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6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69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653篇
地球物理   79篇
地质学   1124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7篇
  1975年   4篇
  196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干旱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而干旱预报为科学地进行防旱抢险提供了决策支持。选取反映不同类型干旱的指标,即标准化降雨指标(SPI)、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标(SSWI)和标准化径流指标(SRI),通过SWAT模型和带有时滞的灰色关联判断了各干旱之间的时滞。以陆浑水库控制流域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WAT模型在该流域有很好的适用性,1975—2009年间发生各类干旱的次数在增加,且变率上从气象干旱、农业干旱到水文干旱有所增加,同时不同类型干旱之间表现出了一定的时滞关系,气象干旱对农业干旱的响应时间为1个月;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时间为4个月;水文干旱对农业干旱的响应时间为2个月。  相似文献   
32.
基于ECMWF、JMA、T639、WRF四个数值模式2012年6月1日—9月30日地面气温3—60 h预报资料和郑州加密自动站资料,利用多模式集合平均(EMN)、消除偏差集合平均(BREM)、加权消除偏差集合(WBREM)及多模式超级集合(SUP)4种方法,对2012年8月29日—9月27日郑州城区11个站点地面逐3 h气温进行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采用绝对误差对预报结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在30天的预报期内,BREM、WBREM及SUP对于大多数站气温预报效果有明显改善,而EMN方案对11个站预报效果改善则不太明显;4种方案中,BREM和WBREM预报效果相对较好且稳定,各个站上3—60 h预报的绝对误差均在2℃附近或以下;SUP方案虽然对个别站预报误差较低,但是其预报效果并不稳定,一些站点的个别预报时效误差大于2℃。对于郑州观测站的气温预报而言,4种集成方案20时起报的气温误差明显小于08时起报的误差,并且20时起报的SUP集成方案绝对误差明显小于其他方案的绝对误差。总体而言,BREM、WBREM及SUP三种集成方案能够给郑州精细化预报业务提供较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33.
目前,基层台站在雷暴预警预报中主要依赖传统经验预报方法,而对卫星云图、大气电场、多普勒雷达回波和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释用水平不高,存在主观定性分析多、客观定量计算少等不足。依托现有气象资料和雷暴预报方法,以雷暴预警预报系统构建为目标,从气象数据仓库构建、支持向量机雷暴预报、相似预报雷暴预报、Poor Man集合预报技术和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等方面,探讨了雷暴预警预报系统构建方法,实现了雷暴中期预测、短期预报和短时临近预警三个层次的预报功能,解决了气象资料庞杂难以管理、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水平不高、数值预报结果存在"跃变"、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缺乏手段等问题,提高了基层台站雷暴预报工作效率和预报水平,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类似系统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4.
王劲松  叶宇星  徐行  等 《江苏地质》2016,40(2):326-330
分析了直线型KSS31M(SN035)海洋重力仪短期负漂移现象的原因、采取的处理措施和经验总结,认为在减震措施不足的情况下,重力仪长期经受震动,而频繁的搬动会使重力仪弹性系统中的金属弹簧产生较大的弹性疲劳,这种影响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消除,由此可能导致月漂移超标;陀螺稳定平台轴因承受震动磨损较严重,轴承间隙变大,导致安装在平台之上的重力传感器经过抛物线测试之后不能完全垂直指向地心,重力在水平方向存在一个微小的分量,最终导致重力读数偏小,即短期负漂移;重力基点环境的变化等对漂移也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在搬动重力仪后将仪器保持足够长时间的恒温后再开机,密切监测一段时间,以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3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 The Juchatengo complex (JC) suit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Proterozoic Oaxacan complex to the north and the Xolapa complex to the south, and was amalgamated...  相似文献   
36.
