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6篇
  免费   509篇
  国内免费   597篇
测绘学   458篇
大气科学   399篇
地球物理   641篇
地质学   1572篇
海洋学   467篇
天文学   318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41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67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45篇
  2010年   208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6篇
  1971年   8篇
  1970年   10篇
  1969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三维GIS在地下管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基于二维图形+属性的地下管网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管线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本文研究三维GIS在地下管网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了三维管网快速建模、地上地下三维一体化显示、三维管线查询分析与辅助设计等功能,建立了西城区地下管网运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992.
人口资源是制约山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决定了山区的资源环境安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分析川滇黔接壤地区山区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方法,构建了适合山区人口数据空间化的模型.以2007年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居民点作为人口分布指示因子,利用GIS软件工具,分析了居民点分布与地貌形态、土地利用、道路以及水系间的关系.基于多源空间数据融合的思想,引进了居民点缓冲区的概念,以较客观的赋权方式确定影响因子权重,实现山区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表明,通过融合产生的人口密度与乡镇级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均在0.80以上,结果可靠,为进一步分析山区人口分布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93.
珠江三角洲地区SO2浓度卫星遥感长时间序列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卫星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数据获得的长时间序列SO2浓度,分析广州亚运会从申办到成功举办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地面SO2浓度的变化过程,以及亚运会举办期间珠江三角洲SO2浓度分布状况。结果表明OMI能够反映近地表的SO2浓度变化趋势,广州亚运会从申办到成功举办期间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地面SO2浓度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亚运会期间该地区近地面SO2浓度比以往年同期要低,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动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明显降低了该地区近地面的SO2浓度。  相似文献   
994.
主要用圆盘Au电极的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定量分析强碱性溶液中BH4-的浓度。实验采用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为Au电极,参考电极为Hg/HgO电极,分别用铂、石墨作辅助电极,测定了在碱性体系中,不同浓度NaBH4溶液的循环伏安图,得到相应浓度下峰值电流值,并讨论了在同一浓度下扫描速度对BH4-氧化电流的影响。实验还测量了以镍电极、铂电极为工作电极时溶液的循环伏安图,并与Au电极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BH4-在Au电极上活性最高,Au电极做工作电极的三电极体系测量BH4-离子浓度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在测定范围内(10-4~10-2mol/L)线性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995.
The latitudinal drift of the imbalance flow of magnetic fields as a whole and the latitudinal drift of the imbalance flow components with certain significant rotation periods are determined. Comparison of these two drift types is performed for different ranges of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using the data of a 26-year observation period.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representation of the imbalance as a steady-state random process is used. As a result of analysis the following facts are established: (i) structures rotating with the same significant period are observed in a wide latitude range, (ii) there exist several significant periods in the power spectrum for one latitude, (iii) the character of the latitudinal drift of the imbalance flow of magnetic fields as a whole and the imbalance structures rotating with significant periods is the same for fields with close strengths, and (iv) for fields with each of the considered strengths there exists a latitude band in which a drift along the meridian is absent.  相似文献   
996.
Differences of magnetic field flows of “+” and “?” polarities, i.e. the imbalance of magnetic fields for 26 years—from January 1, 1977, to September 30, 2003—are investigated,. The synoptic maps of the longitudinal vector of Sun’s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obtained at the Kitt Peak National Observatory (United States) and kindly given to us by Dr. J. Harvey have served as the initial material. The imbalance of magnetic fields’ cyclicity features and the deviations from the dipole structure of Sun’s magnetic field are determined. The contribution of latitude zones and fields of various strength into the general magnetic flux from the Sun is found. The latter characteristic was compared with the Sun’s mean magnetic field (MMF) obtained from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Sun as a star (Kotov et al., 2002; Kotov, 2008). The obtained results testify that the imbalance is one of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n. The confirmations of this conclusion are the strict regularities of the Sun’s dipole structure changing; the complicated character of the imbalance cyclicity, i.e., the multiplicity of cycles; the solar nature of MMF changing;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wo classes of magnetic fields in the imbalanc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997.
