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37篇
  免费   4494篇
  国内免费   6458篇
测绘学   3428篇
大气科学   3012篇
地球物理   3460篇
地质学   11287篇
海洋学   3341篇
天文学   383篇
综合类   1518篇
自然地理   2660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1054篇
  2021年   1344篇
  2020年   1072篇
  2019年   1096篇
  2018年   1082篇
  2017年   1077篇
  2016年   1049篇
  2015年   1253篇
  2014年   1204篇
  2013年   1515篇
  2012年   1629篇
  2011年   1672篇
  2010年   1523篇
  2009年   1461篇
  2008年   1590篇
  2007年   1433篇
  2006年   1492篇
  2005年   1194篇
  2004年   931篇
  2003年   640篇
  2002年   660篇
  2001年   627篇
  2000年   501篇
  1999年   325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0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91.
通过系统梳理研究区31处矿床的勘查资料和科研资料,系统厘定了该区内生型矿床的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在研究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成矿控制条件的基础上,对宣城地区区域成矿规律进行总结,首次构建了受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及沉积岩建造复合控制的矿床成矿模型.研究区内生矿床多与燕山中期形成的壳幔混源型中酸性高钾钙碱性侵入岩有关,次为燕山晚期形成的壳幔混源型钙碱性-碱性岩有关;矿体主要定位于侵入岩与石炭系—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附近,受中生代断陷盆地内的基底隆起带控制.根据研究区成矿规律研究成果,明确了今后找矿工作的有利地段,为宣城地区矿产资源规划的编制和已知矿床深部及外围的矿产资源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吴金联 《安徽地质》2021,31(1):35-39
通过对安徽淮北徐楼铁矿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总结发现低视电阻率异常区、重力梯度带、高地磁异常与铁矿赋存区域对应良好.该矿区地球物理特征明显,矿体产于奥陶系下统萧县组(少量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大理岩)与强烈钠化的闪长(玢)岩的接触带,特别是在分叉入侵的岩枝与萧县组钙镁质碳酸盐岩接触带极易成矿,对发现该类型矿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的方法。它可以替代多重回归、路径分析、因子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清晰分析单项指标对总体的作用和单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主要应用于验证性模型分析的多元统计建模技术。由于能够通过可观测变量来度量潜变量得分以及分析不同子模型下潜变量之间的协同效应等优点,结构方程模型被广泛应用在心理学、行为学、市场学等领域的数据建模分析研究中,提供了从提出概念—设计模型—获取数据—验证模型的成熟应用路径。地学数据的建模技术一直是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目的是在海量、多元、高维、多时态的地学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模型结构以及潜变量,研究不同地学变量以及潜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而支撑环境治理、灾害防治、资源勘察、生态评价等相关应用和研究。随着地学数据规模变化和建模工具的不断发展,地学数据建模的样本逐渐从抽样建模变为全样本建模,建模方式从有地学模型指导下的建模变为无约束/弱约束建模,建模依据从基于变量因果关系建模变为基于变量相关性的建模,模型复杂度从单模型/单过程建模变为多模型/多过程的综合建模。结构方程模型作为一种综合的建模方法,其可以同时包含因子分析、潜变量估计、路径分析等多种多元分析技术,这种多层次、多分支的建模方法融合了知识驱动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的特点。结构方程模型在地学数据建模中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从主要面向验证性建模分析的方式向探索性建模分析的方式转变;二是从有完整地学模型约束的建模型方式向弱模型/无模型约束的地学数据建模方式转变;三是从无空间属性的统计变量建模向空间统计变量建模的转变。这对模型本身和数据建模的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文章在回顾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三个结构方程模型在地学数据建模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利用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在弱约束条件下提取地球化学金矿内生控矿因子的建模案例;二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综合参数优化方法,通过计算后验概率与观察后验概率的匹配约束来弱化、校正证据权模型中证据独立性问题在计算金矿找矿后验概率中的影响;三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墨西哥马格达莱纳流域森林保护策略,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森林区块进行编号,将空间分布数据转变为传统的无空间属性的统计变量,并分析了不同环境策略对森林保护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受地壳内部持续运动和沉积、风化等自然动力及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影响,活断层微地貌形态往往比较复杂,传统测量方法较难快速、高效地获取大范围内精细化的活断层微地貌形态,激光雷达扫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活断层微地貌的精细化与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以川西理塘毛垭坝盆地北缘的正断层崖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LiDAR获取活断层微地貌高精度点云后,经过点云配准、滤波、重采样和三角构网处理后,建立了0.05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真彩色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崖地貌特征,并获取了正断层错动两期最新地貌面的精确垂直位错量。研究结果表明,地面LiDAR技术是精细测量活断层微地貌形态和量化相关地貌特征参数的有效手段,提高了活断层微地貌形态测量的精度和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995.
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控制和影响区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内外动力地质的耦合作用,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分析方法开展了沈抚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评价因素主要选取活动断裂、地震活动性和深部地球物理以及工程岩组、地形地貌与地表地质灾害等共12个影响因子,并依据评价因素的关联性和重要性进行分类赋值,进而建立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对沈抚新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沈抚新区以稳定区和次稳定区为主,面积为728.9 km2,占总面积的81.07%,有利于规划和建设。建议在地下工程穿越不稳定区和次不稳定区时,要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确保基础和边坡的稳定性。规划的地铁9号线主要穿越次不稳定区和次稳定区。施工带在埋深15~25 m之间,该段地层主要为卵砾石堆积层、泥包砾堆积层与变质片麻岩强风化带及其交接部位,施工带处于地下水浸没带或变动带,其支护比较困难,建议尽早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保障施工顺利和安全,此外还需要采取一定降水防腐措施。   相似文献   
996.
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川西甘孜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破坏作用。文章从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点空间分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两者在空间分布的规律。认为活动断裂是川西甘孜地区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之一;在空间位置上关系密不可分,在主要活动断裂0~1 km范围内0.095处/km2、1~2 km范围内0.050/km2、2~5 km范围内0.029处/km2频发。在活动断裂沿线开展针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范工作亟待落实,可为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997.
998.
Zhong  Wenhan  Liu  Hanlong  Wang  Qi  Zhang  Wengang  Li  Yongqin  Ding  Xuanming  Chen  Longlong 《Acta Geotechnica》2021,16(6):1849-1865
Acta Geotechnica - Snake can perfectly utilize its scales to move. Inspired by the snake scal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nake skin-inspired pile penetration process. Six...  相似文献   
999.
为落实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与地下水质监测工作任务,实现对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分)在西辽河平原监测区共布设了国家级地下水自动监测井117眼,其中新建监测井93眼,改建机民井24眼,安装自动监测仪器117套。监测区控制面积57 000 km2,主要监测层位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含水层,监测层位最大深度为206 m。建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服务系统,提升了地下水监测信息获取、分析、共享和服务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监测区地下水的监测频次以及信息的时效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00.
高时空分辨率的自然资源指标数据对大尺度自然资源动态观测与趋势评估至关重要。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多源数据为数据高效融合利用提供了可能。以重构汉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为例,搭建了PostgreSQL自然资源时空大数据处理底层架构,集成了数据级融合法、特征级融合法和决策级融合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一套面向自然资源信息提取的多源异构数据智能融合技术,实现了多源数据的高效利用与特征空间优选。同时,重构了2000—2019年汉江流域NDVI 1 km逐年数据集,全面反映了汉江流域植被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可为地球科学时空大数据的高效提取与模拟分析提供科学参考,为定量核算林草资源禀赋规模、探究生态系统时空演变规律提供一种更精准、更便捷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