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0篇
  免费   499篇
  国内免费   774篇
测绘学   417篇
大气科学   331篇
地球物理   422篇
地质学   1226篇
海洋学   314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91.
上白垩统波林夏拉组的命名地点位于西藏西南部扎达波林,是一套以泥灰岩及灰岩为主的地层,底部以含海绿石灰岩与下伏下白垩统嘎姐组含海绿石石英砂岩整合接触,未见顶。波林夏拉组的时代据其所含丰富浮游有孔虫可被确定为晚白垩世Albian晚期至Maastrichtian晚期,其所含化石组合可以与晚白垩世特提斯喜马拉雅从台地到盆地的同...  相似文献   
992.
火山喷发物记录了岩浆的整个活动历史,对火山喷发物的研究可以了解大量的岩浆活动特征信息。本文对腾冲火山区的三座全新世火山——黑空山、马鞍山和打莺山火山熔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包括熔岩和斑晶的成分、显微结构特征和斑晶的晶体大小分布(CSD)分析。研究发现,黑空山、马鞍山和打莺山火山熔岩以粗安岩为主,三座火山粗安岩中的斑晶成分范围接近,但它们的显微结构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岩浆环境,推测来自不同的岩浆囊。黑空山粗安岩中斜长石斑晶的CSD曲线呈微上凹形,反映了小规模的岩浆混合作用。马鞍山和打莺山粗安岩的微斑晶CSD曲线呈很好的线性关系,说明微斑晶形成时的环境相对稳定,推测这些微斑晶是在岩浆上升过程中,停留在地壳的某处并形成一个小型的岩浆囊后受围岩的冷却作用形成。根据以上的分析,认为腾冲火山区下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至少存在两个岩浆囊。  相似文献   
993.
吕梁地区古元古代岩浆作用非常强烈,其成因与构造环境对客观恢复华北克拉通早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杜家沟长石斑岩、吕梁群近周峪组中基性火山岩和恶虎滩片麻岩进行了较系统研究。2个杜家沟长石斑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89±6Ma和2186±3Ma,恶虎滩闪长质片麻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2182±5Ma。杜家沟长石斑岩为A型花岗岩,具有造山后花岗岩特征;吕梁群近周峪组中基性火山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恶虎滩片麻岩也具有岛弧岩浆岩特征。综合分析华北克拉通2.2~2.0Ga的岩浆岩构造性质认为,吕梁地区岩浆性质的复杂性可能与所处的构造位置有关。古元古代吕梁地区可能位于华北克拉通古陆块边缘,其2.2~2.1Ga的岩浆岩可能经历岛弧和裂谷两种体制的共同制约。  相似文献   
994.
江西景德镇朱溪铜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陈国华  万浩章  舒良树  张诚  康川 《岩石学报》2012,28(12):3901-3914
景德镇朱溪铜钨多金属矿是近年发现的一个矽卡岩型矿床,发育在江南新元古代基底之上。在区域地层、构造、岩浆岩和最新勘探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地质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矿化岩体为晚中生代花岗斑岩,晚古生代黄龙组和船山组是成矿的物质基础,矿化蚀变发育在花岗斑岩与黄龙组、船山组的接触带。矽卡岩存在分带现象,自花岗斑岩往围岩一侧,自内向外依次出现角岩带、石榴石-透辉石带、透闪石-阳起石带、含石榴石大理岩带;品位高、厚度大的矿体主要产于矽卡岩带中。在地表和浅部,存在成矿分带性;由东往西,依次出现铜→铜-白钨矿→白钨矿,成矿温度则由中温→中高温→高温,揭示一个向西北倾斜的成矿带面貌。本研究提出,该矿床的形成明显受NE向断裂构造的制约,主矿带主要分布在黄龙组与新元古代基底的接触面附近,浅部为铜或铜锌矿,往深处变为铜-白钨矿,更深处为白钨矿赋存场所。在塔前-赋春盆地东段的晚古生代碳酸盐岩盆地与花岗质岩体的接触带,是寻找矽卡岩型铜钨钼等多金属矿床最有利的远景区带。  相似文献   
995.
盆地地下水年龄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年龄蕴含了地下水循环与演化过程的信息,是研究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的重要信息来源。利用实测示踪剂年龄校正地下水模型,是当前国际水文地质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在数值模拟计算中,地下水年龄有三种确定方法,分别是利用"活塞流"模型计算对流年龄、根据同位素浓度结合半衰期计算浓度模拟年龄和利用地下水年龄控制方程计算直接模拟年龄。利用地下水年龄控制方程计算的直接模拟年龄适合于从理论上分析盆地中的地下水年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在各级次流动系统内,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年龄有整体上变老的趋势;盆地下游,地下水年龄在垂向上会发生突变,可作为识别不同级次流动系统的实用指标。研究还发现,驻点位置或者附近,地下水年龄存在一个偏大的峰值。这些规律可为利用地下水年龄校正盆地地下水模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96.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海西晚期火山岩构造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震剖面解释,根据断裂的切割层位将研究区火山岩断裂分为3类,即深层断裂、浅层断裂、火山岩内部微断裂。通过编制这3类断裂的平面展布图,对塔河地区火山岩断裂的性质、形成期次、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深层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以逆冲断层为主,走向呈NNE、NE、NNW3组,断裂主要分布于塔河火山岩发育区北部、西北部。浅层断裂形成于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以正断层为主,断裂走向呈NE、NNE向,主要分布于盐边地带和东南部盐上火山岩分布区。火山岩内部的微断裂在顶部较底部发育,主要分布于塔河地区西部的火山岩中。根据火山岩储层和构造成因类型,将塔河地区火山岩划分为3种圈闭类型,即:构造裂缝和淋滤风化共同控制的圈闭、古凸起不整合遮挡和抬升淋滤风化共同控制的圈闭、埋藏溶蚀和构造裂缝共同控制的圈闭。分析了火山岩圈闭顶部的盖层条件和火山岩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三叠系底部柯吐尔组泥岩可形成有效的区域性封盖,塔河地区火山岩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997.
