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35篇
  免费   1842篇
  国内免费   2389篇
测绘学   592篇
大气科学   2388篇
地球物理   2678篇
地质学   4883篇
海洋学   1268篇
天文学   668篇
综合类   1038篇
自然地理   115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383篇
  2021年   426篇
  2020年   365篇
  2019年   449篇
  2018年   472篇
  2017年   456篇
  2016年   577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586篇
  2013年   562篇
  2012年   534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638篇
  2009年   544篇
  2008年   531篇
  2007年   500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306篇
  2002年   278篇
  2001年   336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550篇
  1998年   485篇
  1997年   438篇
  1996年   445篇
  1995年   374篇
  1994年   317篇
  1993年   308篇
  1992年   252篇
  1991年   198篇
  1990年   152篇
  1989年   128篇
  1988年   130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58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9篇
  1976年   8篇
  1973年   5篇
  1958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method, called the equivalent force control method, for solving the nonlinear equations of motion in a real‐time substructure test using an implicit time integration algorithm. The method replaces the numerical iteration in implicit integration with a force‐feedback control loop, while displacement control is retained to control the motion of an actuator. The method is formulated in such a way that it represents a unified approach that also encompasses the effective force test method. The accur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have been demonstrated with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real‐time substructure tests with physical substructures represented by spring and damper elements, respectively. The method has also been validated with actual tests in which a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was used as the physical substructure.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82.
This paper reveal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component, formulation, genesis, tem-perature, pH, Eh, salinity and pressure of all main alteration fluid of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after studying the geologic process and geochemistry of internal typical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 such as Shihongtan deposit in the Turpan-Hami basin, 512 deposit in the Yili basin, Dongsheng deposit in the Ordos basin. The composition of fluid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clusion: one can be affirmed as atmospheric water with ordinary temperature epigenesis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 of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 of inclusion, the other is natural gas containing gaseous hydrocarbon like CH4, and CO2 as well as a little H2S, CO, H2, N2 and so on, it always contains a small quantity of hydrocarbon liquid in petroliferous basins. The fluid property of oxidation alteration zone is always oxidation alkaline, and neutrality or weak acid-weak alkaline and reducibility during the metallizing process, but at secondary reduction or deoxidization zone it becomes strong reduction alkaline. Oxygenic groundwater in the fluid is the activate and mig-ratory medium of uranium element, but the gaseous hydrocarbon like CH4 as well as H2, H2S, CO from natural gas is the important sedimentary reducer of uranium mineral; the transformation of pH,Eh in fluid environmen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uranium metallization.  相似文献   
983.
2001年台风暴雨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资料、HLAFS格点资料和GMS-5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对2001年我国台风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热带低压造成的“8.5”上海特大暴雨及0103号台风“榴莲”的强暴雨形成的物理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动力学、热力学和大气层结稳定度等物理因子在这两次强暴雨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分析结果对实时预报业务和科研工作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84.
地面中—β尺度强锋区激发的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0012号台风(派比安)外围影响,2000年8月30日02时至31日08时,在江苏省东北部发生了一次具有局域性、突发性、高强度、超历史、灾情重等特征的特大暴雨,分析研究发现,在台风外围第二象限,江苏东北部地面存在中-β尺度的能量锋区,此能量锋区是构成产生、维持特大暴雨的中-β尺度的天气系统。利用锋生函数对此能量锋区的发生发展进行诊断,结果表明,锋生函数的变形项起了决定性作用,辐合项也有较明显的贡献,非绝热加热在锋生初期有作用,但对锋区的维持,其贡献并不明显,进一步用二维中尺度方程对锋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能量锋附近驱动产生了涡旋,在涡旋上升支,将高能区的暖湿空气向上输送而成云致雨,在涡旋下沉支,通过下沉气流使雨迅速下落,同时拖曳冷空气使地面降温,使得锋区维持和加强,致使雨强增幅,综合分析表明,中-β尺度能量锋区形成以后,通过锋区附近的中-β尺度的辐合线,中低压,中高压以及锋区附近驱动的扰动涡旋等中-β尺度的天气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这次江苏省东北部高强度的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985.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GPS联测数据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年区域网GPS联测数据的基本情况 ,并采用所给定的处理方案对此次联测数据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表明 :点位坐标重复性在南北方向为 2 .0mm ,东西方向为 3.0mm ,高程方向为 5 .6mm ;基线重复性达到 1.76mm +1.78L× 10 -9mm ,基线分量重复性南北方向为 1.4 0mm +1.0 5L× 10 -9mm ,东西方向为 2 .14mm +1.5 6L× 10 -9mm ,高程方向为 4 .6 9mm +2 .18L× 10 -9mm  相似文献   
986.
地形引起的雷达辐射畸变及其校正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合成孔径雷达影像由于其侧视特点 ,存在着严重的地形引起的几何畸变及辐射畸变。辐射畸变不仅对 SAR辐射标定造成困难 ,而且严重影响了影像分类、土壤湿度信息提取、森林蓄积量信息提取等应用。本文将辐射畸变归结为面积效应和局部入射角效应 ,推导了散射面积归一化因子 ,以消除辐射畸变的面积效应。提出了一种以局部入射角的线性函数表达的后向散射模型 ,在此基础上 ,给出了消除局部入射角效应的校正函数。最后 ,以RADARSAT SAR影像进行地形辐射畸变校正的试验与分析  相似文献   
987.
介绍了一台瑞利散射激光雷达,它能够探测22~60 km范围内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比较了两种反演温度的数据处理方法.该激光雷达分别与UARS/HALOE卫星和无线电探空仪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均表现了较好的一致性.同时还模拟分析了平流层低层气溶胶对计算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8.
青藏高原加热与亚洲环流季节变化和夏季风爆发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新  吴国雄  刘屹岷  刘平 《大气科学》2002,26(6):781-793
利用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春夏过渡季节青减高原非绝热加热和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以及亚洲季风爆发的关系.结果表明,过渡季节的早期(5月中旬以前)青藏高原总非绝热加热与感热加热的时间演变曲线趋势一致,感热加热在过渡季节早期的环流演变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时间演变与北半球环流的季节变化和亚洲夏季风爆发有很好的相关.在过渡季节里,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的变化引起了海-陆热力差异对比的变化,给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建立了有利的背景环境,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有明显的影响.结果还表明,用各区域纬向风垂直差异的时空分布能更准确地表示季节变化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89.
水阳江洪峰与强降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1964-1999年水阳江水位和雨量资料,分析水阳江水位、面雨量变化规律和洪峰出现特征。结果表明,6月平均面雨量为241.5mm,7、8月平均面雨量分别为186.5mm、155.7mm。宣城出现13次超警戒水位过程;新河庄出现25次超警戒水位过程,且连续超警戒水位日数长。洪峰出现前一周为连阴雨天气,一周平均面雨量为164.5mm。季内日面雨量存在60天周期变化现象,新河庄日平均水位存在60-120天周期变化;1999年宣城日平均水位的小波分析结果为60天周期变化,与新河庄日平均水位功率谱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0.
江苏省夏季气温异常的海气背景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朱筱英  吴志伟 《气象》2002,28(5):32-36
通过1961-1998年江苏省11个站点夏季(6-8月)平均气温的EOF分析,探讨江苏省夏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前期及同期500hPa高度距平场、海温距平场的特征,得到了一些对本地夏季气温异常预测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