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世界各国太阳射电望远镜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汇总了国内太阳射电望远镜的技术性能及原理框图。收集了部分国外太阳射电望远镜技术指标。对射电望远镜系统参数灵敏度、信噪比、交叉计划隔离度的计算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2.
新疆侏罗纪古构造及其对聚煤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构造是控制聚煤盆地形成与演化的首要地质因素。新疆赋煤区是由前寒武纪形成的大陆古板块、微型陆块与古生代形成的造山带镶嵌而成的复合大陆块体。早-中侏罗世,区域挤压应力松弛甚至出现区域拉张应力,盆-山耦合型前陆-克拉通盆地成为新疆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的主体;基底性质不同的两个构造单元之间及造山带内部,形成带状拉张断陷;在某些早期弧后盆地和残留海盆分布的地区,发生继承性沉降,成为陆相聚煤盆地。在具有前寒武纪基底的前陆-克拉通盆地和继承性盆地中,聚煤作用最为强盛;发育在古生代造山带之上的伸展断陷型山间盆地,聚煤强度的横向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63.
2010年1月31日四川遂宁市与重庆潼南县交界5.0级地震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0年1月31日四川盆地中部即四川省与重庆市接壤地区发生5.0级中强地震.经考察,地震宏观震中位于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老木垭村与石佛村之间,震中烈度达到Ⅶ度.震区建筑物受损明显,重灾区内出现建筑物倒塌现象;水库、道路、桥梁等也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地震共造成1人死亡,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9405亿元.  相似文献   
64.
利用三江源区1982-2013年1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GIMMS和MODIS两个卫星源的遥感监测值,以NDVI值和周广胜模型分别计算植被生产力和气候生产力,将植被生产力与气候生产力的差值定义为人类活动影响。在分析该区域植被生产力和气候生产力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从而定量评估两者的影响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叠加作用下,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和人类活动影响均趋于好转,平均每10a分别增加179kg·hm-2、154kg ·hm-2和24kg·hm-2;(2)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但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其变化速率,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正面影响较为明显,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87%和13%。  相似文献   
65.
新编制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采用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方案,以体现背景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并在地震构造区内归纳出统一的地震构造模型。本文根据西南地区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的成果,分析了龙门山地震统计区内的龙门山和成都地震构造区的基本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强度及频度,主要活动构造的构造变形样式,建立了地震构造区的发震构造模型,确定了构造区的本地地震及划分构造源的地震构造标志。同时,提出了确定背景源空间分布函数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66.
为研究龙泉山断裂在西麓山前的空间展布及浅部构造特征,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剖面探测等工作,并在钻孔分析和年代学测试数据的基础上,探讨龙泉山山前断裂的活动性。结果表明,龙泉山西麓山前存在隐伏逆冲断裂,倾向南东,为龙泉山西坡断裂的分支,上断点止于全新世粘土层中,属于全新世活动断裂;龙泉山西坡分支断裂的存在证明龙泉山在抬升过程中不断向成都盆地逆冲挤压、扩展,其在龙泉山中段的存在证明龙门山构造应力具有非均匀性,而这种持续的构造变形所引起的地震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7.
银川地区气溶胶特性的天空辐射计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基天空辐射计测定了银川地区2003年10月-2004年8月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采用"SKYRAD"模式同时反演了银川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波长指数、体积谱分布、折射指数和单次散射反照率,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具有明显的H变化,4个季节的变化范围分别31%、33%、24%和38%,并主要表现出两种变化类型,而光学厚度的季节变化春季最大,冬季最小,波长指数变化与光学厚度变化基本相反,春季最小,冬季最大,这主要与北方沙尘活动有关;气溶胶尺度分布表现出双峰型结构,一种是位于半径0.15 μm附近的积聚模态,另一种是半径7 μm左右的粗模态,且粗模态浓度远大于积聚模态的浓度;折射指数实部春季明显升高,对波长的敏感性较低,而虚部春季显著下降,并且表现出对波长更低的敏感性,但两者在不同波段的微小变化均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且虚部表现的更为复杂;单次散射反照率春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并随波长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其他季节单次散射反照率在波长之间虽存在变化,但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表明这种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  相似文献   
68.
