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8篇
  免费   300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测绘学   100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245篇
地质学   527篇
海洋学   16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沁水盆地东北部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15号煤储层宏观、薄片、电镜、压汞、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其煤类指示的煤相可形成良好煤储层,V/I(镜质体/惰质体)值高,在深度、厚度、有效孔隙度、构造特征等方面均达到了Ⅰ类煤储层的评价标准,利于煤层气开发.但割理多被脉状方解石充填,孔喉配置为微孔-微喉型,这些因素不利于煤层气开发.孔径(半径)分形下限为36 nm,D在2.9~3之间,煤层气相对易解吸.三次拟合后以0.57 μm为拐点,随孔径减小,拐点左侧分形特征有变差的趋势,拐点右侧有变好的趋势,在纳微孔级别,变化趋势加大.在实验室模拟地层条件下煤样各力学参数与顶底板和沁南进行了对比,表明煤储层力学性能与顶底板差异明显,压裂裂缝会延入顶底板,但压裂裂缝宽度要比沁南煤层的小,压裂裂缝高度也比沁南煤层略小,因此压裂裂缝相对较容易控制在煤层中.  相似文献   
992.
基于Zienkiewicz提出的非饱和多孔介质波动理论,考虑两相流体和固体颗粒的压缩性以及惯性、黏滞和机械耦合作用,采用半解析的方法获得了一类典型边界条件下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响应解。首先推导出无量纲化后以位移表示的控制方程,并将其写成矩阵形式;然后,将边界条件齐次化,求解控制方程所对应的特征值问题,得到了满足齐次边界条件的特征值和相对应的特征函数。根据变异系数法并利用特征函数的正交性,得到了一系列仅黏滞耦合的关于时间的二阶常微分方程及相应的初始条件。在此基础上,运用精细时程积分法给出了常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最后,通过若干算例验证了结果的正确性并探讨了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动力响应的特点。该方法可推广应用于其他典型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993.
时序InSAR断层活动性观测研究进展及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大量SAR数据的时序InSA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断裂带震间长期缓慢地壳形变的观测研究,文中对现有多种时序InSAR方法(如Stacking,PSInSAR,SBAS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进行了概括总结。采用PSInSAR技术,利用2003—2010年的17景降轨ENVISAT/ASAR数据,在海原断裂带中段开展了震间地壳形变观测的实验研究,获得了海原断裂中段的跨断层InSAR形变速率场整体图像,显示了约5mm/a的左旋走滑运动速率,与GPS和地质学研究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对时序InSAR断层活动性观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如LOS形变速率与目标断层走向的关系、LOS形变速率与跨断层观测宽度的关系、LOS形变速率与GPS等其他形变速率的关系以及LOS形变速率场揭示的断层相互作用及断层滑动方式等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将为进一步推进InSAR构造变形监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The 2008 Gaize MW6.4 earthquake,occurring on the tensional active fault zone located between Lhasa terrane and Qiangtang terrane in the interior of Tibet is a typical normal-faulting event.In this paper,we resolve the three-dimension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s of the earthquakes using a least-square iterative approximation solution with a priori knowledge,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at InSAR measurements are extremely insensitive to N-S component.Results show that the boundary dividing the two sides of the main-shock fault is very clear in the vertical movement,and two remarkable subsidence centers can be observed on the hanging wall,while amplitude of the west one (-48.9cm) is larger than the east (-41.4cm),but the maximum uplift on the footwall is only 5cm.In addition to some northward movement with amplitude less than 5cm around the aftershock fault,the north-south deformation field suggests an overall southward movement.The three-dimension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nduced surface movement is predominantly vertical and mostly occurred on the upper side,while there are obvious east-west separation and eastward rotation in the horizontal plane.The full vectors are consistent with simulated deformation field with the RMSE less than 6cm,so the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to recover precise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 field.On the whole,the three-dimensional deformation field coincides with the tensile fra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Gaize earthquakes,and the tectonic stress background of coeval east-west extension and north-south shortening.  相似文献   
995.
通过InSAR与GPS数据融合获取汶川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In SAR与GPS两类独立的观测数据,利用广义测量平差理论中方差分量估计法,合理分配权重,有效地融合了这两类观测数据,从而估算出了地表在三维方向上的形变场。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利用In SAR干涉测量结果和一定数量的GPS观测值,通过该方法获取了地震断层两侧高相干区域上三维形变场,清晰地显示了汶川地震的逆冲和右旋走滑分量的位置分布整体特征。结果表明,在EW、SN和UD方向上地表形变量与GPS结果能够很好地吻合,融合结果在三维方向上的均方根误差均不超过5cm,证明了该方法能够得到精度较高的地震同震三维形变场,也揭示了利用方差分量估计法对相互独立数据之间有效融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6.
