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2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114篇
地球物理   548篇
地质学   583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4篇
  1937年   5篇
  1935年   5篇
  1934年   4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CO(2) ocean storage by which liquefied CO(2) is injected into the deep-sea to mitigate the climate change would increase the CO(2) concentrations of the surrounding seawater. The biological impacts of such dynamic CO(2) environments are, however, unknown. We examined the acute toxicity of temporally changing seawater CO(2) concentrations on juveniles of Sillago japonica. Step-wise increases in ambient CO(2) to fCO(2) (fractional CO(2) concentration of the gas mixture bubbled into seawater) levels of 7% and 9% resulted in mortalities of 0.15 and 0.40-0.67 after 18 h,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 one-step increases to these CO(2) levels killed all fish within 15 min. Further, a sudden drop of fCO(2) from 9-10% CO(2) to normocapnia (0.038%) killed all the surviving fish within a few minute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mpacts of ocean CO(2) storage need to be examined under conditions mimicking the dynamic changes in CO(2) levels expected to occur by the CO(2) injection procedure.  相似文献   
992.
对浙江省花岗岩的岩相学特征及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矿物学研究显示出花岗岩的交代蚀变特征,这可以反映在岩石的力学性质上.岩石材料的物理性质决定其工程学性质,在相关定量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预测岩石材料的工程学性质.镜下观察、硬度、密度、孔隙度及点负荷强度均可作为所研究花岗岩的定量参数.上述每个因素都可提供岩石工程学的可靠预测.岩石的物理性质受岩石成分及蚀变状态控制,而岩石的工程学性质和力学特征是其物理性质的函数.  相似文献   
993.
A model for the petrogenetic affinity and original geotectonic setting of ortho-amphibolites from the Obudu Plateau was tested us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race and rare-earth elements from the geochemical analyses of twelve representative amphibolite samples. Discrimination plots, normalized patterns of the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s against average MORB, low ratios of Ba/Nb (9–23) and Ba/Ta (130–327) and other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that the protoliths were dominantly of tholeiitic MO...  相似文献   
994.
A gabbro-diorite plutonic complex from the Southeast Obudu Plateau, representing limited volumes of magma, was studied for its trace and rare-earth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in an attempt to document its genetic and geodynamic history. Geochemical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 gabbro samples are characterized by variable concentrations and low averages of such index elements as Cr (40×10-6–200×10-6; av. 80×10-6), Ni (40×10-6–170×10-6; 53.33×10-6) and Zr (110×10-6–240×10-6; 116.67×10-6); variable and high average...  相似文献   
995.
位于越南西北部的奠边府(Dien Bien Phu)断裂,向北延伸入中国云南境内,向南进入老挝境内,走向由近N-S向向南逐渐过渡为NE-SW向,倾角陡立.沿断裂带发育3个具有不同运动学机制的第四纪盆地--婵讷(Chan Nua)盆地、莱州(Lai Chau)盆地和奠边府盆地.根据对奠边府断裂带地区ETM遥感数据进行详细解译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得到奠边府断裂具有早期的右行走滑和后期的左行走滑特征的证据;并且根据断裂两侧水系受断裂影响发生左错的程度不同,认为奠边府断裂的西盘相对于东盘较为活动,即为主动盘.奠边府断裂北延进入越南境内,与金平地区的三家河断裂相连,并继续向北并入哀牢山剪切带中.奠边府断裂现今的左行走滑与红河断裂现今的右行走滑共同组成了一组共轭断裂系.  相似文献   
996.
论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前人大量工作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从成矿构造地质背景、容矿系统、容矿岩石的归属与成因、成矿时代和成矿物质来源方面论述了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的成因,指出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是新生代陆陆碰撞造山背景下,在晚始新世至渐新世(大约33Ma)区域挤压推覆转变为区域拉张伸展构造环境转换时期,幔源岩浆和热流驱动盆山转换前被封闭在裂谷或前陆盆地深部富含油气、膏盐和金属的流体,沿着造山带两组伸展构造交汇部位上升,在构造圈闭环境下,通过角砾岩侵位—流砂底辟—流体排泄—金属淀积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7.
