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3篇
  免费   810篇
  国内免费   974篇
测绘学   528篇
大气科学   420篇
地球物理   568篇
地质学   1830篇
海洋学   518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410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239篇
  2018年   160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186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41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42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71.
地应力测量及其地下工程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谭成轩  孙炜锋  孙叶  王连捷 《地质学报》2006,80(10):1627-1632
国内外地应力实测资料证实,地表附近构造应力受多种影响因素的干扰,经常叠加着非构造应力(如地形等引起的应力)。为此,本文讨论了地应力测量及其地下工程应用值得注意的问题。地应力测量前应充分考虑测量孔位的选定和地形地貌、岩性、断裂等的影响;地应力测量后应对测值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可靠性进行分析、进行岩石力学性质校正和对比分析以及测值的代表性分析等;工程应用应考虑具体工程所处不同构造部位、不同岩性、不同岩体结构、不同深度等局部地应力状态的变化和差异,此外,工程本身不同的设计结构、尺寸等引起的局部地应力状态变化也需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72.
土壤环境中化学定时炸弹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  曹晓娟  谭科艳  牟永明  曹淑萍  冯鑫  冯流 《地质学报》2006,80(10):1607-1615
土壤环境中的化学定时炸弹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自身危害极大,国内外均有大规模发生化学定时炸弹的实例,但是,由于其不易发现而常常被忽略,这将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化学定时炸弹的分类问题比较复杂,目前较为妥当的做法是对各种分类方案进行有益的探索。化学定时炸弹的触爆机制研究十分重要,是进行地球化学灾害评价、预测和防治的基础;地球化学工程技术是将来预防和治理化学定时炸弹最主要手段。从科学的严密性和严肃性考虑,化学定时炸弹的概念应该由具有更深刻内涵和更广泛外延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来替代。  相似文献   
173.
城市化对南京地区土壤多样性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壤资源被侵占。本文借助RS和GIS技术,根据1984年、1995年、2003年3期TM遥感影像 (30m×30m),采用多时相连续对比法对南京地区近20年来城镇扩张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南京地区土壤图,利用生态学领域中的多样性测度方法计算了城市化背景下南京地区的土壤多样性指数 (HP)、土壤均匀度指数 (Jsw) 和土壤丰富度指数 (R2),进而在镇级尺度上对1984~2003年南京地区土壤多样性时空变化特点进行了研究;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南京地区各级行政区划单位的扩张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各级行政区划中村庄的扩张对土壤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最广,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镇、县和市的扩张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逐渐减少,各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7%和7%。  相似文献   
174.
为了研究西藏中、北部壳、幔导电性结构,讨论高原中、北部岩石圈热状态,1998年和1999年(INDEPTH(Ⅲ) MT)在西藏中、北部完成了德庆—龙尾错(500线)和那曲—格尔木(600线)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中、北部以昆仑山断裂为界,其南北壳、幔电性结构有很大差异.昆仑山断裂以北地壳和上地幔为高阻区.而昆仑山以南,地壳和上地幔的导电性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地壳上部以不连续的高阻体为主,夹有局部低阻异常体,沿南北方向上地壳的电性结构复杂,具有不连续、分块的特点;但中、下地壳为大范围的高导异常区,区内发育有大规模、不相连续、产状各异的高导体,其电阻率均小于4Ωm;在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之下,壳内高导体都具有向上地幔延伸的趋势,存在连通壳、幔的低阻通道.根据西藏高原中、北部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推断:如同藏南一样,这里也普遍存在部分熔融体和热流体,它们的成因主要与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热活动有关,这是两期形成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形成时间比金沙江缝合带早.因此,研究区壳、幔的热活动是从南边和西边开始,向北、向东扩展,导致现今西藏中、北部地壳和上地幔的热流分布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大.  相似文献   
175.
产业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误区评析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文章针对在我国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中关于产业集群概念理解中的一些误区进行评析。其误区主要是:(1)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专业化城市;(2)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产业部门或特色产业;(3)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产业的投入产出链;(4)把产业集群等同于企业的地理邻近。文章指出,产业集群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信息技术革命条件下出现的产业地方化现象,是与产业区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等新区域主义学说联系在一起的。通过集群政策促进地方产业升级,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准确理解产业集群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76.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4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大隆组)为海洋环境的产物,根据沉积特点,可以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及缓坡等沉积相。在详细研究分析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期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提出了不存在“开江一梁平”海槽的认识。笔者等认为在“开江梁平海槽”区域内,长兴组只是水体相对台地较深环境(台棚环境)的产物,为碳酸盐缓坡,不宜称为海槽。指出台地边缘浅滩及生物礁是储层最有利相带,礁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等是储层的有利微相。研究区的生物礁为碳酸盐台地边缘缓坡点礁群,沿着台地边缘断续分布。  相似文献   
177.
同源岩浆成因金矿成岩成矿时差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同源岩浆成因金矿的成岩成矿时差是确定矿床与岩浆岩成因关系的重要基础。而中国同源岩浆成因金矿分布十分广泛,前人在成矿学和岩石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为此本文收集了国内一些典型金矿的成矿和相关同源岩浆岩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讨论并定量厘定了该类金矿床成岩成矿时差的分布特征及分布范围。数据统计分析及柯尔莫哥洛夫准则检验结果显示,成矿事件一般同步或略滞后于同源岩浆活动,成岩成矿时差在95%信度下服从正态分布,介于0~16.0Ma,均值约为7.0Ma。因此,若金矿成岩成矿存在着≤16.0Ma的时差,就应该重视二者之间的同源成因联系。同时,笔者也强调:准确的成岩成矿时差应加强对金矿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重视时差研究与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示踪相结合,从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对矿床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8.
Widespread and thick loess deposit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records paleoclimatic changes over the Quaternary perio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a loess section located in a high terrace of the Huangshui River in the Xining Basin, and collect samples at 20-cm intervals by digging a well of 16-m depth (including paleosol S1 and SO and several loess interlayers over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and the Holocene). Concentration of some active elements (Sr and Ca) and inert elements (Rb, Zr, Ti) in these loess samples a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ratios of those elements (oxide), such as Rb/Sr, Ti/Sr, and Zr/CaO ratios, would indicate sensitively paleoclimatic changes,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precipitation over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and the Holocene. Moreover, the curves of Rb/Sr, Ti/Sr, and Zr/CaO ratios had almost the same variable trends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and also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valu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the global marine δ^18O record. But compared with the curv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the changes of ratios of these elements (oxide) are cleare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Therefore, the ratios of these typical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loess deposit may be used as an excellent index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ry of paleoclimate, particularly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79.
180.
个旧锡矿长期以来在花岗岩成因模式指导下进行找矿,曾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勘查工作的深入,个旧锡矿的非花岗岩成矿作用也日益受到了重视.在全面研究和总结个旧锡多金属矿区成矿理论的基础上,以系统论为指导,以成矿系列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Sn-Cu-Zn(Au)矿床成矿观点,并论述了该类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