓地带,表现为断层陡坎、断塞塘、断错冲沟、河流阶地及洪积扇等。由5个地点的断裂位错值和位错开始的年代学(TL和14 C)测试结果,估计的该断裂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1±0.3mm/a。在该断裂上开挖的3个探槽资料表明,该断裂段存在史前强震的地质记录,最晚一次强震的发生时间介于1310±90~950±30aB.P.之间,强震所导致的垂直位错量约0.5m, 同震水平位错1.30~1.45m左右。根据同震位错量及断裂长度估计的地震震级为7.0级左右。  相似文献   
45.
四川玉农希断裂的全新世活动与1975年康定六巴6.2级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农希断裂呈N20°~30°E方向展布于四川省西部高原,构成贡嘎山第四纪强烈隆起断块的西边界.在北西西-近东西向的区域主压应力作用下,玉农希断裂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为挤压逆冲性质.断错地貌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弱活动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0.6 mm/a左右.1975年1月15日康定六巴6.2级地震发生于该断裂上,宏观震中位置位于六巴乡溯布-莫达村附近,极震区长轴方向与玉农希断裂走向一致,是该断裂最新活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46.
South Segment of Minjiang Fault and Diexi Earthquake in 193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iexi earthquake(M7.5)in 1933 is a great event that occurred at the east border of Qinghai- Xizang Plateau in the 20th century.There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shape ofisoseismal lines and the genetic fault of this earthquke.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newlyfound north-south trending active fault and ground fissures of Diexi earthquake,this papertends to hold that,as the southward extension of Miujiang fault,this north-south trendingactive fault might be the genetic fault of this event.  相似文献   
47.
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勘探已近40年,但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两个大中型气藏.近年来,雷口坡组钻井油气显示活跃,展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四川盆地中三叠统气藏储层主要位于底部雷一段、顶部雷三一雷四段,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各气藏天然气组分特征也不尽相同,储集空间均以各类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多为低-中孔低渗的孔隙型或裂缝一孔隙型储层.气藏盖层发育,均具备良好的直接盖层和区域盖层条件.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储层主要位于其顶、底部的(藻)砂屑灰岩和泥晶灰岩,烃源岩和盖层与雷三、雷四段成藏条件相似.本文将四川盆地中三叠统一上三叠统马鞍塘组生储盖组合特征概括为两种类型:1)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雷一-雷二段滩相储层+雷口坡组膏盐盖层;2)上三叠统烃源岩+雷三-雷四段-马鞍塘组底部(礁)滩相储层和(或)风化壳古岩溶储层+上三叠统泥质盖层.将来的油气勘探应更加重视对第二组合的关注.龙门山中南段前缘地区应是中三叠统雷三一雷四段和上三叠统马鞍塘组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48.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positive isostatic gravity anomalies (IGA), steep topography and lower crustal extrusion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GA data has revealed uplift and extrusion of lower crustal flow in the Longmen Shan Mountains (the LMS). Firstly, The high positive IGA zone corresponds to the LMS orogenic belt. It is shown that abrupt changes in IGA correspond to zones of abrupt change of topography, crustal thickness and rock density along the LMS.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the Airy isostasy theory, simulations and inversions of the positive IGA were conducted using three-dimensional bodi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MS lacks a mountain root, and that the top surface of the lower crust has been elevated by 11 km, leading to positive IGA, tectonic load and density load. Thirdly, according to Watts’s flexural isostasy model, elastic deflection occurs, suggesting that the limited (i.e. narrow) tectonic and density load driven by lower crustal flow in the LMS have led to asymmetric flexural subsidence in the foreland basin and lifting of the forebulge. Finally, based on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zones of extremely high positive IGA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Precambrian Pengguan-Baoxing complexes in the LMS,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erosion gravels from the complexes in the Dayi Conglomerate layer of the Chengdu Basin suggest that positive IGA and lower crustal flow in the LMS took place at 3.6 Ma or slightly earlier.  相似文献   
49.
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全国753个站1961—2010年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基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制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的已有研究成果,统计分析了我国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强度高值区基本相同,均在江淮、江南大部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其中江西北部、浙江北部高温热浪频次最高,高温日数最多;浙江北部高温强度尤为突出。近50年来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频次、日数和强度总体呈增多、增强趋势,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减少(弱)趋势,80年代后期以来,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增多(强)趋势。区域变化特征明显,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中北部、华南中部、长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南部呈显著增多(强)趋势;而黄淮西部、江汉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温热浪的范围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0.
描述了一种宽带厘米波频谱日像仪模拟接收机的设计方案。用实际器件参数计算了模拟接收机分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信噪比、动态范围。分析表明所设计方案满足日像仪的系统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