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14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奥陶系走滑断裂带寻找碳酸盐岩"断溶体"型油气藏成为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多口钻井显示顺北1号主走滑断裂带"断溶体"裂缝发育部位普遍具有异常高的自然伽马测井值。因此,可以根据异常高泥质含量参数来反映裂缝发育程度,进而指示含泥"断溶体"储层的发育位置。首先利用GeoEast软件提取了顺北1号走滑断裂带T74界面(一间房组顶)相干体属性并进行了断裂解释。根据5口井一间房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探讨了台地碳酸盐岩走滑断裂带断核和损伤带异常高泥质含量值与主干断裂带距离和裂缝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顺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台地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稳定,背景泥质含量较低;NE向主走滑断裂带核部和裂缝发育部位的泥质含量远高于台地碳酸盐岩背景值,具有随着离主干断裂带距离增大和裂缝发育程度下降而降低的变化趋势,最终接近其背景值。由此表明,可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计算泥质含量,间接指示走滑断裂带"断溶体"储层发育程度。该研究为深层-超深层走滑断裂带储层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2.
对采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段(1沙三段,E§3)223块流体包裹体薄片进行了有机包裹体产状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和显微测温等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综合分析这些参数表明沙三段发育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发生在成岩早期,主要为发橙黄色荧光的低成熟油气充注;第二期发生在成岩中期,主要为发淡黄色荧光的成熟油气充注;第三期发生在成岩作用晚期,主要为发蓝白色荧光的高成熟油气充注.在此基础上,运用埋藏史-均-温度投影法确定了这3期油气的充注时期:第一期为36~24 Ma;第二期为13.8~8.0 Ma;第三期为8.0~0 Ma.  相似文献   
103.
雷川  陈红汉  苏奥  许学龙  周海 《沉积学报》2016,34(5):842-852
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埋藏深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罕见,但对其为何没有垮塌殆尽的原因却知之甚少。为了探究其保存机制,对比了Fort Worth盆地奥陶系深埋洞穴,发现大量缝、洞充填方解石是塔河地区洞穴中常见且特有的充填物。在统计和综合分析缝洞方解石充填物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以洞穴充填方解石成因类型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构造运动背景、热液活动、油气充注、方解石的产状以及洞穴受力情况,通过与Fort Worth盆地深埋洞穴埋藏史的对比和分析,提出塔河地区深埋岩溶洞穴的一种保存机制。研究区岩溶洞穴方解石主要是长期浅埋阶段,以大气淡水成因为主,海水成因为辅形成,深埋过程还受到了溶蚀性流体(岩浆热液和有机酸)后期改造。方解石充填物增加了洞穴的抗压性,岩溶洞穴内部充填的方解石在埋藏过程中支撑了洞穴;岩溶洞穴顶部裂纹中充填的方解石还“愈合”了洞穴周边的裂纹,强化了洞穴的顶板,增加了洞穴整体的稳定性。充填的方解石在垮塌前占据了部分洞穴空间,在埋藏后,高温有机酸、CO2、H2S和岩浆热液沿着深大断裂等通道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改造溶蚀作用明显,也对处于优势通道和良好储集性能的洞穴充填方解石进行了改造,恢复了部分洞穴空间。因而认为地表、近地表方解石充填过程是碳酸盐岩洞穴型储层的“保持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多年来对浅层地区未进行有效的勘探开发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渤海湾盆地等主要大中型盆地浅层油气藏的类型、分布特征和地质特征等的分析表明,中国浅层油气在地质上总体具有埋藏浅、成因复杂、受构造-岩性等复合性影响显著、储量规模与丰度大小不一、油藏类型多且分布广、资源量分布不均等特征,在勘探和开发上具有易勘探、成本低和易出砂出水、稳产难度大等优点和不足。指出中国浅层油气的潜力区域在东部,对浅层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浅层油气资源潜力很大,要重视浅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5.
