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159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585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The Nansha ultra-crust layer-block is confined by ultra-crustal boundary faults of distinctive features, bordering the Kangtai-Shuangzi-Xiongnan extensional faulted zone on the north, the Baxian-Baram-Yoca-Cuyo nappe faulted zone on the south, the Wan'an-Natuna strike-slip tensional faulted zone on the west and the Mondoro-Panay strike-slip compressive faulted zone on the east. These faults take the top of the Nansha asthenosphere as their common detachmental surface. The Cenozoic dynamic process of the ultra-crust layer-block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K2-E21, during which the northern boundary faults extended, this ultra-crust layer-block was separated from the South China-Indosinia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Palaeo-South China Sea subducted southwards and the Sibu accretion wedge was formed; E22-E31, during which the Southwest sub-sea basin extended and orogeny was active due to the collision of the Sibu accretion wedge; E32-N11, during which the central sub-sea basin extended, the Miri accretion  相似文献   
892.
The nearly E-W-trending Aqqikkudug-Weiya zone, more than 1000 km long and about 30 km wide, is an important segment in the Central Asian tectonic framework. It is distributed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Central Tianshan belt in Xinjiang, NW China and is composed of mylonitized Early Palaeozoic greywacke, volcanic rocks, ophiolitic blocks as a mélange complex, HP/LT-type bleuschist blocks and mylonitized Neoproterozoic schist, gneiss and orthogneiss. Nearly vertical mylonitic foliation and sub-horizontal stretching lineation define its strike-slip feature; various kinematic indicators, such as asymmetric folds, non-coaxial asymmetric macro- to micro-structures and C-axis fabrics of quartz grains of mylonites, suggest that it is a dextral strike-slip ductile shear zone oriented in a nearly E-W direction characterized by "flower" strusture with thrusting or extruding across the zone toward the two sides and upright folds with gently plunging hinges. The Aqqikkudug-Weiya zone experienced at least two stages of ductile shear tectonic evolution: Early Palaeozoic north vergent thrusting ductile shear and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strike-slip deformation. The strike-slip ductile shear likely took place during Late Palaeozoic time, dated at 269(5 Ma by the40Ar/39Ar analysis on neo-muscovites. The strike-slip deformation was followed by the Hercynian violent S-type granitic magmatism. Geodynam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large-scale dextral strike-slip ductile shearing is likely the result of intracontinental adjustment deformation after the collision of the Siberian continental plate towards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Tarim continental plate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he Himalayan tectonism locally deformed the zone, marked by final uplift, brittle layer-slip and step-type thrust faults, transcurrent faults and E-W-elongated Mesozoic-Cenozoic basins.  相似文献   
893.
目前许多城市暴雨洪涝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对暴雨在复杂地形下可能引发的山洪与地质灾害造成的高风险以及对城市交通安全风险估计不足,同时常规的气象观测资料已难以描述暴雨致灾危险性精细化分布。本文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利用遴选的293个北京气象自动站2006—2017年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北京2015年1∶25万基础地理信息、2016年Landsat8晴空遥感影像、灾情资料以及网格化的社会经济资料,在承灾体暴露度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承灾体对暴雨引发的城市积涝、山洪与地质灾害灾损敏感性差异,从暴雨致灾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3个方面开展了北京地区暴雨灾害1km分辨率的精细网格化风险评估与区划,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基于高密度降水观测资料提取的网格化短历时暴雨频次和暴雨量能较为精细地评估致灾危险性;基于遥感与GIS提取的不透水盖度、地形起伏度与河网密度可有效评估暴雨洪涝孕灾环境敏感性;基于1km格网化的GDP、人口密度和路网密度以及灾损敏感系数可有效评估暴雨引发的积涝、山洪与地质灾害对人员、财产和公路交通的易损性;(2)与已有成果比较,本次北京暴雨洪涝风险区划不但凸显了暴雨对城市的积涝风险,也凸显了暴雨引发的山洪与地质灾害风险,同时突出了暴雨对城市交通设施安全的影响;(3)风险区划结果基本反映了北京市暴雨灾害的潜在风险,北京暴雨洪涝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应放在风险较高的三个区域。  相似文献   
894.
季风与贵州的雨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恕 《气象学报》1965,37(1):96-106
本文利用1944—1962年气象资料,对贵州季风特征和雨季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划分雨季标准和季风分类的意见,并初步确定了贵州季风进退和雨季始止日期。对季风与自然天气季节以及季风与贵州旱涝的关系,也作了初步的整理,以供日常中长期天气分析预报的参考。  相似文献   
895.
一、引言无线电波在地球物理探测中的应用,最早的一次试验是由A.A.彼特罗夫斯基于1928年在苏联外高加索某一硫化矿床上进行的,而且得到了由硫化矿体所引起的无线电波“阴影”。  相似文献   
896.
