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51.
山西吕梁山南段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梁山南段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向暖温带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的过渡地带.通过样方调查,采用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并结合TWINSPAN分类、DCCA分析,对该地区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74个样方共记录了种子植物109种,分属41科91属;2.TWINSPAN等级分类法将74个样方划分为8组,分属于8个群系,2个植被型;3.植物群落的总体多样性变化趋势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升高,从群落结构来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则有下降的趋势(Simpson指数例外);4.物种多样性指数的DCCA排序图反映了海拔和人类活动干扰是影响该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5.该地区海拔1 100~1 300 m的灌木状半常绿橿子栎(Quercus baro-nii)林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的零散分布,是该地区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南部落叶阔叶落叶林亚地带向暖温带北部落叶阔叶林亚地带的过渡特征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52.
基于通用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 CoLM),首次评估了两套最新的全球土壤数据集GSDE(Global Soil Dataset for Earth System Model)和SG(SoilGrids)对全球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两套数据中砂粒、粘粒、砾石、有机碳的含量和容重这五个土壤属性在全球分布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造成的对模式估计的土壤特性参数、水力热力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特性参数在全球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土壤粒径分布(砂粒、粉粒和粘粒)影响,同时也受砾石、有机碳和容重的影响。土壤资料对全球模拟结果影响主要体现在区域差异,对水文学变量的影响(Re最大达到±100%)大于对土壤热力学变量的影响(Re<±10%),对地表辐射变量的影响较小(Re<±5%)。其中,土壤体积含水量在加拿大中部及西北部、俄罗斯东南部及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中部地区模拟结果相差较大,总径流在低纬地区模拟结果出现较大的差异,热力学变量在非洲北部、加拿大西北部以及俄罗斯中北部的差异稍大。将模拟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与站点观测相比,两套数据的表现接近,与站点观测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SG更接近观测,其中在Molly Caren站点(39°57′N,83°27′W)上SG相比GSDE整体提高约0.01~0.02。本研究表明,模式模拟结果受不同土壤数据集的影响显著,可优先考虑诸如SG较准确的土壤数据。土壤属性对陆面模拟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3.
2012年6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和静县交界发生MS6.6地震,该地震是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和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之间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的地震.本文基于新疆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此次地震序列震相资料,分别用绝对和相对定位方法联合对其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余震展布为NW向,主震位置为43.429°N,84.755°E,深度为21.8 km.基于新疆地震台网记录6.6级地震波形数据,本文用CAP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果显示:MS6.6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39°,倾角46°,滑动角12°,节面Ⅱ走向301°,倾角81°,滑动角135°;震源深度为21 km,与利用地震震相到时确定的主震震源深度基本一致.主震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与伊犁盆地北缘断裂走向和倾角基本一致,综合精确定位余震展布和伊犁盆地北缘断裂性质分析认为,新源-和静MS6.6地震发震构造是伊犁盆地北缘断裂,震源深度为21 km左右,是一个高角的内陆倾滑地震.  相似文献   
54.
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谷近年来发现有跃动冰川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根据冰川编目、Landsat MSS/TM/ETM 影像和相关的历史考察制图,利用GIS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冰川分布图的制作,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冰川范围.重点监测了喀喇昆仑山北坡克勒青河的5Y654D48、5Y654D97的不同时段内的冰川运动状况.结果发现:5Y654D48冰川和5Y654D97冰川分别在1990-2000年与1977-1990年间运动速度达272 m·a-1,213.1 m·a-1,比其它时段运动速度大7~20倍,具备跃动冰川的运动特征.分析认为,5Y654D48冰川在1990-2000年、5Y654D97在1977-1990年间曾分别发生过冰川跃动.  相似文献   
55.