山东半岛第三纪基性火成岩He-Ar同位素与岩浆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高温熔融样品释气和静态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 测定了山东半岛济阳盆地及其周边山旺和栖霞第三纪基性火成岩的He-Ar同位素组成. 结果表明: 古近纪的盆地火山岩和辉绿岩4He丰度变化较大, 为(73.70~804.16)×10−8 cm3 STP·g−1, 3He/4He比值(0.374~2.959 Ra)低于MORB但明显高于大陆地壳值; 新近纪碱性玄武岩4He丰度为(42.34~286.72)×10-8 cm3 STP·g−1, 具有“陆壳型”的3He/ 4He比值(0.013~0.074 Ra). 样品还有略高于大气的40Ar/36Ar比值(395.4~1428.3), 反映着大气型Ar的混染主要发生在地幔源区. 基性火成岩低的3He/4He比值主要与样品中放射性4He富集有关, 但富集的放射性4He主要还是继承了地幔源区的特点, 说明样品的He-Ar体系可解释为地幔源区MORB型、大气、富放射性4He组分的三端元混合, 由此揭示山东半岛第三纪基性火成岩所反映的地幔源区总体具有低于MORB的He同位素比值. 这样的He-Ar同位素特征表明华北东部新生代以碱性玄武岩为主的火成岩不是地幔柱活动产物, 而是叠加了不同程度富集地幔组分(EMI)的亏损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6.
中国浅层油气藏的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多年来对浅层地区未进行有效的勘探开发和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渤海湾盆地等主要大中型盆地浅层油气藏的类型、分布特征和地质特征等的分析表明,中国浅层油气在地质上总体具有埋藏浅、成因复杂、受构造-岩性等复合性影响显著、储量规模与丰度大小不一、油藏类型多且分布广、资源量分布不均等特征,在勘探和开发上具有易勘探、成本低和易出砂出水、稳产难度大等优点和不足.指出中国浅层油气的潜力区域在东部,对浅层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浅层油气资源潜力很大,要重视浅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重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7.
108.
张鑫  陈红汉  孔令涛  龙昭 《地球科学》2020,45(5):1769-1781
泌阳凹陷深凹区蕴含可观的岩性油气藏,现今压力大多显示为常压-弱超压系统.利用盆地数值模拟和流体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相结合,揭示了深凹区古压力演化历史.生烃历史显示泌阳凹陷持续埋藏到廖庄组沉积末期达到最大埋藏深度(约23.03 Ma)时,达到生烃高峰期;随后地层抬升,生烃强度减弱并趋近于停止.深凹区砂岩储层中检测到两种不同成分油包裹体,即成熟度低的橙黄色荧光油包裹体和成熟度相对较高的蓝绿色荧光油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显示深凹区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35.4~30.3 Ma和27.8~26.5 Ma.盆地数值模拟显示深凹区从39.3 Ma开始压力持续增加,到约23.03 Ma时,即埋藏最深时发育显著的超压,压力系数可达1.5左右,之后超压减弱,演化至现今的常压-弱超压系统.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恢复的古压力也显示相似的演化趋势.总体上,生烃期,充注期以及超压形成期三者在时间上的耦合表明深凹区是由生烃增压下驱动两期油气充注以至形成现今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9.
关于西湖凹陷天然气的来源是很多学者争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计算出来的西湖凹陷部分天然气的成熟度与源岩的
热演化程度不一致,因此准确确定天然气成熟度是关键。利用甲烷碳同位素演化二阶段分馏模式,计算出的天然气成熟度则明显
分为两类:一类与西湖凹陷已钻遇渐新统花港组和中上始新统平湖组煤系烃源岩演化程度一致;另一类高于其演化程度,可能来
自古新统-下始新统烃源岩。同时从天然气的地球化学参数:iC4/nC4、碳同位素分布、碳同位素系列倒转、煤型气δ13C—Ro 关
系、热模拟实验5方面论证了西湖凹陷天然气存在2种不同来源的天然气。同时分析了天然气的运移特征,认为西湖凹陷的天然
气具有垂向运移特征,垂向运移为西湖凹陷下部深凹部位和上部煤系烃源岩产生的天然气混源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10.
除实验室测定参数(Th, oil、Th, aqu和Fv)外, 石油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古压力精度还极大地受控于石油组分模型、饱和压力预测以及气、液相摩尔体积的预测精度.在改进α-β组分模型前提下, 利用微调组分和匹配饱和压力方法改进并验证了石油流体饱和压力预测精度; 在匹配饱和压力与实验实测饱和压力前提下, 利用体积转换方法匹配22组油藏流体391个常组分膨胀实验相对体积数据, 从而改善了利用Peng-Robison状态方程计算油包裹体气泡充填度(20 ℃)和等容线的能力.最终评价了真实石油流体组分甲烷摩尔含量和等效石油流体组分甲烷摩尔含量两个组分模拟约束条件下, 改进的热动力学模拟方法和PIT软件及Vtflinc软件重构捕获压力的精度.结果表明, 改进的热动力学模拟古压力方法较其他两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捕获压力预测的精度.考虑到石油包裹体甲烷摩尔含量难获取问题, 利用改进后的方法结合等效流体组分约束条件是重构捕获压力的理想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