涡旋中的非对称扰动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流体运动现象,如不成熟飓风中出现的中尺度深厚对流云区(又称圆形抽气云CEC),热带风暴发展时的不对称性以及环流中心往往位于浓密云区的边缘等,都是涡旋中存在不对称扰动的表现形式.然而对于涡旋中非对称扰动的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文中从柱坐标下的斜压模式出发,研究了热带气旋等一类涡旋中心的非对称扰动的不稳定问题,结果表明:(1)与平直的基本流相比,涡旋中更容易出现斜压不稳定,扰动更容易发展;(2)不稳定可以使涡旋中的能量由基本场向扰动场转换,涡旋变得不对称.扰动是一种重力内波,其传播速度远小于基本流角速度,有些甚至逆基本流缓慢倒转;(3)在通常的稳定度参数条件下,发展扰动主要集中在高层,从结构上看,扰动的倾斜度大.当稳定度参数很小时,扰动可扩展到整个对流层,倾斜度较小;(4)高层反气旋也可以激发出不稳定内波,这种扰动在低层表现明显.当稳定度参数较小时,扰动发展较快,并且也以很小的速度倒转.  相似文献   
998.
2008年初冰雪灾害和华南准静止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2008年1月中、下旬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的极端异常气象灾害(简称"0801冰雪灾害").其降水性质属于隆冬季节华南准静止锋产生的持续性降水.以1月28日的锋面为例,用经典天气学分析方法从等压面图、垂直剖面图和单站探空曲线,讨论了华南准静止锋的三维空间配合.  相似文献   
999.
2008年1月南方冰雪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主要根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中期预报资料,东京气候中心(TCC)的集成预测系统,给出1~2周、月及季度预报图,从短期、中期和长期3个时间尺度,分析和讨论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发生的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对最严重的一次冰雪天气过程(1月25~29日),ECMWF提前1~7 d十分成功地预报出亚洲中高纬60~100°E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在其南侧里海以东地区维持切断低压,可以追踪从切断低压中分裂的一个气旋性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华南上空的静止锋上,对于盘踞在东亚地区的冷高压楔也能够很好地预报出来。TCC的中期以及延伸期预报(提前1~2周),较好预报了80°E附近的阻塞高压和南支西风带中高原上空的低压槽,但对里海附近的切断低压以及中国东海岸的高压脊没有预报出来;同时,对中国南方的强降水也没有预报出来。TCC对于2007/2008年冬季和2008年1月平均的500 hPa大气环流和中国南方降水异常的预测结果不好。月、季预报的可预报性比较差,这可能是由于数值模式本身的缺陷,或是由于目前对极端异常气候事件的长期预报水平本身就很低。从中期预报讲,2008年1月11日~2月1日中国南方严重暴雪、冻雨灾害可在5~10 d前预报出来。要作2008年1月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这类持续性异常气象灾害事件的季度或月预报有很多困难。  相似文献   
1000.
2006年夏季主要天气系统及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简要介绍了2006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形势。2006年夏季我国华南地区出现严重洪涝,淮河流域、东北大部、河套西部降雨异常偏多,而长江流域降雨偏少。6月造成华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天气系统为切变线和地面静止锋,7、8月则为台风。2006年的梅雨期在典型梅雨常见的中高纬度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阻塞高压均未建立,中高纬度高压位于贝加尔湖以西,低纬度副高位置比气候平均稍偏北。华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多为低槽冷锋造成。东北地区多低涡活动。2006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偏早、偏多、偏强,特别是4号台风“碧利斯”和8号台风“桑美”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西南地区的高温日数异常偏多,四川、重庆出现了特大伏旱,华北地区的高温日数偏少,但也出现了持续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的高温天数也偏多,东北基本未出现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