郑丽波  戴雪荣  张欢 《江苏地质》2018,42(4):543-551
古夷平面研究在地貌演化和新构造运动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由于遭受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的影响,很多古夷平面遗迹已无从清晰辨识。浙江四明山顶古近纪夷平古风化壳面的发现,为研究浙江东部甚至华东地区的新生代地貌演化提供了重要地质信息,同时为始新世和中新世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质证据。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系统采集了该区5个点位的20个古风化壳样品和7个点位的15个现代风化壳样品,开展黏土矿物分析和玄武岩K-Ar年龄测试。研究确认四明山地区发育有2期古夷平面遗迹,即古近纪(E)和新近纪(N)古夷平面遗迹:第一期夷平面发育时间为65. 0~32. 2 Ma,解体和古夷平面遗迹保存时间为32. 2~21. 7 Ma;第二期夷平面发育时间为21. 7~10. 5 Ma,解体和古夷平面遗迹保存时间为10. 5~3. 0 Ma。研究区2期火山活动喷发所形成的玄武岩盖层有效保护了该区的古风化壳,从而使四明山古夷平面遗迹具有空间展布完整、剖面信息清晰等特征,呈现出由古夷平面(古风化壳)与玄武岩堆积面(现代风化壳)组成的"双风化壳"现象,为观察古夷平面遗迹特征提供了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37.
余成  葛伟亚  常晓军 《江苏地质》2018,42(2):345-348
针对苏南地区典型露采边坡的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点,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运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LOPE/W模块和VADOSE/W模块计算分析江苏丹阳天王寺边坡在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潜在滑动面分布范围最小,稳定性最高,存在滑动的危险性;暴雨工况下,潜在滑动面分布范围有所增大,稳定性降低,边坡滑动的可能性较大;地震工况下,潜在滑动面分布范围最广,稳定性最低,边坡滑动的可能性很大。基于上述结果,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8.
张健  张国祥  王金意 《江苏地质》2018,42(1):127-130
不同影响因素对页岩水力压裂效果有不同的影响。基于三维数值计算模型介绍了水力压裂的典型过程,针对水平最小主应力、页岩的弹性模量和渗透系数对压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平最小主应力的增加,裂缝高度也随之增加;随着页岩的弹性模量增加,裂缝的高度随之降低;随着渗透系数的增加,裂缝高度也随之增加;随着压裂液的黏度系数提高,裂缝的高度降低。  相似文献   
39.
杨义忠  王徽  蔡杨 《江苏地质》2018,42(2):187-196
西汤池岩体位于安徽北淮阳地区舒城县西汤池一带。西汤池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具高硅、富碱质特征,为铝饱和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含量中等,(La/Yb)_N与HREE/LREE值较高,重稀土相对轻稀土亏损明显,Eu呈弱负异常,属轻稀土富集型。大离子亲石元素(Rb、K、La、Nd等)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Ta、P、Ti等)亏损。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西汤池二长花岗岩~(206)Pb/~(238)U年龄为(125.5±1.6)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基于前人关于北淮阳地区区域地质背景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本次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方面的研究,认为西汤池二长花岗岩属A_1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的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0.
贵州泥堡金矿构造蚀变体(SBT)为产出于茅口组(P_2m)和龙潭组(P_3l)或峨眉山玄武岩(P_3β)之间沉积间断面-不整合界面附近的一套硅质蚀变岩石组合。采用光学显微镜及ICP-MS研究SBT样品岩相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SBT矿石样品中主要矿物有石英、黄铁矿、褐铁矿、萤石、白云石和辉锑矿等,蚀变类型主要为黄铁矿化、白云石化和硅化,微观结构主要为砂状、岩屑-凝灰碎屑结构、交代结构等,构造主要有浸染状、块状、角砾状、条带状和脉状构造。SBT微量元素标准化曲线以Au、As、Sb、Hg、Te的强烈富集,Li、Sc、Cr的亏损和Cd、Ta的富集为特征。稀土元素CI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LREE/HREE为6. 98~19. 91,"四分组"效应明显,重稀土分馏不明显,解释为受热液作用强烈; SBT微量元素标准化图及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表现出与围岩相似,表明继承了原岩的元素组成;δEu为0. 80~1. 84,显示Eu从明显负异常到明显的正异常;δCe为0. 72~1. 25,显示Ce从明显负异常到弱正异常,认为流体来源于深部或至少经历过对富含斜长石源区的水-岩反应,而不是含矿地层的改造热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