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1篇
  免费   675篇
  国内免费   1101篇
测绘学   503篇
大气科学   298篇
地球物理   432篇
地质学   2083篇
海洋学   582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38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43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60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通过对盐生杜氏藻的热模拟成烃研究,发现其热解产物中含有丰富的咔唑系列化合物,它包括咔唑(CZ)、甲基咔唑(M CZ)、二甲基咔唑(DM CZ)、三甲基咔唑(TM CZ)、四甲基咔唑(TeM CZ)、五甲基咔唑(PM CZ)和六甲基咔唑(HM CZ)。并且在300℃热模拟产物中咔唑系列化合物含量较高,在芳烃馏分中相对含量为30.97%,350℃时产出较低,为15.44%,而250℃时未检出此类化合物。这一方面表明嗜盐杜氏藻很可能是原油和烃源岩中咔唑类化合物的主要母源之一,另一方面表明高盐环境下这种以杜氏藻为主要生烃母质的原油可能富集咔唑类化合物,这为该环境下油源对比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沉积和储存了巨量的蒸发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构造特征、盐类沉积和其它资源优势,成为地学领域各方向学者关注的焦点。2008年,中德合作在盆地西部取得千米深的钻孔,上部400 m表现为碳酸盐粘土层与盐层的交替,盐层的矿物种类是石盐(NaCl),石膏(CaSO4·2H2O),芒硝(Na2SO4·10H2O),无水芒硝(Na2SO4),钙芒硝(Na2Ca(SO4)2),杂卤石(K2MgCa2(SO4)4·2H2O),尤钠钙矾(Na4Ca(SO4)3·2H2O)和白钠镁矾(Na2Mg(SO4)2·4H2O),以石盐和石膏为主。碳酸盐粘土层中还出现了少量重晶石(BaSO4)、碳酸钠钙石(Ca2Na2(CO3)3)、钠钙矾(Ca2Na3(SO4)3(OH))、苏打石(NaHCO3)、斜碳钠钙石(Na2Ca(CO3)2·5H2O)、一水碳酸钠(Na2CO3·H2O)和水硼镁石(CaMg(B3O3(OH)5)2·6H2O)。碳酸盐粘土层中不同形态的石膏单晶、双晶和集合体,形成于次生浓卤水溶液,晶体形状与生长速度、溶液性质和环境条件有关。单盐矿物石盐、石膏和无水芒硝从卤水中直接结晶,复盐钙芒硝、白钠镁矾和尤钠钙矾则由单盐反应形成。尤钠钙矾为罕见的亚稳定矿物,柴达木盆地和青藏高原其它地区的研究中尚未见报道,该矿物形成温度远高于室温,可能是由石膏或无水芒硝在富Na SO4卤水溶液中反应形成。根据矿物种类、组合和阳离子含量推断,古卤水类型主要为Na Cl型,其次为Na Ca SO4、Na SO4、Na SO4 Cl、Na Ca SO4 Cl,少数层位为Ca SO4和Na Mg SO4型卤水。盐层和碳酸盐粘土层的交替说明,1 Ma以来钻孔所在区域为干湿交替气候,18个成盐阶段或气候干旱阶段出现在0.97~0.03 Ma,最早的两个蒸发阶段为0.96~0.97 Ma和0.87 Ma,其它蒸发阶段出现在0.78~0.03 Ma,厚盐层集中出现在0.5~0.03 Ma。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存在多种不同划分方案,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蜀南地区飞仙关组台地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以野外露头剖面、岩芯、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岩性突变面、沉积相转换面、沉积物空间堆积样式的变化、早期成岩变化、电测井曲线特征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标志,识别出不同级次的11个层序界面,据此将本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TSQ1和TSQ2)和10个四级层序,其中TSQ1可细分出6个四级层序,TSQ2可再分出4个四级层序,并将其与传统地层单位进行对比:三级层序TSQ1和TSQ2分别对应于飞一段+飞二段地层和飞三段+飞四段地层。通过层序地层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指出这些层序在全区均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每个层序均具有快速海侵到缓慢海退的特点,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未发现低位体系域和凝缩段。层序与储层关系的研究表明,四级层序Ⅲ和Ⅷ是台内鲕滩这种有利储集相带的主要发育层位,所形成的滩相鲕粒灰岩储层与高位体系域的向上变浅序列和早期暴露及其所导致的大气淡水淋溶改造有关,平面上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994.
