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80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445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当今是名牌角逐的年代,企业靠名牌生存,经济靠名牌发展,实施名牌战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论述了实施名牌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实施名牌战略的主要措施和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22.
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测定、野外定位研究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植被类型变化较大林区,选择邻近相同海拔、坡向和土壤类型的天然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高山灌丛林)、人工林(13 a华北落叶松)、牧坡草地和农田几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残体碳库贮量、组成与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林残体碳总贮量为510.09~639.7 gC/m2,农田和草地分别为71.4 gC/m2和169.65 gC/m2,人工林为503.75 gC/m2。天然林地上残体碳年形成量为63.48~485 gC/(m2.a)、地下为267.8~314.3 gC/(m2.a),人工林地上为203.7gC/(m2.a)、地下为187.2 gC/(m2.a),农田地上为47.8 gC/(m2.a)、地下为106.4 gC/(m2.a),草地地上为98.3 gC/(m2.a)、地下为147.3 gC/(m2.a)。在不同植被类型中,从天然林到农田或草地,残体碳库贮量及形成量减小。  相似文献   
923.
测量误差对统计推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观测误差对某些统计推断的影响,给出了减小随机误差影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4.
实施分水方案后对黑河下游地下水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由于黑河中上游的水土资源近年来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加之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使得下游河道来水量逐年减少,进而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问题,为了遏制这种恶化,以及加以恢复和重建下游的生态环境,自2000年7月开始在黑河下游实施国家分水方案。本文根据近五年来的黑河分水资料以及对分水前后地下水监测区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了分水过程及分水量在各年的变化,以及分水前后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同时依据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探讨了分水前后地下水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地下水位与植被生长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下游分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25.
极端干旱区柽柳林地蒸散量及能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运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极端干旱区柽柳林地的蒸散量及能量通量进行了连续的测定和估算,并对柽柳林地蒸散特点和能量平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柽柳林地的日平均蒸散量为1.6 mm/d,整个生长季的蒸散量为248.2 mm,蒸散量的季节变化系数为47%±3%。柽柳林地蒸散量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柽柳林地蒸散量受气象因子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极端干旱区,感热通量消耗了绝大多数的能量,潜热通量在整个生长季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夜间,土壤储存的能量是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而白天土壤是能量的主要汇源。  相似文献   
926.
基于机器视觉的线阵CCD相机成像几何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机器视觉技术在运动的流线体类型的工业品在线质量检测领域的应用为基础,重点地研究线阵CCD相机结构、成像原理、成像方式及外部条件,分析了CCD相机成像误差来源及相关解决方法,探讨了线阵CCD相机在质量检测领域的成像模型的具体应用模式,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内容进行了验证,证明了线阵CCD相机的成像几何模型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性和适用性,为线阵CCD相机在机器视觉系统中大规模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27.
奚毓敏 《现代测绘》2003,26(4):18-21
本文对由主厂房建立建筑坐标系统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应用中应引起重视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解决方案,这对提高精度和防止出错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指出极坐标方法二中的计算错误所在及其本质,应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928.
“河南短时暴雨落区预报系统”是利用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建立的短时暴雨落区预报系统。系统建立在雷达资料定量测量降水估测区域降水量和利用云图资料估测暴雨落区的基础上,并使用现有的地面资料,制作1h和3h短时暴雨落区预报。  相似文献   
929.
构造体制转换的温度场效应及其耦合成矿动力学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FLAC方法 ,再现了湖南中生代岩石圈构造体制由挤压增厚转换为伸展减薄过程中 ,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温场的可能的演化历程 ,探讨了其耦合成矿效应和深部动力学制约。结果表明 :(1)剪切应变带在地壳中纵横交错的分布格局为印支燕山期岩浆底侵和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矿物质运移和定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构造热体制转换可驱动深部流体活动 (大规模侧向运移或向上运动 ) ,导致壳幔物质活化 ,控制流体循环和水岩作用过程 ,形成热液矿床 ;(3)矿床 (体 )往往赋存于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由极大向极小转换的构造部位 (或时段 ) ,而其极大值和极小值区域 (或时段 )均不利于成矿 ;(4 )由于不同构造部位剪切应变、体积应变和温度场扰动的差异 ,其成矿效应明显不同 ,从而形成金属矿床的韵律性分带结构 ;(5 )这种空间上的分带结构可能反映了其成矿作用时间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条件和剥蚀程度的差异 ,印支期W Pb Zn或Sn和Cu矿的形成与中地壳片麻岩类岩石部分熔融关系密切 ,而燕山期Cu Au矿的形成主要与基性岩浆底侵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有关 ,并直接受控于该区中生代早期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这一认识可为成矿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0.
康滇地轴冕宁杂岩的Sm-Nd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冕宁杂岩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Sm—Nd同位素组成分析发现:杂岩核部二辉片麻岩微量元素以Th富集为特征,而典型的太古代灰色片麻岩则为Th亏损;分布于杂岩边部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及花岗质片麻岩与灰色片麻岩宏观特征相似,且有Th,Nb亏损,但强不相容元素强烈富集,配分型式强烈右倾,也有别于太古代灰色片麻岩。两类岩石的Nd模式年龄均小于2000Ma,推测该杂岩的部分岩石原岩(二辉片麻岩及斜长角闪岩)形成时代可能为早元古代晚期,它们在晋宁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中发生角闪岩相变质。岩石的Nd模式年龄(2008Ma~766Ma)显示该区在元古代有较大规模的地壳增长,基底岩石的形成时代有别于扬子地台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