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测绘学   159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585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利用宁夏六盘山气象站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的Ka波段云雷达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六盘山顶不同云的出现频率及宏观特征.结果表明:六盘山顶云出现频率最高值在7月,为61%,最低值在12月,为26%;按云层数划分,六盘山顶出现的云主要以1层云、2层云及3层云为主,相对总云的月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68%—86%、14%—2...  相似文献   
982.
COVID-19疫情是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并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根据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从疫情开始直至近期,关于COVID-19疫情的文章已经超过13 000篇,相关研究除从医学及生物学角度探讨病毒致病机理、特效药物和疫苗研制之外,更多的是探索疫情的非药物防控方法。本文针对后者,从传播关系识别、疫情时空模式分析、疫情预测模型、疫情传播模拟、疫情风险评估和疫情影响评价6个方面梳理近期研究进展。传播关系识别的研究主要包括:聚集性疫情和传播关系的识别,其中,个体轨迹大数据已成为此类研究的关键。针对疫情的时空模式分析发现,疫情分布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而时空传播则呈现出典型的网络特征。针对疫情的预测仍主要依赖于动力学模型,而从宏观到微观的预测模型,人群流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并成为模型预测精度的关键要素之一。针对疫情的情景模拟主要侧重于通过模拟手段评估交通限制、社区防控和医疗资源调配等措施的效果。在非药物的干预中,交通阻断和社区防控措施被证明是目前最有效的手段;医疗资源的保障和优化调配则是防控的基础;而复工复产的情景模拟显示,在防控措施到位的情况下,复工进程必须有序有节。针对疫情风险评估的研究,目前主要关注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具体地,疫情感染风险与个体是否具有基础性疾病关系密切,而感染病毒后的死亡率存在性别差异;在自然因素中,如温度、降水、气候等会影响疫情的传播,但影响有限;而社会因素中,除了人群流动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外,社会不公平性所导致的就医条件差异也会对感染率产生显著影响。针对疫情对未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关注公众心理、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3个方面,即疫情对公众心理和经济的影响主要以负面为主,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则起正向作用。通过对现有研究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大数据尤其是个体轨迹和群体大数据在非药物干预的各个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重大疫情的防控已经不是单一学科和手段所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以及不同领域人员的协作;疫情期间各种防控措施的效果、影响因素等均已被明确的揭示,但疫情的空间溯源、精准预测以及对未来的影响仍然是未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983.
The Weng'an Biota, a fossil KonservatLagerst?tte in South China that is c. 570 – 609 myr old, preserves the world's oldest zoolite and provides a unique empirical record for studying animal origins and early evolution. Due to 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by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local phosphate mine, part of the fossilized records and the geological sections of the Weng'an Biota have been seriously damaged. Protection of this unique fossil area is urgently required. In this research, an innovative schem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geological relics of the Weng'an Biota is proposed by backfilling the mine cavity with specially formulated grouting materials.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grouting materials, such as the high proportion of water separation, the low stone percentage and high cost, newly developed grout materials consisting of mixtures of cement-fly ash-expansion agent(C-F-E)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y a combined method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Firstly, new grouting materials(C-F-E) were developed using selected proportions of(1) Portland cement(P·O 32.5),(2) external admixture(Fly ash),(3) expansion agent(NV) and(4) admixture(DFZ). Then, the properties of new grouting materials(C-F-E), such as stability, stone percentage, rheology, fluidity, setting time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were evaluated by laboratory tests. Finally, a new model of the hydration process was proposed for these newly developed grouting materials based on a detail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study of their microstructural development. These research results will provide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geological relics of the Weng'an Biota. Additionally, these grouting materials may prove suitable for solving similar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most mine cavities requiring stabiliza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84.
利用第二次青藏高原(下称高原)综合科考"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效应"立体综合加强期观测试验2019年5月、7月和10月珠峰、林芝、那曲和狮泉河站点的探空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探讨在西风南支与高原季风不同风场控制下高原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与感热潜热通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西风南支风场下各站点大气边界层高度较高原夏季风风...  相似文献   
985.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opical disturbance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SCS)based on the total latent heat release(TLHR)derived from the 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SSM/I)satellite observations.A threshold value of daily mean TLHR(3×1014 W)for distinguishing the non-developing and developing tropical disturbances is obtain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for 25 developing and 43 non-developing tropical disturbances over the SCS during 2000 to 2005.If the mean TLHR within 500 km of a disturbance on the latest day and its daily mean TLHR during previous life are both greater than 3×1014 W,the disturbance will be a developing one in the future.Otherwise,it is a non-developing one.A real-time testing prediction of tropical cyclogenesis over the SCS was conducted for the years 2007 and 2008 using this threshold value of TLHR.We find that the method is successful in det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80%of all tropical disturbances over the SCS in 2007 and 2008.  相似文献   
986.
指纹方向场真实地反映了指纹图像中本质的纹理特征,包括指纹的基本形状、结构和走势。方向场图像在局部区域表现相对一致,而在全局范围则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基于方向场对指纹图像进行分区,可以提供一种有用的辅助性全局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指纹图像快速分区方法,并结合一种基于局部描述子的指纹图像匹配算法给出了其应用实例。在FVC2004DB1数据集上设计了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分区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识别率,同时缩短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987.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一种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检测的方法。以土地利用图为辅助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图和遥感影像的配准套合,获取影像像斑;同时,对遥感影像进行基于像素的监督分类,获取概略的类别图;再根据像斑内像素的类别编码完成子像斑的划分。以子像斑为影像分析的基本单位提取特征,以相关系数为相似性测度衡量不同时期子像斑的特征相似性,用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代替经验选取的方法自动获取变化阈值,确定像斑是否发生变化。以武汉市区局部QuickBird 2002年和2005年多光谱影像、相同地区2002年1∶10 000土地利用图为实验数据进行了算法的实验,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变化区域都可以被提取出来,实验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88.
利用龙滩水库贵州库区及其周边10个气象站1961~2010年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贵州库区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做变化趋势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方法对各要素比值的平均值进行水库蓄水前后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库区年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多,其变化趋势主要是大尺度大气环流影响造成的,水库影响不明显;水库蓄水后,使近库区年平均气温降低,年平均相对湿度增大,水库对年平均气温产生影响的最大距离在14~17 km,而对年平均相对湿度产生影响的最大距离〈14 km。  相似文献   
989.
本文在野外工程地质调查与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堆放于陡坡上的高填方边坡产生滑坡的机理、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该滑坡的类型属土质、中厚层、推移式次生滑坡。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稳定安全储备不高;在连续降雨或暴雨条件下该滑坡整体超过临界状态而处于不稳定状态,此时,滑坡可能产生失稳滑动破坏,对临近边坡处的人员及建筑物产生危害。建议采取抗滑桩、排水等综合治理方案,并对滑坡体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990.
Chinese scholars Zhu xuewen put forward Tiankeng and defined it as a collapse feature which was diffe rent from the ordinary doline and developed in large-scale underground river channel.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asic conditions of Xiaoyanwan Tiankeng formation,such as sedimentary environment,climatic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o on;and deeply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Xiaoyanwan Tiankeng on this basis.The research result showed that Xiaoyanwan Tiankeng was completely accord with Tiankeng’ definition,and was a well-developed and especially big Tiankeng in the maturation st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