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吉林省金城洞绿岩带构造变形序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金城洞绿岩带自晚太古代以来经历了多期变形:D_1变形幕,形成片理、片麻理及无根褶曲,是深部构造层次的产物;D_2变形幕,形成轴面片理及一系列轴向NW或NWW向的紧闭同斜或平卧褶皱,并伴有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侵入,是中深部构造层次的产物;D_3变形幕,形成大型开阔褶皱,晚期形成韧性剪切带,是中浅部构造层次的产物。这三幕变形奠定了本区的基本构造格架。D_4变形幕在中浅构造部位形成NE向开活褶皱。古生代以来,本区主要发生脆性变形。  相似文献   
12.
层次分析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区域地下水质量评价,突出主导因子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提出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地下水评价中,以单因子评价结果为基础对地下水质量进行二次评价。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并组建专家组进行讨论,最终以专家打分的方式确定评价中各个因子的权重。分别对Q1, Q2两组地下水质数据进行单因子评价、内梅罗指数综合评价以及层次分析评价。对比评价结果发现,层次分析法能够在突出主导因子对水质评价的贡献的基础上,更为真实地反映区域地下水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3.
热带气旋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风暴潮和强降雨对南海及周边沿海地区社会经济构成巨大威胁。对器测记录之前全新世热带气旋的研究有助于准确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热带气旋活动的变化趋势。本文利用南沙群岛安乐礁潟湖沉积物重建了小冰期以来准年分辨率的热带气旋活动, 共识别28个风暴事件层。研究表明, 小冰期以来, 南沙群岛安乐礁热带气旋活动在年代际到百年尺度上频繁变化, 发育两个主要的风暴活跃期。在小冰期早期(AD 1471—1620)经历了最为强烈的风暴活跃期, 另一个风暴活跃期位于现代暖期的AD 1930—1960, 风暴活动虽有所加强, 但明显低于小冰期早期。与同期永暑礁重建结果的对比表明, 热带气旋活动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更多来自相近区域的高分辨率风暴记录可有效降低古风暴活动重建的不确定性, 提高重建记录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A sediment core from Lake Barkol located in the eastern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northwest China, provided a high-resolution record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covering the last ~8.6 cal ka BP. Three major climate stages, 8.6–7.1, 7.1–2.0 and from 2.0 cal ka BP to the present, were divided by grain size and the authigenic carbonate stable isotope of the lake sediment. Climatic drought during the period 7.1–4.5 cal ka BP, deduced from Lake Barkol, prevailed in the mid-Holocene climate in northern Xinjiang and northwest Mongolia. In contrast, it was wet in central Xinjiang, northwest India and the Middle Eas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The cli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arid central Asia demonstrates the southward shifting of the Westerlies, which indicates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the Siberian high in the mid-Holocene.  相似文献   
15.
滨珊瑚(Porites)是南海造礁石珊瑚群落的主要优势种之一,广泛应用于珊瑚礁生态以及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响应和重建研究。滨珊瑚不同季节生长形成的骨骼密度条带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而前人对于滨珊瑚骨骼密度带季节性的认识多是基于单一地点的样品,存在地域的差别或矛盾。选取南海不同地点典型珊瑚礁区包括北部海南文昌、中部西沙群岛永兴岛和盘石屿、南部南沙群岛美济礁的 4 个现代活体滨珊瑚骨骼样品,利用数字影像分析方法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和气体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分别分析了滨珊瑚骨骼密度条带影像灰度和地化指标(Sr/Ca 和 δ 18 O)。结果显示,滨珊瑚样品骨骼密度和地化指标都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结合海温数据,揭示出样品骨骼密度带季节特征的地域差异,其中,北部文昌滨珊瑚样品骨骼高密度带形成于夏季,低密度带形成于冬季;中部永兴岛样品高密度带形成于秋季,低密度带形成于春季;盘石屿样品高密度带形成于春季,低密度带形成于秋季;南部美济礁样品高密度带形成于冬季,低密度带形成于夏季。采用广义加性混合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滨珊瑚样品骨骼密度与 3 个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海温、光照和盐度)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点滨珊瑚样品的骨骼密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也各有不同,考虑样品个体和地点的随机效应,4 个地点滨珊瑚样品的骨骼密度整体上与海温和光照存在非线性响应关系,反映了在南海大空间尺度上,海温和光照可能是影响滨珊瑚样品骨骼密度季节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6.
