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71.
针对目前地应力符号绘制困难、地应力图加工与发布依赖于人工编辑等问题,提出使用GMT自定义符号技术设计符合地学界通用符号标准的应力符号,给出利用GMT绘制地应力图的整体流程,最终实现了地应力数据矢量和应力状态信息的准确表达,并帮助用户简化地应力图绘制程序、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以龙门山区域应力分布为例,多方位对比国内外制图方法。结果表明,使用GMT自定义符号技术设计的应力符号不仅简化了地应力图的绘制程序,且表达出的应力数据信息更丰富。该技术已应用于《震后趋势判定技术系统》中,并在地震趋势会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2.
Xu  Yankai  Cao  Siyuan  Pan  Xiao 《Studia Geophysica et Geodaetica》2019,63(4):554-568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is a useful method for random noise suppression in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 structure-oriented SVD (SOSVD) approach which incorporates structure prediction to the SVD filter is effcient in attenuating noise except distorting seismic events at faults and crossing points. A modified SOSVD approach using a weighted stack, called structure-oriented weighted SVD (SOWSVD), is proposed. In this approach, the SVD filter is used to attenuate noise for prediction traces of a primitive trace which are produced via the plane-wave prediction. A weighting function related to local similarity and distance between each prediction trace and the primitive trace is applied to the denoised prediction traces stacking. Both synthetic and field data examples suggest the SOWSVD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SOSVD in both suppressing random noise and preserv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discontinuities for seismic data with crossing events and faults.

  相似文献   
173.
黄河三角洲利津超级叶瓣时空范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著名的河流三角洲之一。自有学者首次系统地提出黄河三角洲全新世10期超级叶瓣的时空分布范围后,这一观点近30年来未见明显的改进。借助渤海湾南岸研究区获得的4个20~30 m钻孔地层资料和相应的AMS14C测年数据,以及前人部分钻孔的研究成果,本文对黄河三角洲利津超级叶瓣的沉积演化框架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重新厘定:研究区全新世沉积环境由早期的河道和泛滥平原沉积,逐渐向海侵过程中盐沼、潮坪和浅海相演化。海平面上升速率减缓之后三角洲开始发育并逐步成陆,直至最后被陆相沉积所覆盖。黄河下游古河道在9000-8000 cal a BP左右可能在黄骅南部入海;大约8000 cal a BP之后,黄河主河道南迁到滨州—惠民一带,并在7000-5500 cal a BP之间发育利津超级叶瓣;利津超级叶瓣的北界可能在马山子和阳信一界,而南界在郭井子和弥河之间;约5500 cal a BP之后,黄河下游古河道可能重新过黄骅入海,于5500-3500 cal a BP左右形成黄骅超级叶瓣;约3500 cal a BP之后,黄河古河道北迁至天津,直至~700 BC左右主流河道入海口再次南迁至河北岐口附近。  相似文献   
174.
传统浑浊度时空变化模式研究依靠野外观测实验,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模型适用范围亦非常有限。本文利用自组织网络(SOM),直接从长时序遥感影像中提取典型浑浊模式,分析浑浊度年内、年际变化特征。以黄河河口附近海域为研究区,提取出近15年的6类典型浑浊模式。典型特征显示,研究区内主要有2个浑浊区,位于渤海湾西部和南部,以及河口外和莱州湾西北部;6类模式中四类以年为周期过渡更替,冬春季浑浊度较高,夏秋季浑浊度较低;多年浑浊模式逐渐由中浑浊向清澈模式变化,整体浑浊度有降低趋势。浑浊水体分布主要受河口潮流、环流等海洋动力和风浪影响,结合研究区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海面风浪变化是造成浑浊模式更替的主要原因,黄河入海泥沙影响范围仅局限于河口口门周边。利用统计参数分析和2007年各月悬浮泥沙浓度反演结果比较,评价SOM分类效果,结果表明SOM提取的模式间具有显著差异,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经验模型反映区域浑浊特征。SOM神经网络能够从长时序遥感影像中直接提取浑浊水体典型分布模式,分析海岸带地区水体浑浊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对了解复杂水体泥沙输运及优化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5.