王伟  杨敏  上官士青 《岩土力学》2015,36(Z2):178-184
桩径优化是桩筏基础以差异沉降最小化为目标的基础优化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桩筏基础通用分析方法,结合遗传算法提出了包含非线性约束条件的以差异沉降控制为目标的桩筏基础桩径优化分析模型,并给出了优化分析的实施步骤。通过示例说明了桩径优化的实施情况,对比给出了优化前后基础沉降、桩基荷载分布与筏板分担比、筏板弯矩和剪力结果。最后通过参量分析研究了筏板厚度、桩基参量和土体参量对最优桩径确定的影响程度,桩长和土体特性对桩径优化结果影响显著,而桩体材料特性和筏板厚度对桩径优化结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6.
新疆乌什北山铝土矿成矿特征与找矿远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铝土矿床(点),位于南天山石炭纪被动大陆边缘,其中阿依里河是铝土矿成矿中心,区域上矿体沿地层走向在北东、南西地区均有稳定的延伸。以阿依里河铝土矿矿床为例,阐述了新疆乌什北山一带铝土矿成矿地质条件、含矿层位、矿床地质特征。工业铝土矿体主要产在中石炭统灰岩内的3个侵蚀面上,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为主,其形态及规模受侵蚀面及古地形的控制。笔者分析了铝土矿矿床成因类型、矿石类型,总结了矿区的成矿规律和铝土矿找矿标志,乌什北山一带有形成大中型铝土矿成矿的地质条件,具有寻找大型铝土矿的找矿远景和潜力,认为滚滚铁列克至英阿特一带中石炭统分布的狭长地带是重要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57.
天山阿特奥依纳克河流域冰川沉积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特奥依纳克河位于我国天山的最西段,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峰的南麓。在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气候旋回中,该处留下了形态较为完整的6套冰川沉积。应用ESR测年技术 (辅以OSL测年技术) 对冰碛物及其相应的冰水沉积物进行了定年,测得6套冰碛年龄分别为7.3±0.8ka BP (OSL,冰水沙);12.3±1.2ka BP (OSL) 与15~29ka BP;46~54ka BP;56~65ka BP;155.8±15.6ka BP与234.8±23.5ka BP;453.0±45.3ka BP,测年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形成于新冰期、海洋同位素阶段(MIS)2、3b、4、6、12。第三套冰碛测年结果表明该处MIS3b冰进规模较大,其规模基本上与末次盛冰期 (MIS2) 的规模相当。此处最老冰碛测年结果与我国中段天山乌鲁木齐河源高望峰冰碛的测年结果 (459.7±46ka BP与477.1ka BP) 遥相呼应,老冰碛的年龄显示我国天山西段与中段至少于MIS12进入了冰冻圈,开始发育冰川。  相似文献   
58.
利用GIS技术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黄土高原典型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基本特征、变化过程、耕地流向进行了分析.并应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近17年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49-2002年陇东地区耕地总量经历了缓慢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波动变化过程;耕地的主要流向是非农建设用地、林草地和果园等;耕地的增加主要是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开垦而成;干旱、降水不均及水土流失等是耕地变化的自然驱动力.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及农业科技进步等是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耕地变化过程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  相似文献   
59.
新疆地区一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疆区域地震台网观测到的2009年1月—2014年7月Pn、Sn、Pg和Sg震相数据,综合使用线性拟合、折合走时、PTD定深方法和HypoSAT定位方法确定该地区Pg、Pb和Pn的平均传播速度(v_(Pg),v_(Pb),v_(Pn))、康拉德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H_(conr)和H_(moho))范围,以速度和深度步长分别为0.1km/s、1km精度迭代计算样本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计算结果与全国地震统一编目和3400模型下样本数据的定位结果后,确定RMS平均值最小的一维速度模型。在新模型中v_(Pg)、v_(Pb)和v_(Pn)分别为6.10km/s、6.70km/s和8.20km/s,H_(conr)和H_(moho)分别为26km、54km。通过检验对比,认为本文获得的新模型优于新疆地区现有的3400模型。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