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5篇
  免费   1143篇
  国内免费   1676篇
测绘学   700篇
大气科学   1151篇
地球物理   936篇
地质学   2582篇
海洋学   763篇
天文学   193篇
综合类   400篇
自然地理   65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372篇
  2020年   296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317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333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280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不同地质历史、不同应力场条件下地壳应变的叠加。针对某一地域断裂构造的研究,理清其发育序次和不同阶段断裂系统对应的构造应力场,是了解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演变的重要环节。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是认识中亚构造域性质的重要研究基地,同时也为断裂构造和变形序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野外实验室。通过对研究区1500个构造面理产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认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主要发育以下几组构造面理:(1)290°走向;(2)10°~20°和80~90°走向;(3)40°~45°和320°~325°走向;(4)60°~70°和340°~350°走向。通过对野外构造现象、断裂之间的交切关系、断裂与相关地层及岩体的切割关系等的综合分析,结合遥感图像解译,确立了走滑断裂是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以来主要的构造样式,并建立了相应的变形序列:(1)大约在二叠纪晚期-三叠纪,由于准噶尔与中天山汇聚末期的区域性水平运动,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发育最早一期北西西向(290°左右)右旋走滑断裂;(2)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发现区域性构造变形证据;(3)古近纪,主要受制于太平洋构造域,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发育北北东向(10°~20°)左旋与近东西向(80°~90°)右旋共轭走滑构造;(4)新近纪早期,受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应力场为近南北向,发育北东向(40°~45°)、北西向(320°~325°)走滑构造,新近纪晚期应力场发生了小角度顺时针旋转,构造形迹又转变为北东东向(60°~70°)和北北西向(340°~350°)。  相似文献   
992.
雅安地区青衣江流域第四纪阶地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熊  陶晓风 《沉积学报》2009,27(1):137-141
雅安青衣江流域阶地非常发育。通过砾石的岩性、粒度、扁平面的统计,研究区阶地砾石主要来源于青衣江上游地区,在万古场古青衣江流向由北东改为向东,在阳坪现代青衣江流向一致为东南,流速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根据阶地测年和阶面相对高程分析,从早更新世至全新世本区至少有7次构造抬升,万古场阶地最大抬升幅度达85 m,最大抬升速率为0.532 mm/a,阳坪阶地抬升幅度最大达到52 m,最大抬升速率为1.25 mm/a。  相似文献   
993.
Abstract: The ratio of P- to S-wave velocities (Vp/Vs)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natural rocks. It has been used as a discriminant of composition for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provides valuable constraints on its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es. Furthermor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in Vp/Vs before and after earthquakes are probably the most promising avenue to understanding the source mechanics and possibly predicting earthquakes. Here we calibrate the variations in Vp/Vs in dry, anisotropic crustal rocks and provide a set of basic information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future seismic data from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zone Scientific Drilling (WFSD) project and other surveys. Vp/Vs is a constant (Ф0) for an isotropic rock. However, most of crustal rocks are anisotropic due to lattice-preferred orientations of anisotropic minerals (e.g., mica, amphibole, plagioclase and pyroxene) and cracks as well as thin compositional layering. The Vp/Vs ratio of an anisotropic rock measured along a selected pair of propagation-vibration directions is an apparent value (Фij) that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value for its isotropic counterpart (Ф0). The usefulness of apparent Vp/Vs ratios as a diagnostic of crustal composition depends largely on rock seismic anisotropy. A 5% of P- and S-wave velocity anisotropy is sufficient to make it im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crustal composition using the conventional criteria (Vp/Vs≤1.756 for felsic rocks, 1.7561.944 fluid-filled porous/fractured or partially molten rocks) if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wave propagation-polarization direc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tectonic framework is unknown. However, the variations in Vp/Vs measured from borehole seismic experiments can be readily interpreted according to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ray path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shear waves with respect to the present-day principal stress directions (i.e., the orientation of cracks) and the frozen fabric (i.e., foliation and lineation).  相似文献   
994.