本文讨论了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区域.在计算过程中假定磁场是有势的,并且势函数分别考虑为轴对称与平面函数.计算结果表明:当磁场足够强时,粒子运动区的边界与磁力线是相似的.这个结果表明,我们可以根据磁力线图形确定带电粒子的运动区.此外,还将上述计算结果与模型实验做了对此,在磁场中的辉光放电实验里,放电中的辉光区部分相当于粒子的运动区,暗区部分相当于粒子禁区.对比结果表明,辉光区的边界与磁力线相似,其中有以下几个结果:(1)当磁场是一个偶极磁场,并且其磁短的大小大于其临界值时,则放电辉光将被捕获于偶极磁场中,其边界近似于磁力线;(2)当偶极磁场受到扰动时,设扰动场分别考虑为与赤道面上的偶极磁场方向相反的均匀磁场,以及位于捕获区之外在赤道面上的电流环磁场时,则偶极磁场磁力线将向外伸长,实验观测到被捕获于偶极磁场中的辉光将同时伸长,并且辉光区边界的变化与磁力线的变化是相似的;(3)根据中性线磁场中的辉光放电实验表明,辉光区的边界仍然与中性楱磁场的磁力线相似.由于气体放电中的现象比较复杂,因此要进行定量的计算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我们引进了一些简化假定,定量计算了辉光区在上进各种磁场中的边界,计算出来的辉光边界的大小和形状与实验结果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897.
矿区地表彩色点云的自动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矿区的彩色三维激光点云数据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矿区点云快速自动分类及目标提取的方法。首先根据彩色点云的RGB值计算HSV空间中的H值,根据各地物间H值的差异,分别对地面点与非地面点根据地物颜色先验值进行点的提取。然后对提取的点进行聚类计算,利用各类地物点云在空间分布上的显著差异,采用分层截面投影,由投影点最小包围盒的长宽比及面积比对矿区地物点云进行自动分类与提取。最后以Riegl VZ-1000扫描仪采集的某矿区地表点云数据为试验对象,验证本文算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98.
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的开采和研究刚刚起步,在地质认识方面尚不够深刻。本文通过对雷家地区沙四段岩芯观察、XRD衍射、铸体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CT扫描及氮气吸附等方法对沙四段储层地质特征展开系统分析,结果发现:该区主要发育白云岩,根据组成矿物含量的不同可分为白云岩类、方沸石岩类和泥岩类3大类15种岩;孔隙度分布范围1.68%~11.65%,渗透率介于0.01~6.35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主要发育溶蚀孔、晶间孔、有机质孔裂缝,该区孔隙结构较复杂,存在少量大孔,但主要由纳米孔组成,孔隙分布较为分散,喉道数量少,连通性差;根据该段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空间分布特征,将该段储层分为孔隙型、裂缝型和裂缝-孔隙型3类,其中孔隙型储层孔隙分布较为分散、连通性较差,裂缝型储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类,裂缝-孔隙型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且主要发育在杜家台段。  相似文献   
899.
为解决天然地震事件性质辨识依赖人工检测、自动化程度不高且误差较大的问题,利用机器学习中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信息论中的排列熵、近似熵及香农熵等特征参数,建立Entropy-LSSVM地震波形特征提取与事件性质辨识模型。基于2021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云南漾濞地震事件及人工爆破干扰事件等共计500条波形数据,设计多个不同训练比例与测试比例的随机抽取子实验,采用准确率、召回率、特效度、精确度、F-measure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熵特征对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事件波形的区分效果明显,且结合熵特征的LS-SVM模型整体性能优于QDA、LDA、朴素贝叶斯、决策树、LogitBoost及RobustBoost等方法,训练集与测试集比例为3∶2的辨识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达到99.00%和96.97%,即使训练集只有50条的辨识准确率也可达98%以上,这对天然地震事件的有效甄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00.
利用193nm准分子激光剥蚀系统(LA),联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在激光频率为2Hz,束斑直径为24μm条件下,对91500、GJ1、TEMORA1、Pleovice和Qinghu等5个标准锆石进行了原位UPb年龄测定。测试结果显示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062.3±4.3)Ma(2σ,n=21),(604.8±3.1)Ma(2σ,n=20),(418.3±1.6)Ma(2σ,n=27),(337.3±1.3)Ma(2σ,n=28),(159.86±0.64)Ma(2σ,n=28),207Pb/206Pb、206Pb/238U、207Pb/235U比值的分析精度(2σ)2%左右,加权平均年龄的分析精度(2σ)均小于0.5%。上述结果表明,91500、GJ1、TEMORA1、Pleovice和Qinghu等5个标准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前人报道完全一致。对产在胶东玲珑花岗岩中的实际锆石样品JD47进行测试,所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4.3±2.1)Ma,与SHRIMP测试结果吻合。文中建立的24μm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测试方法,与LAICPMS方法相比,测试精度高,剥蚀时间短,激光剥蚀空间分辨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