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7篇
  免费   1328篇
  国内免费   1707篇
测绘学   321篇
大气科学   1497篇
地球物理   1787篇
地质学   3256篇
海洋学   1022篇
天文学   217篇
综合类   894篇
自然地理   80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328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306篇
  2018年   375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438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396篇
  2013年   375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442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205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294篇
  1997年   275篇
  1996年   230篇
  1995年   243篇
  1994年   210篇
  1993年   174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文应用支序分类法(Cladistics)对16个属的酵母进行了系统演化研究,酵母菌的分类已有多年历史,但由于形态差异很大,所以在分类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亦即存在着不同的分类体系。本文研究的隐球酵母等七个属在分类地位上也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应属于子囊菌纲,有的学者认为应属于半知菌类。本文应用支序分类方法,通过诸多遗传性状的综合系统分析,认为上述7个属的酵母从系统进化和亲缘关系上,应该与子囊菌酵母同属一个发育系统,是与子囊菌酵母平行发展的一类酵母。  相似文献   
112.
胶州湾海水中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分布与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报道了胶州湾表层海水及C_3和D_3站中层和底层水中的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胶州湾POC年平均浓度为155~410μg/L;平面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近岸和河口一带的含量较高,湾中部较低,湾口诸站为最低;垂直分布有个别数值偏高或偏低现象,但没有明显的规律;季节变化较明显,初春较高,秋季较低。  相似文献   
113.
林明森  郑淑卿 《台湾海峡》1996,15(3):243-254
本文给出了一种从SASS测量的后向散射强度手数据中反演出大尺度海洋风场的新方法。计算结果与Peteherych等利用SASS表面风分析的结果比较在风向上是吻合的,在风速上本文所得结果更宇海面赵实风速。上述结果说明本文所采用的多解排除对两波束散射计探测海面风场的反演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4.
十四株海洋微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 4个门的 14株 (红藻门 8株 ,甲藻门 1株 ,隐藻门 2株 ,绿藻门 3株 )海洋微藻进行了脂肪酸含量测定 ,微藻在确定的条件下生长 ,指数生长末期收获。结果表明 ,各门的微藻都有其独特的脂肪酸特征 :红藻中含有大量的 2 0 :4 n- 6和 2 0 :5n- 3,其中紫球藻 R2 5含量最高 ,占总脂肪酸的4 9.8% (AA占总脂肪酸的 2 0 .5% ,EPA占总脂肪酸的 2 9.3% )。隐藻的主要脂肪酸是 16 :0、18:1n- 9、18:3n- 3、18:4 n- 3、2 0 :5n- 3、2 2 :5n- 3。与其它甲藻有别的虫黄藻 ,18:4 n- 3含量很少并且不含EPA,其主要合成的是 16 :0、18:1n- 9和 2 2 :6 n- 3。 C16和 C18的不饱和脂肪酸是本实验研究的 3株绿藻的主要脂肪酸  相似文献   
115.
水下声传输数据通讯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水下声传输数据通讯的原理、功能作用及关键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16.
本文是中国近海多毛纲、缨鳃虫目、龙介虫科(石灰虫科)分类区系研究的第二篇报道。本科动物除吴宝铃、陈木(1981、1985)报道5种(含2新种),杨德渐、孙瑞平(1988)报道6种,孙瑞平(1998)报道南沙群岛6种(含1新种), Fiege and Sun(1999)报道海南岛22种,以及孙瑞平、杨德渐(2000)第一篇报道龙介虫科的盘管虫属 Hydroides 28种外,迄今国内尚无系统研究。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收藏的标本进行了研究,现报道龙介虫科的伪柱盖虫属 Pseudovermilia、龙介虫属 Serpula、半龙介虫属 Semiserpula、半柱盖虫属 Semivermilia、旋鰓虫属 Spirobranchus和柱盖虫属 Vermiliopsis共6属23种(2新种,7种为我国首次记录和1个复合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其种名录如下(有*者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17.
1990年7月~1991年12月,监测了中国北部沿海食用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量水平。本文用石油烃的分析数据为基础,讨论了沿岸贝类受石油烃污染的现状和分布特征;计算了样品干、湿重含量的本底值范围。给出了油标准和标准之间的互校系数R值。对样品进行了同步荧光光谱分析,并用同步荧光光谱的分析数据,计算了样品间模糊相关系数,做了模糊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18.
胶州湾底栖生物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底栖生物组成复杂,数量丰富,其中有些种为捕捞对象,如菲律宾蛤仔等开发潜力很大,有些种为鱼、虾类天然饵料,如多毛类的长吻沙蚕、索沙蚕,软体动物的金星碟铰蛤等。底栖生物对渔业资源的补充和开发利用以及增、养殖和海洋生态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早在30年代,张玺教授等(1936)就对胶州湾的底栖生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放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胶州湾进行了大量的调査研究(E.Φ.古丽娅诺娃、吴宝铃,1963),特别是刘瑞玉教授领导的底栖生物组在1980-1990年对胶州湾进行了长期的、连续的调査,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发表了很多文章(刘瑞玉等,1992a;刘瑞玉等,1992b;孙滨等,1992;孙道元,1990;吴耀泉等,1992),基本掌握了胶州湾底栖生物的全貌。作者自1991年5月至1994年2月在原来调查的基础上,在胶州湾6个不同底栖生物群落的分布区范围内设立了10个底栖生物监测取样站(图5),进行了3年调査。每年分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四季在各站以取样面积为0.1㎡的表层采泥器取样2次,对胶州湾底梄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化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9.
在洋浦近岸海域计算潮流场基础上,计算预选排污口附近海水质点运动轨迹及预测污染物浓度分布,最后,从环保角度出发,推荐了洋浦地区各开发区的排污口位置,为洋浦近岸海域污染控制规划方案的制定及其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0.
用m-氨基苯甲酸作原料,经溴代、重氮化、还原脱氨、酰氯化和酯化反应等步骤,合成了六种新型的三溴苯甲酸的溴代和非溴代芳酯,即;双(2,4,6-三溴苯甲酸)-2',3',5',6'-四溴-1',4'-苯二酯,2,4,6-三溴苯甲酸-2',3',4',5',6'-五溴苯酯,2,4,6-三溴苯甲酸-2',4',6'-三溴苯酯,2,4,6-三溴苯甲酸-4'-溴苯酯,2,4,6-三溴苯甲酸-4'-甲基苯酯和2,4,6-三溴苯甲酸苯酯.通过对产物中碳、氢、溴元素的定量分析以及红外吸收光谱和氢核磁共振谱的研究,验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