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69篇
  免费   1597篇
  国内免费   2246篇
测绘学   794篇
大气科学   1282篇
地球物理   1598篇
地质学   4123篇
海洋学   1155篇
天文学   132篇
综合类   609篇
自然地理   1119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359篇
  2021年   463篇
  2020年   395篇
  2019年   419篇
  2018年   422篇
  2017年   371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480篇
  2014年   485篇
  2013年   569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555篇
  2009年   500篇
  2008年   476篇
  2007年   462篇
  2006年   437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398篇
  2001年   367篇
  2000年   249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干旱程度对C3植物红砂和C4植物珍珠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严巧娣  苏培玺  高松 《中国沙漠》2012,32(2):364-371
 C3和C4植物混生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较多,而在荒漠生态系统少见。在中国荒漠地区,C3小灌木红砂和C4半灌木珍珠在特定生境下混生在一起,以独特方式适应高温强光和干旱的极端环境。通过在不同干旱程度下测定它们生长期叶片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探讨它们在混生条件下对极端环境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红砂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均要高于珍珠;而珍珠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则要高于红砂。这表明珍珠和红砂在水分匮乏的荒漠生境下采取了不同的生存策略。红砂通过维持较高净光合速率和较高蒸腾速率来生存;而珍珠则通过高水分利用效率生存。  相似文献   
992.
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根据城市职能主因子得分,结合城市规划及发展实际,将地级以上规模城市分为区域综合性城市、第二产业城市、交通城市、文化旅游城市、地方中心城市5类。(2)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中等水平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提升空间较大。(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城市人口等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职能城市用地结构的影响次序和影响程度异质性明显。  相似文献   
993.
Using the global chemistry and transport model MOZART,the simulated distributions of tropospheric hydroxyl free radicals(OH) over China and its sensitivities to global emissions of carbon monoxide(CO),nitrogen oxide(NO x),and methane(CH 4)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Due to various distributions of OH sources and sinks,the concentrations of tropospheric OH in east China are much greater than in west China.The contribution of NO + perhydroxyl radical(HO 2) reaction to OH production in east China is more pronounced than that in west China,and because of the higher reaction activity of non-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NMVOCs),the contributions to OH loss by NMVOCs exceed those of CO and take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summer.The results of the sensitivity runs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ropospheric OH in east China from 1990 to 2000,and the trend continues.The positive effect of double emissions of NO x on OH is partly offset by the contrary effect of increased CO and CH 4 emissions:the double emissions of NO x will cause an increase of OH of 18.1%-30.1%,while the increases of CO and CH 4 will cause a decrease of OH of 12.2%-20.8% and 0.3%-3.0%,respectively.In turn,the lifetimes of CH 4,CO,and NO x will increase by 0.3%-3.1% with regard to double emissions of CH 4,13.9%-26.3% to double emissions of CO and decrease by 15.3%-23.2% to double emissions of NO x.  相似文献   
994.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modulation of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tropical cyclone(TC) genesis in relation to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 of ITCZ convection during May to October in the period 1979-2008.The phases of the ITCZ ISO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30-80-day filtered OLR anomalies averaged over the region(5-20 N,120-150 E).The number of TCs during the active phases was nearly three times more than during the inactive phases.The active(inactive) phases of ISO were characterized by low-level cyclonic(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ies,higher(lower) midlevel relative humidity anomalies,and larger(smaller) vertical gradient anomalies of relative vorticity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weakened) ITCZ convection anomalies.During the active phases,TCs tended to form in the center of the ITCZ region.Barotropic conversion from the low-level mean flow is suggested to be the major energy source for TC formation.The energy conversion mainly depended on the zonal and meridional gradients of the zonal flow during the active phases.However,barotropic conversion weakened greatly during the inactive phas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ridional gradient of absolute vorticity and low-level zonal flow indicates that the sign of the absolute vorticity gradient tends to be reversed during the two phases,whereas the same sign between zonal flow and the absolute vorticity gradient is more easily satisfied in the active phases.Thus,the barotropic instability of low-level zonal flow might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C formation over the WNP during the active phases of ISO.  相似文献   
995.