复杂边界及实际地形上溃坝洪水流动过程模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基于无结构三角网格下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的二维水动力学模型,用于模拟溃坝洪水在复杂边界及实际地形上的流动过程。该模型采用Roe格式的近似Riemann解计算界面水流通量,结合空间方向的TVD-MUSCL格式及时间方向的预测-校正格式,可使模型在时空方向具有二阶计算精度。模型中引入最小水深概念,提出了有效的干湿界面处理方法。模拟了理想条件下溃坝水流过程,研究不同最小水深取值对干河床上洪水演进的影响,并用两组简单溃坝水流的水槽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采用该模型模拟了实际溃坝洪水的流动过程,所得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及已有模型计算结果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995.
熊小波  夏克勤 《地下水》2010,32(4):106-107
通过对该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找出了顶板岩溶地下水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矿床开采过程中矿坑水害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96.
鹿乡断陷近年来虽在油气勘探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该区存在多物源方向交汇、沉积体系划分不清晰;而经典的物源分析方法操作复杂,可靠性差。笔者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研究区重矿物的相对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合研究区砂岩等厚图,对鹿乡断陷双阳组各段的物源方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双阳组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存在西南、南部和东部3个物源方向;在双阳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存在东部、南部、西南和西北4个物源方向;在双阳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存在东部和西北部2个物源方向。双阳组沉积时期,西北和南部方向物源的沉积物供给呈现"弱--强--弱"的变化特点,东部方向物源的沉积物供给不断减弱。沉积体系的规模受控于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997.
皖南宁国-旌德一带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辉  夏军 《安徽地质》2010,20(3):183-188,233
宁国—旌德一带有大量花岗岩分布,岩石类型较简单,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少量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显示花岗岩为燕山早期侵入的产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表明,岩石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由部分熔融作用形成,源岩以壳源物质为主。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8.
珊瑚钨-锡(银)矿床具典型的垂直逆向分带特征,自浅部向深部成矿温度逐渐降低,矿物组合中挥发组分减少。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研究了矿床中前人没有发现的三种含银硫盐矿物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特征。结果表明,钨-锡矿脉中含银硫盐的产出具有明显的规律:水平剖面上富集于脉中;垂直方向上,富集于矿脉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大洋锰结核还原氨浸渣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纳米态钾锰矿,并分析了反应pH值对合成产物物相、晶体形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反应较佳pH值为5~7,反应体系中存在K+、SO42-对合成纳米态钾锰矿十分有利.该方法降低了钾锰矿合成成本,为钾锰矿商业化生产提供了思路,同时为大洋锰结核氨浸渣的资源化利用和清洁生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系统研究了山西胡家峪南和沟铜矿床深部矿体的原生晕特征。结果表明,矿区深部340~240 m中段矿体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序列为(Mn-W-Sn-Ti-Ag)-(Ni-Co-Mo-Pb-Sb-Zn)-(Hg-As-B-Bi-Cu-Au-V),呈现"反分带"特征;地球化学参数a曲线在340~240 m中段的变化趋势为"降→升";原生晕叠加结构显示在3号矿体尾部(290~240 m中段)出现前、尾晕共存。这些现象都反映在240 m中段以下可能存在隐伏矿体。同时,在侧向上,340~240 m中段主成矿元素Cu质量分数由NE向SW方向显著增加,且在240 m中段出现明显Cu异常,推测隐伏矿体分布在已知矿体的SW侧。综合原生晕特征可以推断,在240 m中段92穿脉,3号矿体SW侧应有隐伏的新矿体发育。依据上述认识圈定出了深部矿体的预测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