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北川县擂鼓地区出露了一条擂鼓同震地表破裂带,该破裂带呈近南北向展布,位于映秀-北川断裂的中北段,其北东起于擂鼓镇柳林村北部,南西止于石岩村南部,以脆性破裂为特征,分别由3条呈北北东、北西西、北北东走向的地表破裂组成,延伸长度约4~5km,并切割了多种地貌单元,其平均垂直断距为1.5m,平均水平断距为1.4m,垂直与水平断距之比为1.07∶1。通过对该地表破裂带野外测量数据、几何展布结构及其成因机制的初步分析表明: 擂鼓断裂是出露于擂鼓地区的捩断层,具有捩断层的基本特性;其主要特征包括:1)擂鼓断裂的形成是由于在汶川地震中其东西两侧逆冲块体之间的差异性运动而引起; 2)断裂呈近南北向展布,与映秀-北川主干断裂近垂直相交;3)断面倾角较陡,为高角度断面的逆断层,具有逆冲兼走滑特征。  相似文献   
69.
汶川MS8.0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造成了严重的地表破裂,但能反映地震地表破裂过程的现象却很少,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八角庙村有一处保存基本完好的断层擦痕剖面,是惟一能反映地震地表破裂过程的露头。剖面上可见两种侧伏产状相差很大的擦痕,我们利用全站仪和GPS对擦痕进行总体和细部的测量,结果表明,一种擦痕接近垂直,侧伏角在 76°~87°之间,另一种擦痕侧伏角相对较小,介于 32°~33°之间。利用擦痕侧伏角、断层面倾角、岩石内摩擦角进行求解断层主应力方位的赤平投影,结果表明发震断层的运动方式为逆冲兼右行走滑。通过分析对比,我们认为断层面上近水平方向的擦痕切割了近垂直方向的擦痕,据此将地震的地表破裂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断层运动以逆冲向上为主,阶段Ⅱ以右旋走滑为主,这个结论与地震波数据反演结果是一致的。其中,阶段Ⅰ由两个子事件组成; 第一个子事件断层以接近垂直的角度逆冲向上运动,运动方向为SW85°~87°; 第二个子事件断层的运动方向发生朝向NE方向的倾斜,运动方向为SW76°~80°,表明断层运动性质为逆冲兼少量的右旋走滑。阶段Ⅱ断层的运动方向为SW32°~33°,表明这一阶段断层运动以右行走滑为主,走滑分量大于逆冲分量。  相似文献   
70.
In this review, the evol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research was traced back to outline the main achievement of understanding SOM in relation to its ecological functioning, particularly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The short-coming of soil humus theory, knowledge of SOM protection and stabilization, framework of newly emerged Humeomics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ly active study of molecular organics in soils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re-visiting SOM in term of structure-property-functions for the main mission of modern soil science. There were limitations of soil forming conditions, fraction separation procedure and single molecule identifi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huge complex humus of larger sized synthesized molecules. Thanks to the ever-active studi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tabilization focusing on the association status of SOM with soil components, SOM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n assemblage of metabolites from life activities on or in soil, with different allocation or protected in mineral/organic complex phases, which could be traced by biomarker molecules. Using such biomarker molecules as a target (like primer in molecular microbiology), all the molecules of SOM could be digested and isolated for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with GC/MS high resolution technologies. Such development has emerged a new paradigm of molecular SOM study, finally as SOMics as a modern soil science frontier. The functioning of SOM for stabilizing soil structure, enhancing reactivity and promoting biological resistance could be correlated to the paradigm of abundanc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and recalcitrance of SOM. This may deserve urgent studies to quantify and parameterize the defined paradigm based on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SOM. Again, such theory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uld provide a tool to manage SOM in term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but revalorizing bioactivity in ecosystems, especially in agroecosystems. We believe such studies could rather depict the nature of SOM and of soil in relation to its ecological services and functioning, which will be the focus of soil science in ser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