李晓娟  简茂球  方一川  罗文 《气象》2012,38(11):1339-1347
利用实测降水量资料研究了广东前汛期大到暴雨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前汛期大到暴雨频数与同期雨量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本可以表征前汛期的旱涝程度,通过REOF可将其分为4个区:粤东区、珠江三角洲区、粤西北区和雷州半岛区;前汛期大到暴雨频数的年际变化明显,主要有准2~3a、6~10a周期,1985年后各区周期均有缩短趋势,以4~5a短周期为主;珠江三角洲及以南地区前汛期大到暴雨频数有增多趋势,其中珠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增多显著,6月份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996.
利用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功率谱和交叉小波谱等方法分析了新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以及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新疆存在降水增多和气温上升的趋势,有暖湿化现象,这与西北地区由暖干趋于暖湿的结论相一致。同时,新疆平均年降水量与NAO存在准2年和准6年周期,夏季降水量与NAO存在准3年和准5年周期,冬季降水量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新疆年均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夏季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周期,冬季气温与NAO存在准3年和准8年周期。新疆全年、冬季和夏季的降水与NAO的周期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高值正相关大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而气温与NAO的周期中,通过显著性检验的高值正相关也大多集中在80年代。  相似文献   
997.
苏爱芳  银燕  蔡淼 《高原气象》2012,31(5):1376-138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探测及反演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27日冀中南地区的突发性强风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扩散南下的弱冷空气对强对流起触发作用,地面辐合线进一步促进了对流发展。雹云发展于上干下湿的环境场中,凝结潜热释放可能为雹云迅速发展提供了能量,中等偏强的深层垂直风切变为雹云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但08:00湿层低而浅薄、0℃层高度偏高(高于历史出雹的平均高度)和云顶亮温相对高等特征增加了预报难度,而相对高的云光学厚度可为午后强对流发展提供短临预报信息。雹云在雷达反射率产品上表现为线状排列的"超级单体族"特征,向东传播的多单体风暴使强风雹天气得以持续。  相似文献   
998.
2012年春季绥化市2次较大降水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2012年3月16日与3月29日2次较大的降水天气,对比分析了其大尺度的天气形势及相关物理量。分析表明,这2次过程在高空都存在低涡系统,低涡前部西南气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地面都有较强的低压中心维持。从涡度、垂直速度、水汽通量散度及相对湿度的垂直时间剖面看,在2次降水过程的时段内整层均表现为大面积的正涡度区,都有很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输送带都处于中低层,只是相对湿度大值区高度不同。  相似文献   
999.
气溶胶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分析近50年来中国中东部地区降水资料发现,秋季降水与其他季节相比有明显减少趋势(每10年下降约54.3 mm),尤其自1980年代以来呈直线下降趋势(每10年降水减少5.6%)。从降水形成三个基本条件(水汽输送条件、稳定度条件、云微物理条件)出发,探究秋季降水减小的原因。结果表明,大气稳定度(对流抑制能(convective inhibition,CIN)以28.67(J/kg)/(10年)的速率增加,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以12.81(J/kg)/(10年)的速率减小以及云微物理性质的变化(云滴有效粒子尺度减小)是导致秋季降水减少的直接原因,而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与近20多年来气溶胶的大量增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由空气污染造成的气溶胶浓度的增加可以作为导致中国中东部地区秋季降水减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秋季天气系统较稳定,主要受到大尺度系统影响,动力作用影响大于热力作用,所以减少了复杂中小天气系统和热力作用对降水的影响,故而更加突显出气溶胶对秋季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以高山站为背景研究城市化对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1957~200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中国东部7组高山气象站和山下附近的城市气象站年 与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山站作为气候变化背景场来分析城市化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及其对气温变化非对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城市站多比高山站大,而最高气温变化趋势高山站多比城市站大;城市站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均大于最高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现象,而高山站这种表现十分微弱.城市站气温变化受到明显的城市化影响,对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以正影响为主,而对于最高气温为负影响为主,说明城市化对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存在非对称性.城市化影响的非对称性是气温变化非对称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