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2篇
  免费   636篇
  国内免费   192篇
测绘学   282篇
大气科学   879篇
地球物理   2692篇
地质学   3268篇
海洋学   586篇
天文学   816篇
综合类   195篇
自然地理   622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87篇
  2017年   428篇
  2016年   316篇
  2015年   221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735篇
  2011年   555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292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927篇
  2004年   950篇
  2003年   724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52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66篇
  1984年   83篇
  1983年   81篇
  1982年   66篇
  1981年   47篇
  1980年   55篇
  1979年   50篇
  1978年   50篇
  1977年   45篇
  1976年   41篇
  1975年   34篇
  1974年   28篇
  1973年   35篇
  1972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2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与河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河南省水资源利用的影响论述,提出了在拟定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方案中,应通过强化节水,加强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将水资源作为商品等措施,促进河南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2.
区域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区域形象设计与建设的浪潮,但如何把区域形象信息系统地传递出去,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大落后于实践。文章就区域形象信息传递的有效工具-区域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原则,设计的基本流程等在理论与实践上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就区域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方案的经济学论证作了一些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23.
文章阐述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加入WTO后开发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从开发区环境营造,运行机制,筹资方式,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河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4.
土地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文章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时间,空间,用途,技术和制度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并对各维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土地持续利用的时间维主要表现为从伦理角度考虑如何在代际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使代际间利益之和最大;空间维则要求实现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胜任维要求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到各种用途上,从而使人们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各中获得的总效用最大;技术维选择意味着土地利用的直接或间接技术的选用能够保证土地的永续使用;制度维要求制度建设适应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通过消除不同的土地制度之间存在着的外部利润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25.
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探讨——以佛山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当前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的两种主要基础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制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多媒体制作系统缺乏旅游地图的有效管理,空间查询,分析和统计功能,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则缺乏旅游信息的多媒体表达能力。从实用性和普及性出发,集合二者优点开发模式具有更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因此,论文提出在同一界面下基于GIS和多媒体集成的旅游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在GIS中增加多媒体信息表达能力,以关系数据库为核心,把多媒体文件名信息存储在地理信息系统属性库,依靠多媒休段实现多媒体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图形和属性的关联,实现查询的基本概念;(2)在多媒体系统中开发部分GIS空间查询功能。以此思路,佛山科技学院GIS技术实验室利用VB进行GIS和多媒体二次开发,成功地完成了佛山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相似文献   
126.
长春市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搞好长春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对其旅游业的发展极为重要,长春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生态旅游资源,电影文化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殖民遗迹旅游资源,辽金文化旅游资源等五大资源优势。文章在分析这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结合长春市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的背景与现状,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思路,即在今后的开发中应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参与性,以七大旅游产品系列为依托,重点开发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产业旅游。  相似文献   
127.
β-环糊精包合态三氟氯氰杀虫剂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提高三氟氯氰菊酯农药的防治效果。寻找适宜的农药新剂型,我们用液相法制备了三氟氯氰菊酯-β-环糊精包合物,并以水为基质进行了稳定性观察,同时又以差热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法确认了包合物的形成,以旋光度法证明两者间的包合比。结果表明,三氟氯氰菊酯与β-环糊精可形成1:1型包合物,该包合物稳定性高,具有一定的水溶性,而且在水中稳定,所以有望通过环糊 包合作用将三氟氯氰菊酯帛成水剂;当以气相法测试包合态三氟氯氰菊酯含量时,必须将其解络,使之成为游离状态,然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8.
红壤丘陵区农业开发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江西余江县为例。通过实验研究,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及邻近参照等方法。研究红壤区农业开发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农业开发引起的微观环境效应在于改变土壤水分及其运动状况,加速土壤物质迁移及降低土壤肥力质量;区域性效应是植被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水土流失扩大及气候异常;全球性影响除区域集聚效应外,则是农业活动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等,采取的调控对策主要是:保持合理开发,适当减轻土地压力,优化农业开发模式,更新农业耕作技术。强化环境整治与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29.
A paleolimnological evaluation of cladoceran microfossils was initiated to study limnological changes in Lake Apopka, a large (125 km2), shallow (mean depth = 1.6 m), warm, polymictic lake in central Florida. The lake switched from macrophyte to algal dominance in the late 1940s, creating a Sediment Discontinuity Layer (SDL) that can be visually used to separate sediments derived from macrophytes and phytoplankton. Cladoceran microfossils were enumerated as a means of corroborating extant eutrophication data from the sediment record. Inferences about the timing and trajectory of eutrophication were made using the cladoceran-based paleo-reconstruction. The cladoceran community of Lake Apopka began to change abruptly in both total abundance and relative percent abundance just before the lake shifted from macrophyte to algal dominance. Alona affinis, a mud-vegetation associated cladoceran, disappeared before the SDL was formed. Planktonic and benthic species also began to increase below the SDL, indicating an increase in production of both planktonic and benthic species. Chydorus cf. sphaericus, an indicator of nutrient loading, increased relative to all other cladocerans beginning in the layer below the SDL and continuing upcore. Changes in the transitional sediment layer formed before the lake switched to phytoplankton dominance, including an increase in total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suggest a more gradual eutrophication process than previously reported. Data from this study supported conclusions from other paleolimnological studies that suggested anthropogenic phosphorus loading was the key factor in the hypereutrophication of Lake Apopka.  相似文献   
130.
The last British Ice Sheet: growth, maximum extent and deglaci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growth, maximum lateral extent and deglaciation of the last British Ice Sheet (BIS) has been reconstructed using sediment, faunal and stable isotope methods from a sedimentary record recovered from the Barra Fan, north-west Scotland. During a phase of ice sheet expansion postdating the early "warmth" of 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 3), ice rafting events, operating with a cyclicity of approximately 1500 years, are interspersed between warm, carbonate-rich interstadials operating with a strong Dansgaard-Oeschger (D-O) cyclicity.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BIS expanded westwards to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break shortly after 30 Ky BP (before present) and remained there until about 15 Ky BP. Within MIS 2, as the ice sheet grew to its maximum extent, the pronounced periodicities which characterize MIS 3 are lost from the record. The exact timing of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is difficult to define in this record; but maxima in 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sinistral) Ø18O are observed between 21-17 Ky BP. A massive discharge of ice-rafted detritus, coincident with Heinrich event 1, is observed at about 16 Ky BP. Deglaciation of the margin is complete by about 15 Ky BP and surface waters warm rapidly after this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