甘肃北山地区并不存在具分割洋-陆板块构造意义的缝合带或蛇绿岩带,主体由东天山和塔里木两大古陆系统构成。两大古陆系统的碰撞拼合带或界线大体位于方山口—黑山—碱泉子一线,以北归属东天山古陆系统,以南归属于塔里木古陆系统。按其内的地层时代、沉积建造、岩浆作用、地壳结构等特征,可将东天山古陆系统从北往南划分为北山岛弧带、北山(白山)晚古生代弧后盆地裂陷(谷)带和北山中央古陆断隆带3个Ⅱ级结构单元,空间上三者构成一个从岛弧—弧后盆地—前陆基底带的洋-陆过渡性的地壳结构。南侧的塔里木古陆系统则经历了初始陆核向成熟陆壳发展演化的地史过程,按不同地段的地壳结构和构造作用特征将其划分为(从北往南)塔里木古陆陆缘早古生代裂陷带、红柳园-大奇山-天仓古生代多旋回裂谷带和塔里木前陆基底带3个Ⅱ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的成矿响应特征综述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998.
古近纪气候演化是由“温室气候”向“冰室气候”转变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的升温期,始新世中期-始新世末期的稳定降温期及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冰室气候期.在此期间发生了3次显著的气候事件,分别为PETM极热事件、Oi-1骤冷事件和Mi-1降温事件.这3次大的气候事件引起了生物圈的巨大波动:PETM期间发生了全球底栖大有孔虫灭绝事件及浮游有孔虫的辐射演化,并且是哺乳动物演化的关键时期;Oi-1期间全球植物群落由热带型密集雨林向寒冷干燥的森林草原过渡,在欧亚大陆出现了哺乳动物种群大规模改变的Grande Coupure和Mongolian Remodelling事件,也发生热水型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的灭绝事件;Mi-1前后,浮游有孔虫部分属种绝灭,钙质超微化石也出现暖水种数量的急剧减少,现代植物群落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古近纪气候的大幅波动和转折由诸多因素控制,主流观点认为PETM事件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大量释放有关,但其喷发机制尚不明确;降温事件则与区域性构造隆升、洋流榕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99.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砂岩型铀矿为目标,在铀储层形成发育的沉积学背景研究基础上,重点通过砂分散体系、沉积物粒度、隔挡层厚度和孔隙度的定量分析,精细地刻画了直罗组铀储层的外部几何形态和内部复杂结构,充分展示了铀储层的定量非均质性。依据盆地构造充填演化阶段、铀成矿年代学和地学空间信息三维可视化平台,分别对5个演化阶段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并对不同演化时期的铀储层空间位置给予了准确定位,从而揭示了直罗组铀储层从沉积到接受铀成矿再到铀矿被改造期间的空间形态演化历史。在盆地构造充填演化研究、古地貌恢复和铀储层定量非均质性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5个不同时期古地下水系统结构和参数的空间变化面貌,并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再现了研究区5个演化阶段成矿古流场的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综合分析认为,铀储层的空间演变和内部非均质性制约了成矿流场的基本格局,成矿流场又无疑控制着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和铀成矿。当铀储层形成期的古水流方向与主成矿期地下水流场方向总体一致时有利于铀成矿,而当两者流向垂直时则成矿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000.
关于圆管沿程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至今一直沿用尼古拉兹(Nikuradse)的实验结果。在参考尼古拉兹实验的基础上,采用与其相似的制作工艺,设计并制作了相对粗糙度Δ/d为1/30.89的人工粗糙圆管,开展了不同流速条件下的水流阻力实验,验证了尼古拉兹关于圆管沿程水流阻力随水流流态变化的规律,同时发现尼古拉兹当年在人工粗糙圆管制作过程中采用的"二次刷胶"粘贴砂粒的方法,使得圆管内壁砂粒的实际粗糙度减小,其实验所得的圆管沿程阻力系数偏小。本次圆管沿程阻力系数确定的实验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获得人工粗糙圆管沿程阻力系数,今后可以据此开展相应的系统实验,对尼古拉兹人工粗糙圆管沿程阻力系数及其变化规律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