西北干旱区人工扰动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对现代植被的影响已经成为解释过去人类活动及其环境效应的关键问题。对西北干旱区40个农田和荒地表土样品花粉组合的研究表明:农田花粉平均浓度(7227粒/g)明显低于荒地(32704粒/g);农田中农作物花粉含量高于荒地,但并不占绝对优势,农田花粉组合不仅反映农田本身的植被组成,而且还反映地方或区域植被组成状况;农田中灌木花粉含量低于荒地,杂草花粉类型比荒地丰富;藜科、蒿属、麻黄花粉都占有较高比例,普遍呈超代表性;不同的农作物花粉百分比指示该样品所在地或周围不同的农作物类型。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了农田/荒地花粉组合特征的一致性:葡萄花粉在葡萄地的含量均相当高,而在其他植被类型中很少出现,花粉组合特征一致性较好;棉田棉花花粉含量低,其他植物花粉含量高,花粉组合特征与荒地相似,很难与荒地区分开来;如果农田和荒地比较接近,农田农作物花粉含量又比较低,则两种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就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7.
Wei  Jie  Zhao  Wen  Wang  Shan  Wang  Meiru  Wang  Xiaoliang  Ji  Shichen  An  Hao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2018,36(5):1812-1824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14, 20, and 22°C), salinity (5, 10, 15, 20, and 25), and body length (0.83, 1.17, 1.49, and 2.33 mm) on the...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在渗透介质中的流动是连续的,但却由于补给与排泄条件的变化,地下水的运动处处存在着差异。通过地下水流系统理论形成、发展历史的回顾,简要总结了由沙槽试验获得的地下水在均匀流场中的差异性运动特征。作者对其原因或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不同直径"类达西试验装置"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渗透过水断面不同,所获得的渗透系数值不同;且过水断面越大,所测得的渗透系数的值越大。  相似文献   
19.
以南沙群岛永暑礁的现代滨珊瑚YSL24(生长时间为1985—1999年)与YSL2A(生长时间为1971—1999年)为材料,通过对其骨骼开展高分辨率的Sr/Ca、δ18O和δ13C分析,探讨其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响应特征。有记录表明,1971—1999年,南海南部在1973、1983和1998年发生了极端高温事件,滨珊瑚骨骼Sr/Ca序列清楚地记录了这3次高温事件,其相应条带Sr/Ca周期数值显著低于序列其他年份。而δ18O对高温事件的响应不太明显,其原因可能与δ18O序列同时受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有关。δ13C在这3个高温年份均在夏季发生了异常负偏,应该是由高温胁迫下共生藻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所致。因此,珊瑚骨骼的Sr/Ca和δ13C对南沙群岛高温胁迫具有明显的响应,可作为记录过去白化事件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A long dust history established using geological archives from dust provenance areas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atmospheric dust in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better. Core sediments from a closed-basin groundwater-recharged lake in arid Central Asia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multi-proxy approach (e.g. 14C AMS dating, pollen, and grain size) to trace the dust history since ~ 15 cal ka BP. Pollen analysis showed that before 7.9 cal ka BP, the vegetation was of desert type. After 7.9 cal ka BP, vegetation density increased, probably due to slightly increased moisture. The Chenopodiaceae-dominated desert expanded rapidly at 4.2–3.8 cal ka BP. Grain-siz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samples of lake deposits, modern aeolian dust, and dust trapped in snow, and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rong aeolian dust deposition at 11.8–11.1, 10.6–8, 6.1–4.9, and after 3.3 cal ka BP. This timing corresponds well with periods of increased terrestrial dust fluxes recorded by Greenland ice cores. Our study may document changes in the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the Siberia High. These changes may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dust emission in arid Central Asia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