适应性观测可以改善资料同化和预报质量。本文利用集合卡尔曼变换适应性观测系统对2015年09号台风“灿鸿”进行了观测敏感区识别,并以第一目标时刻的观测敏感区为基础,运用观测系统模拟试验方法获取模拟的适应性观测资料。基于WRF中尺度同化和预报系统,开展了适应性观测敏感区模拟资料的同化和预报试验。研究发现,台风“灿鸿”(1509)的观测敏感区主要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侧及东南侧。同化敏感区内模拟观测资料比同化常规观测资料能更好地改善分析质量和高度、台风路径的预报质量,但对降水的预报改善较弱。  相似文献   
176.
Hu  Shengyong  Hao  Guocai  Feng  Guorui  Zhang  Ao  Hu  Lanqing  Li  Siyuan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20,29(3):1571-1581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known sources of methane resources in abandoned mine gobs. Therefor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flow spatial...  相似文献   
177.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GIAHS)项目来保护重要农业遗产以及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许多国家将这一项目作为维持传统农业系统活态性的政策工具。本研究以浙江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案例地,研究这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保护实践是否能够有效推动保护政策实施。研究采用社会调查,在遗产核心区以问卷形式来了解农民对农业系统的理解及其相应的保护意愿。研究发现垛田农业系统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仍然面临着人口老化与农业人口外流问题。农民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并不熟悉,很少将其与所依赖的农业系统相联系。他们认为前者是一种能够带来经济收入的头衔,而后者具有值得保护的非经济价值。由于农民认为GIAHS能否带来经济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认为政府在保护中应当承担主要责任。所以,当GIAHS无法促进农业系统地非经济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时,它作为一种保护工具尚未有效地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保护。基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建议GIAHS概念应当与农民认知相匹配,从而为农民提供保护动力。  相似文献   
178.
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布设了一口24.6m的浅钻ZK1,对获取的岩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观测及含水量、有机碳、总碳和营养成分的实验室分析测试。通过ZK1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划分为7种沉积环境,揭示了滨海湿地地质演化过程。并利用AMS 14C测年方法,结合黄河改道的历史记录,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进行了年代划分,并计算了黄河三角洲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碳的加积速率。结果表明:总碳和有机碳与除硫和磷元素以外的各营养成分都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20.7,Ρ0.05);碳、氮、磷的加积速率与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5,Ρ0.01),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是碳、氮、磷的加积速率的主控因素;虽然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机碳浓度较低(1%),但由于沉积物的高沉积速率,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机碳的平均加积速率达到648.1g/(m2·a),远高于世界其它高有机碳浓度的湿地,因此是很好的碳汇地质体。  相似文献   
179.
在光学遥感中,水的强烈镜面反射性和角度选择性使探测器饱和或反射率过低而难以提取有效信息,雪的强反射性和表面敏感性使传感器难以直接探测,植被指数在不同反射强度下的敏感性对经典植被监测方法的精度和有效性提出挑战。偏振手段可大大提高水、雪和植被的遥感识别能力。本文利用地物遥感偏振光效应的高信息—背景反差比滤波特性,解决光学遥感中水、雪的不可测量问题,以及破除植被强光反射条件下无法精细监测的瓶颈。本文从偏振高信息—背景反差比滤波特性理论出发,通过实验证明偏振手段可有效提升水的信息—背景反差比、剥离70%以上的太阳耀光,为强反射特性下的积雪遥感提供必要方法,并最高降低78%的植被监测误差。本文首次推导证明了偏振探测高信息—背景反差比滤波特性机理,在理论指导和实验深化引导下解决了光学遥感中水、雪因探测器饱和而无法测量的问题,并破除了强反射条件下植被无法精细监测的瓶颈。  相似文献   
180.
对MR-tree进行邻近关系信息的存储扩充,引入Voronoi图构建VoMR-tree索引。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VoMR-tree的空间查询算法,讨论了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处理和算法并行化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在执行时间和占用存储空间上都优于常用的空间索引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