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2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31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511篇
地质学   669篇
海洋学   228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3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7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4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6篇
  1934年   4篇
  1933年   4篇
  1932年   4篇
  192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1.
北京市春夏季大气气溶胶的单颗粒分析表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集了北京市2000年春夏季大气气溶胶样品5个,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技术分析大气气溶胶单颗粒约2500个。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期间,矿物尘是最主要的颗粒物种类,非沙尘期间,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主要检出矿物尘和含硫颗粒物。夏季随着颗粒物污染的加重,含硫颗粒物的数目百分数增加。是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特征。重点讨论了Ca-S颗粒、K-S颗粒和Ca-K-S颗粒三类典型含硫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粒径分布特征。数目可观的Ca-K-S颗粒以及其他硫酸盐颗粒的生成与相对湿度和云量等气象条件相关,这些颗粒物可能是云中过程的产物。减少SO2排放,减少含硫颗粒物,对于控制北京市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总结了近阶段一系列的多媒体用于检索各种为空间信息提供图形接口的方式。在20世纪 80年代这种方法导致产生了交互式的原型激光碟,用于评价媒体在信息发布上的有效性,随后提出并发展了地理挖掘概念。地理挖掘概念是  相似文献   
93.
“译编”序     
地震是没有国界的。我们都认识到,地震夺走了数十万人的生命,使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极大危害。无论是在深入研究地震过程理论方面,还是在创建地震危险性评定以及地震和地震灾害预测方法科学原理方面的合作,仍然是两国地震学者加强合作的基础。在过去16年期间,中、哈两国地震工作者们实施了大范围的地震科学研究和组织工作,获取的新资料在敬请读者关注的专著中广泛地应用。作者致力于专著工作时,力求找到对下列问题的解答,即破坏性地震何地、何时和为什么发生?当然,一个人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全面…  相似文献   
94.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地震之一。此次地震的震级Mw=9.3(根据Stein和Okal以简正模式振幅修订,http://www.earth.northwestern.edu/people/seth/research/sumatra.html),是自1900年以来记录到的第二最大地震。它发生在苏门答腊岛北部以西100千米的近海处,  相似文献   
95.
在地球表面观测到的磁场并不具备稳态特征,而是具有非常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从毫秒(微脉动)一直到数百万年(地磁场倒转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等。周期为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时间变化与地球的外核起源有关,而当涉及更短一些的时标时,则往往借助于一种外来成因(如太阳活动)。  相似文献   
96.
根据已发表的报告,卫星测高仪在过去只检测到一次波辐相当小的海洋中的海啸波(Okal et al,1999)。2004年12月海啸显著地改变了这种图象。这次事件是自1970年代开始进行卫星测高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事件。目前在轨道上的仪器可以相当高分辨率(海上5km范围平均几厘米)测量海面高度,不过仅能沿其轨道测量,不能提供事件的全景图象。而且它们也不可能安排在最佳位置在震源附近进行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97.
我们的地震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一安达曼毁灭性地震比最初报告结果大2.5倍,其震级仅次于1960年智利地震。该地震沿1200km长的断层滑动缓慢释放其能量,产生的长破裂引发了随后的海啸。既然整个破裂区已经滑动,由印度板块向缅甸小板块下俯冲所积累的应变也被释放,因此在该部分板块边界上暂时没有产生类似海啸的危险,虽然南段大地震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8.
为了验证大地震发生前或者非均匀脆性介质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和能量加速释放等前兆现象,本文进行了三轴应力(压缩)条件下大尺度岩石破坏声发射实验。实验采用4组岩石试件,并且分为单调加载和循环加载两种方式。实验结果证明了脆性材料宏观破坏前加卸载响应比升高和能量加速释放这两种前兆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描述岩石试件损伤演化的新的物理量——态矢量。  相似文献   
99.
介绍并讨论了现代地震学时期发生的最大大陆板内地震的1000多次余震的空间分布。其数据是由8台便携式数字测震仪组成的台网在主震后17天开始用3周时间记录的。我们已计算了高质量的单一事件位置,所基于的是由这个地区震级为2-5 的地震确定的一维速度模型。余震定位揭示出活动集中在一个近东走向的向南倾斜的面上,呈梯形分布。活动带沿走向逐渐变短,从深度约为5 km的浅部长度约为45 km到 35 km的深度不足25 km。整个破裂区面积约为1300 km2。我们估计主震的静态应力降为16±2 MPa。余震扩展到几乎整个地壳,集中在10 km深的上地壳,和约26 km 深的下地克。断层破裂没有在地表出露,也不知道它在2001地震前是否是活断层。余震数据与布季主震一致,主震是由夭折裂谷的拉张作用形成的断层在收缩过程中的重新激活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0.
利用距离为118°-140°的PKIKP和PKiKP波形检验了地球内核最上部 100 km的结构。在赤道地带发现的内核最上部低速层的证据主要位于西经20°至东经 140°。在纬度方向,从南纬35°印度洋下面至北纬60°亚洲的下面可以监测到这一异常。用波形模拟方法可以推断该低速层的最大厚度为40 km,此时波速突变约3%。我们认为,该层可能为新近固结的地核区域,在该区域同时存在活跃的外核成分对流和内核新晶体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