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275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01.
2012年7月(雨季)、12月(旱季)分别对深沟流域进行现场调查,在分析深沟“稳、拦、排”泥石流治理模式的基础上,研究深沟泥石流治理效益,结果表明:治理后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植被群落结构得以优化,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02.
依据地震、钻井、测井、地层对比以及地层厚度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泉头组坡折带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 该区发育三种类型坡折,即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坡折带沿着凹陷西部英台鼻状构造呈南北向弧形分布,平均 坡降介于19‰~50‰之间。坡折带的发育对层序结构及沉积演化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断裂坡折带发育于层序的底部,控制 了SQ11河流相加积型层序的发育,其特点是坡折下部地层厚度是上部的2倍。挠曲坡折带发育于层序中部,呈现缓坡带 (α) 和陡坡带(β) 两段式特点,四级层序SQ21在坡折部位发育密集的上超点,形成了以湖相上超为特点的层序结构,同 时坡折带两侧地层具有上薄下厚的分布格局。沉积坡折带分布在层序顶部,控制了五级层序SQ22-1的发育,形成了湖泊 -三角洲相进积型层序,具有坡折下部薄、上部厚的分布特点。断裂坡折带控制的河流相加积型层序,有利于断层上倾遮 挡及点坝透镜体圈闭的发育;挠曲坡折带控制的湖相上超型层序,有利于岩性上倾尖灭圈闭的发育;沉积坡折带控制的湖 泊-三角洲进积型层序,有利于河口坝型岩性圈闭的发育,因此,坡折带的研究对于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03.
SBAS技术在南京河西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及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快,南京河西地区地面沉降日趋明显。本文以2007-2011年16景日本ALOS PALSAR卫星升轨数据为例,采用SBAS技术分析了河西地区的沉降趋势,反演了研究区的地表形变场,并与水准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SBAS用于沉降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604.
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种类齐全、组成系统完整,其发育和分布受构造控制作用显著。文章探讨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特征及其空间分层结构受构造控制的作用机制,发现岩溶空间形态总体呈现掀斜式强烈抬升、河流深切的亚热带中低山峡谷岩溶特点,新构造运动间歇性隆升对岩溶景观垂向发育影响较为显著。岩溶发育的空间层位划分为三个高程层级,从下至上连续分段为440~700 m,700~1 200 m,1 200~1 890 m。空间分层结构反映某一阶段地壳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发育水平岩溶系统(溶洞),后期地壳发生快速抬升,出现少量竖向岩溶系统(落水洞),溶洞的分布与相应的侵蚀基准面(现代河床、各级阶地)相适应。根据发育层级推测,研究区至少经历过四次规模较大的间歇性快速抬升构造活动,各级夷平面先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第Ⅱ幕和第Ⅲ幕影响。喜马拉雅运动多次间歇性快速抬升过程中,丰沛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下切并快速溶蚀形成多层剥蚀台地。在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期,有充分的条件循环交替溶蚀导致垂向、水平岩溶均出现较大规模发育。   相似文献   
605.
606.
We report the first occurrence of poly-cyclic high-pressure low-temperature (HP-LT) rocks from the easternmost Indus-Yarlung suture zone, formed during subduction of Neo-Tethyan oceanic lithosphere. Petrology, mineral composition and P–T pseudosection modelling reveal two low-temperature eclogite facies metamorphic events with an initial high-pressure P–T condition of 16.4–18.7 kbar and 510–520°C, exhumation to 10.5–12.0 kbar and 580–590°C and a subsequent second high-pressure P–T condition of ~16 kbar and ~560°C and exhumation to ≤9 kbar and ≤600°C. This history implies a complex ‘yo-yo type’ P–T path. In situ monazite dating and textural relationships show that late-stage exhumation, cooling and garnet breakdown occurred at c. ~25–22 Ma. We interpret the first burial event to represent subduc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 at the eastern Indus-Yarlung suture zone. Initial exhumation, reburial and final exhumation represent material transport in a large-scale convective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subduction channel. Convective overturn in the subduction channel evidently serves both as a mechanism to produce poly-cyclic metamorphism and to exhume LT eclogite facies r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