东北冷涡中尺度云系降水机制研究 I: 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等仪器对2003年7月8日冷涡云系的积层混合云探测的资料,分析冷涡云系中的微物理结构、微物理过程和降水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4km以上高度,2-DC粒子浓度随高度快速增加,而粒子平均直径逐渐减小,粒子在下落过程中获得了增长.积层混合云中对流云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明显的分层的微物理结构:4.6km以上高度只存在针状冰晶;4.5~3.5 km高度,存在过冷水和冰相粒子.过冷水含量较高,冰相粒子除针状冰晶外,还有少量冰雪晶聚合体或霰粒子,其中在紧靠0℃层之上的3.5km高度,主要存在冰雪晶聚合体或霰粒子.在紧靠0℃层之下,粒子为椭球形,还有一些未完全融化的冰晶,再降低200 m高度,粒子完全是球形,这里完全是雨滴.降水粒子主要是雨水.云系液态水含量十分丰富,过冷水含量最大值可达3.3 g/m3,云体上部也达到2.0 g/m3.云垂直方向上微物理结构分析表明,云中冰晶除了通过冰核核化形成外,可能还存在冰晶的繁生过程.冰晶产生后通过聚并进一步长大,撞冻过冷水也是冰雪晶增长的方式之一.在云的暖区降水粒子为雨滴,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是由冰相粒子(冰晶聚合体或霰粒子)融化形成.因此冷云过程参与了降水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995.
运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5.1对2011年1月1日贵州境内的一次冻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本次过程的大气层结、冻雨区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云物理特征,初步分析了冻雨形成的云微物理过程和成因。结果表明,贵州境内的冻雨区(26°N~29°N)具有冷性和部分"冷—暖—冷"的温度层结,在高层没有显著的冰相粒子,冻雨区是相对较强的水汽辐合中心,丰富的水汽输送在冷性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云滴,进而碰并产生雨滴,过冷雨水主要通过暖雨过程形成;雨滴继续下落至近地层并保持过冷雨水形式,最后接触到低于0°C的物体或地面,迅速冻结而产生地面冻雨。  相似文献   
996.
上海城市天际线与高层建筑发展之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上海市2000年中心城区航空影像为基础,基于GIS技术分析城市高层建筑与天际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机制。认为城市天际线与高层建筑相互制约,高层建筑的发展与布局必须考虑城市天际线的特色。  相似文献   
997.
基于通用一体化符号编辑器的符号共享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该文总结现有符号共享模式的原理与特点,提出基于通用一体化符号编辑器的符号共享模式,即通过构建通用一体化符号编辑器,将GIS平台的符号渲染绘制流程组件化以实现符号的共享。介绍符号的数据组织、存储索引机制以及通用一体化符号编辑器的特点,分析SuperMapⅢ的符号渲染绘制组件和符号库操作引擎,实现通用符号库在不同GIS环境的-致显示和符号资源的共享。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GIS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用模糊数学中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对GIS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不仅能够比较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实现对GIS质量的合理、定量分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影响GIS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提高GIS质量提供决策依据,而且该方法使用简单,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首次提出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GIS质量进行评价,并且把对GIS质量评价进行量化处理。  相似文献   
999.
廖清海  陶诗言 《大气科学》2004,28(6):835-846
利用32年(1968~1999年)月平均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夏季大气环流的季节循环进程, 并以1991/1994年为例,探讨了东亚地区夏季7~8月对流层上层环流的季节循环提前和延迟与气候平均的季节循环的差异,以及在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异常过程中的作用,证实东亚地区季节循环的变异对形成我国东部地区持续性降水异常,特别是7月旱涝起着重要作用,江淮流域旱涝一般是和东亚地区大气环流季节循环的提早或推迟一个月左右相对应.通过波作用量的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陆沿副热带西风急流传播的异常准静止波的传播特征,并从以副热带西风急流为波导的准静止波(或者遥相关)角度对东亚地区夏季7~8月环流季节循环进程提前和延迟的可能机制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1998年6月8~9日香港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利用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的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对1998年6月8~9日香港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分析,表明:(1)此次暴雨是冷锋前暖区的对流性降水,期间有3次强降水过程,每次维持时间2~5小时,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系统.(2)雷达回波强度与卫星云图对比发现,强回波区全位于云顶温度≤-32℃的云团内,但具体分布有两种情况:一种强回波区位于通常所说的发展强盛的α中尺度云团的边缘TBB等值线密集区,一种如尺度较小的线状强回波则位于两个β中尺度云团(云顶温度≤-52℃)之间.这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是无法识别的.(3)分析单多普勒雷达反演的水平风场发现:大尺度的环境风场中,存在β中尺度系统的独立流场;中尺度云团内部的流场辐合与强回波带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