纪沫  刘俊来  胡玲  关会梅  G DAVIS  张维 《岩石学报》2009,25(1):173-181
辽南变质核杂岩形成于晚中生代华北岩石圈伸展和减薄背景下,其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130Ma),在伸展作用下辽南地区发育拆离断层及其下伏韧性剪切带;第二阶段(130~120Ma),同构造花岗质岩体的主动侵位影响了拆离断层的演化;同时在124Ma变质核杂岩的构造-岩浆活动达到峰值;第三阶段(113Ma之后)花岗质岩体在较浅层次侵位于停止活动的拆离断层带。辽南变质核杂岩发育与演化过程在年代学意义上揭示了华北板块晚中生代时期的区域性岩石圈伸展与减薄过程。本文认为由伸展后期侵位的赵房岩体所记录的拆离断层停止的时限(113Ma)可以作为华北岩石圈强烈构造岩浆活动的转捩点,113Ma之前华北板块广泛发育变质核杂岩、拉分盆地等一系列伸展构造,之后则以平稳的隆升和冷却过程为主。  相似文献   
998.
2001年12月13—14日,一个强劲的气旋风暴影响了西北太平洋地区,在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区产生了强地形降水。这个风暴是“改进微物理参数的观测验证试验(Improvement of Microphysical Parameterization through Observational Verification Experiment,IMPROVE)”第二阶段外场研究的气旋风暴之一。在风暴移过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区期间,获得了大量的实测和遥感探测数据,形成了由气象状态参数(温、压、湿、风向风速和垂直气流速度)、极化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和云微物理参数(云液态水、粒子浓度、粒子谱及图像)组成的完整数据库。12月13—14日的过程具有对流层底层前倾锋演变的特点,锋面向前上方伸展到了强烈发展的高空冷锋雨带中,云发展到了8~9km的高度。与以前华盛顿喀斯喀特山区分析的风暴重要差别是,这个风暴在俄勒冈州喀斯喀特山上空的锋前低层气流是与弱东风气流相反的强西风爬山气流。结果当高空冷锋雨带过境时,在高空产生了大量冰晶的同时在低层地形抬升地区又产生了丰富的液态水。机载实测、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以及雪晶观测证实,同时存在高冰晶浓度和高空相对大的云水含量,地面冰晶凇附也严重。分析表明,锋面和地形的相互促进作用使降水得到了增强。  相似文献   
999.
三水盆地古近系莘庄组顶部至土布心组红岗段的全岩碳酸盐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形成期间经历了多次环境变迁。根据碳酸盐氧、碳同位素比值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可识别三次海水入侵期。其时δ18O值大幅度向正值漂移。而由于受有机质降解的影响,相应时期的δ13 C均表现为低值。在不直接受海洋影响的湖相沉积阶段,δ18O与δ13 C的相关程度虽然未达到典型的封闭型湖泊水平,但仍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变化 (r =0.6 5 ),表明其湖水滞留时间较长。而频繁出现的石膏薄层沉积也指示湖盆的封闭性较好。这些均表明这一时期的三水盆地可能是一周期性封闭型湖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主要受制于蒸发量/降雨量平衡的变化。而δ13 C比值往往还受有机质活动的控制,更多的是反映有机质生产力、埋藏与降解率。  相似文献   
1000.
刘俊来 《地学前缘》2004,11(4):503-509
岩石流动性和变形显微构造的发育直接受温度、压力、应变速率和流体相等制约 ,致使在不同地壳层次岩石的流动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对上部地壳环境条件下天然和实验变形岩石的显微构造分析揭示出一系列具有不同特点以及由不同的成核、扩展和联合方式形成的破裂与微破裂型式的存在。讨论了在上部地壳环境中 ,温度与围压的变化对岩石破裂的影响 ,并阐述了高压破裂与低压破裂及其力学、流变学和显微构造特点 ,提出高压破裂对应于天然变形环境下出现的剪切 (挤压 )破裂 ,而碎裂岩带是典型的天然低压破裂 ,其低压环境的出现可以是浅部低围压或深部高流体压力所致。流体相的存在不仅可以引起石英 ,也可以引起方解石类碳酸盐岩矿物的水解弱化 ,并进而导致岩石流动机制的转变。岩石变形及流体等因素所致的岩石粒度变化 ,则从另一个方面影响着上部地壳岩石流动性的变化。从变形环境考虑 ,随着深度的加大 ,温度和压力升高 ,导致岩石由脆性向韧性转变 ;转变域内岩石的变形是一个复杂过程 ,是多种不同脆性和晶质塑性机制的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