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81.
为克服传统的马秀峰权函数法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可考虑线性矩法优点的新的权函数估计法即混合权函数法,经过统计试验论证,该法对传统的马秀峰权函数法有较大改进,是一种统计性能较优秀的参数估计方法。  相似文献   
482.
In eastern Heilongjiang, the Upper Jurassic is marine and restricted to the Suibin and Dong’an areas, where it is characterized faunally by Callovian–Volgian (Tithonian) bivalves and florally by dinoflagellates. The Lower Cretaceou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Heilongjiang, and characterized faunally by Berriasian–Valanginian bivalves, Barremian–Albian ammonites and Aucellina, and florally by dinoflagellates. To the west, the marine facies grade into non-marine beds. Thus, in the east, for example in the Dong’an and Dajiashan areas, near the northwestern Palaeo-Pacific, the Lower Cretaceous is marine; westward, in the Yunshan, Longzhaogou, Peide, and Zhushan areas, marine and non-marine deposits alternate, whereas further west still, e.g. in the Jixi Basin, non-marine facies are intercalated with marine beds. This regional distribution is indicative of a large, shallow embayment opening eastwards to the Palaeo-Pacific;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successive transgressive-regressive events influenced the climate and biota of eastern Heilongjiang and northeastern China. Many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sections contain abundant coals, demonstrating that in this region the Early Cretaceous was an important coal-forming period. Some non-marine bivalve species are common to the Lower Cretaceous Jixi Group of eastern Heilongjiang, the Jehol Group of western Liaoning and the Transbaikalian Group of Siberia, suggesting that these groups are of comparable Early Cretaceous age.  相似文献   
483.
在分析远程智能诊断与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因素基础上,结合农业领域应用,给出远程智能诊断与决策支持系统核心部件设计及系统实现。  相似文献   
484.
基于面向对象知识表达的空间推理决策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宗尧  边馥苓 《遥感学报》2004,8(2):165-171
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知识表达的空间推理决策方法 ,该方法扩展了常规的GIS空间分析功能 ,使其建立在GIS空间分析与领域知识基础上。认为GIS空间分析与领域知识利用的结合需要建立统一的知识表达概念模型 ,通过将常规决策知识设计为决策知识类 ,将决策事实作为事实知识类处理 ,并由知识类的消息机制进行内部通讯 ,实现空间推理决策的智能化。在进行领域知识分析与知识分类的基础上 ,给出了领域知识类的层次结构组织图和知识类定义以及决策知识及事实知识的面向对象表达 ,最后给出了空间知识类的形成及空间推理决策过程。方法的实用性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85.
讨论了空间数据仓库的体系结构框架概念模型,主要对空间数据仓库体系结构框架模型中的实体结构、理论技术基础和层次结构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提供构建空间数据仓库应用环境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86.
487.
分析了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定位,并提出了地理平台的概念及其在智慧城市中的价值:空间信息资源共享、泛在信息支撑和协同管理。空间信息资源共享价值在于空间数据的共享及云计算资源转化为云GIS资源的共享;泛在信息支撑价值在于支撑物联网实时数据接入,提供实时空间分析能力并以地图、短信、E-mail等多形式输出;协同管理价值体现在人人都能使用地理平台,平台本身的易用性和方便地将各种异构信息空间化的能力是其核心。构建集成、融合、开放、协同的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地理平台诸多价值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88.
青藏高原玉树地区巴塘高寒草甸土壤温湿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娟  沙占江  徐维新 《冰川冻土》2015,37(3):635-642
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高寒草甸草场设立野外试验场, 进行土壤温、湿动态监测. 利用温、湿监测数据及同步气象数据资料, 采用对比分析及线性趋势等方法, 分析了巴塘高寒草甸日、年土壤温、湿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土壤温度从10:00时左右开始上升, 至17:00-18:00时达到最高值, 然后开始下降, 在第二天9:00时左右到达最低; 土壤湿度在10:00时达到最低值, 在18:00时达到最大值,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土壤湿度逐渐降低. 土壤温、湿度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二个点不同土层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土壤温、湿度逐渐降低; 随着与雪栅距离的增加, 土壤温、湿度的变化幅度减弱; 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 雪栅的影响也逐渐减小. 通过对土壤温、湿不同时期的特征分析, 5月中旬至8月中旬, 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而在其余时期土壤温湿变化趋势一致; 秋季向冬季转换时, 土壤温湿呈显著下降趋势, 而后土壤进入封冻时期; 冬季向春季转换时, 土壤温湿呈显著上升趋势, 土壤进入解冻时期. 冷季时, 25 cm土壤温度高于5 cm; 暖季时, 5 cm土壤温度高于25 cm.  相似文献   
489.
基于剑川至虎跳峡一带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论述剑川-虎跳峡断裂的性质, 进而探讨扬子-华南陆块区与西藏-三江造山系的界线。野外观察显示, 该区存在大规模自东向西的逆冲推覆构造, 从剑川开始, 经丽江白汉场—汝寒坪、忠义村, 至香格里拉县的虎跳峡镇(下桥头)等地, 多条剖面可见上扬子稳定型的古生代及中生代三叠纪地层自东向西逆冲推覆在西藏-三江造山系地层层序之上, 推覆距离大于50 km。因此, 剑川—虎跳峡断裂不是两大板块的边界, 而是一条狭长的构造窗。两大板块的界线应是大理-剑川-丽江-木里断裂, 南段接红河断裂。   相似文献   
490.
格尔木地震台阵勘址数据分析与台阵布局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重  郝春月  沙成宁 《地震》2014,34(2):12-21
为了增强西部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中国拟在格尔木地区建立一个小孔径地震台阵。 本文对台阵勘址数据进行了噪声与信号的相关性分析, 得到地震监测的最佳台间距。 结果表明, 对于近震和区域震的监测, 该台阵子台间距最好小于500 m, 对于远震的监测, 台站组合间距应为1500~2000 m。 最后将勘址布设的台阵作为初选台阵进行了台阵响应计算, 计算显示, 台阵响应的主瓣在NW-ES方向较窄, 表明对来自该方向事件的慢度分辨率较高; 由于呈“L”型分布, 该初选台阵确定某些方向地震的方位角较好, 但检测其他方向事件的方位角精度不高, 这可以通过台阵校正进行改善; 台阵响应中出现的多处侧瓣是由于子台间距较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