2013年9月24日巴基斯坦俾路支省(Balochistan)境内的阿瓦兰县(Awaran)发生了Mw7.7级地震.本文利用覆盖该地区的Landsat 8数据,基于影像配准的方法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运用地统计的方法对形变结果进行精度评定.针对传统四叉树算法中近场和远场中采样密度的不均匀性,以及噪音区域对数据降采样和反演结果收敛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四叉树算法对点的密度和形变梯度进行合理兼顾.最后利用光学影像获取的形变结果和数据的精度水平,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形变模型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参数和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断层北倾47°,滑动以左旋走滑为主,断层的西南部兼具少量的倾滑运动分量,断层滑动主要集中分布在断层面0~15km深度范围,最大滑动量达10m.反演获得的地震标量矩为4.68×1020 N·m,震级约为Mw7.75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的地壳应力变化研究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依据,同时为Landsat 8光学影像应用于地震的形变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香港滑坡区雷达图像上线性弱信息与低序次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新界地区多山多坡,地质势险要,土地利用相对不足。在暴雨季节,是滑坡和山泥倾泻的重灾区之一,对区内道路、建筑构成威胁。港九地块自晚中生代至早第三纪以来,以持续稳定上升为主,其活动性明显低於周边相对下沉的中新生代盆地。香港地区北侧边界为深圳断裂,南侧为海丰断裂。这两条主干断裂呈北东展布,左行剪切。它们导致香港地区的三套断裂系统:北东向的区域断裂;北东东到东西向的断裂系统;次级的北西向断裂系统。这三组断裂控制了香港地区的构造地貌,在雷达图像上清晰的表现出岩块的破裂程度和断裂配套格局。全区的构造地貌特征明显,花岗岩炎山岩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均,地表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再加上高频率、高强度暴雨袭击,以及坡积物不易固积等原因,极易导致滑坡和山泥侵泻事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遭受经济损失。香港滑坡泥石流主要受地形条件、土体结构与强度、暴雨入渗特征、植被复盖以及人为搅动等因素的控制。由于滑坡泥石流规模小、密度大、频率高,因此在研究工作中还广泛地使用遥感方法。在新界地区,许多滑坡与微地貌有关。在复盖层较簿或缺失的地方,微地貌基本上反映了基岩的微构造。雷达对线性构造的探测有其独到的优势,低序次构造规模小但数量多在雷达图像上以线性弱信息分布。这种线性信息在构造和地貌演化研究中极其重要,在GIS的支持下可以数字化,即实现定量。本文利用香港的航空雷达图像资料,提取其中低序次构造的弱信息,小范围内对线性弱信息所反映的低序构造进行分析,以确定滑坡产生的构造机制,并预测滑坡产生的潜在区域。研究表明,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构造,其左行剪切形成一系列低序次R面、P面、R’面构造,在雷达图像上表现为线性弱信息并且控制着微地貌的发育。利用线性构造增强、提取技术和低序次构造组分析方法,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确定城门水塘北东侧P面主位为坡积物重力波滑部位。该具有强应变带构造背景。新近产生的一次坠落滑坡位於城门水塘南东侧,属於构造拉张部位,与R面方位的低序次转换位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8.
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固结非均匀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直立堤前海床地貌和深度剖面方向贯入强度特性及相邻自由海床剖面方向贯入强度特性,研究了黄河口潮滩粉土体动力响应的非均匀性。研究发现:沿海床剖面不仅存在水平硬层,同时也存在竖直硬层,且竖直硬层与水动力条件有关。结合现场循环冲击荷载试验和直立堤前多孔介质海床数值模型,解释粉土海床非均匀性形成的机制:由于粉土体中细小无黏性颗粒在波浪作用下逐渐脱离土骨架,在土体中缓慢流动汇聚,在后期波浪改造累积作用下固结排水强度增大,形成强度不同的地带,导致土体动力响应的非均匀性。  相似文献   
999.
论述了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的内容、隧道设计与实际造成隧道地质灾害及造成地质勘察资料精度不高原因,提出了通过资料收集、勘察成果整理分析、熟悉设计文件、资料与图纸和隧道施工地质预报阶段补充地质调查,确定隧道施工地质预报重点段,进行洞内地质调查和掌子面地质素描、物探方法的选择和现场实施掌子面探测、探测成果分析、报告提交及施工验证的隧道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DX桩抗拔承载机理及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DX桩(挤扩灌注桩)具有良好的抗拔特性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对DX桩与普通桩的抗拔承载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DX桩的抗拔破坏模式,分析了DX桩的抗拔荷载传递机理及其主桩桩侧与支盘抗拔阻力沿深度的发挥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DX桩的构造特征,充分考虑主桩桩侧摩阻力和DX桩支盘或3n型分支周围土体摩阻力的影响,建立了极限状态下DX桩抗拔平衡方程,从而导得DX桩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对公式中各计算参数的合理选取及相应的试验手段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给出了DX桩的抗拔设计计算方法与步骤。最后,对影响DX桩抗拔承载力的桩侧土体强度、支盘受荷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支盘数量与间距以及成桩工艺等主要因素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