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30篇
  免费   5303篇
  国内免费   7371篇
测绘学   3784篇
大气科学   2799篇
地球物理   3938篇
地质学   12976篇
海洋学   4419篇
天文学   337篇
综合类   1688篇
自然地理   2863篇
  2024年   143篇
  2023年   537篇
  2022年   1318篇
  2021年   1549篇
  2020年   1263篇
  2019年   1318篇
  2018年   1376篇
  2017年   1294篇
  2016年   1260篇
  2015年   1532篇
  2014年   1424篇
  2013年   1755篇
  2012年   1949篇
  2011年   1884篇
  2010年   1834篇
  2009年   1672篇
  2008年   1782篇
  2007年   1630篇
  2006年   1491篇
  2005年   1302篇
  2004年   909篇
  2003年   695篇
  2002年   752篇
  2001年   713篇
  2000年   547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3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Currently, there is limited literature dealing with the length of stay of circular migrants in urban areas (LSCMU),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discussed the phenomenon of migr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ill that gap using survey data from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Chongqing, Southwest China.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this study divided workers into two groups (a young group aged between 16 and 35 years and an old group aged between 36 and 65 years). The average LSCMU values for the young and old groups were 225 days and 174 days, respectively. Two multi-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determinants of LSCMU in the two grou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SCMU was closely related to individual factors in both groups, including gender, age and job training. Family and community factors, including household size, arable land per capita and the distance from market, had much weaker effects on the dependent variable, especially in the older group. It was noticeable that job training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LSCMU in both groups; these findings have spec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相似文献   
982.
全面分析研究区玄武岩潜水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稳定流和非稳定理论确定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认为非稳定井流公式确定玄武岩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是合理的。Aquifer Test软件基于Neuman井流理论配线法求参原理,运用计算机完成了自动求参,避免了人工配线的不足。该文根据吉林靖宇煤矿研究区玄武岩潜水含水层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分别用Aquifer Test软件和稳定井流公式进行了求参,并对比分析得出:玄武岩含水层弹性释水作用影响时间较长,利用Neuman潜水井流公式求参可靠,且更逼近现实;用Aquifer Test软件实现了自动求参,具有操作简单规范、可比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83.
地震勘探作技术为一种重要的勘探方法,可以经济、有效的发现资源和解决资源开采过程中遇到的构造、地层、岩性等问题。煤炭地震勘探发展过程中地震野外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解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煤炭地震勘探正进一步向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清晰度、高精度、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未来也必将在煤炭资源发现和矿井隐蔽致灾因素的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84.
徐秋枫  陈建文  姚泉  周志  王胜建 《地质通报》2016,35(203):348-355
针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凹陷中侏罗统大煤沟组泥页岩,利用地震频谱曲线在不同流体介质储层中的形态、斜率、主频与中心频率的差值等属性参数特征,识别陆相泥页岩层系的地震频谱属性特征,预测含气性。研究结果表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上部能量系数较低,平均为0.6719,下部能量系数较高,平均为0.7521,结合现场含气量和全烃特征认为,可以以能量系数0.7为界线,作为识别下部和上部含气性的标志,下部明显比上部含气性好。平面上进一步圈定了2个有利目标区,得到柴页1井勘探验证。因此,频谱分解技术可应用于中国陆相页岩气的勘查开发。  相似文献   
985.
湖北大洪山地区花山群六房咀组之上不整合覆盖了一套紫红色砂-砾岩。这套岩石的沉积时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是南华纪早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晚侏罗世。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这套碎屑沉积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获得有效年龄数据125组,年龄值变化范围较大(3223~771Ma),主要集中于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古元古代(约2000Ma)和新元古代(约800Ma)3个时间段。对比鄂东南地区和三峡地区莲沱组岩石学特征和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认为其具有相似的物源,这套岩系沉积时代应该为南华纪早期而非晚侏罗世。综合分析扬子地块的前寒武纪年龄,认为扬子地块可能存在大量未岀露的新太古代末—古元古代早期(约2500Ma)基底,约2500Ma的岩石应该是扬子地块深部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地块存在广泛的古元古代(约2000Ma)岩浆活动,这期岩浆活动可能是Columbia超大陆聚合在扬子地块的响应。新元古代(约800Ma)扬子地块北缘存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同期裂谷,裂谷内基性岩可能为大洪山地区南华纪地层中基性岩砾石的物源。  相似文献   
986.
萨热克盆地库孜贡苏组是萨热克铜矿的赋矿层位,开展沉积相、物源区及古流向研究对隐伏铜矿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萨热克铜矿北矿带库孜贡苏组地表矿化最好的砾岩展开砾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偏斜度显示砾岩为冲积扇相沉积,砾石叠瓦状和砂岩斜层理产状统计显示古流向为北北东向;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石英砂岩、砂岩,石英岩等;粒度分布呈宽峰态或尖峰态;物源区为元古宇长城系阿克苏群变质岩剥蚀区;物源补给分为主河流补给和支河流补给2种方式。冲积扇相、古流向、物源区分析确定了矿体的范围、最优的勘探线布置方位和潜在的找矿靶区,具有很好的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987.
内蒙古艾勒格庙二长花岗岩岩体分布在锡林浩特-艾勒格庙前寒武纪微陆块的西部,利用LA-MC-ICP-MS锆石UPb法测得其形成年龄为418.5±1.1Ma,侵入时代为晚志留世末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硅(SiO_2 74.22%~75.51%),富钾(K_2O 5.41%~5.78%),铝饱和指数A/CNK在1.17~1.21之间,属于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花岗岩类。微量元素特征为富集Rb、Th、U、Pb、K和重稀土元素(Yb 3.74×10~(-6)~9.65×10~(-6)),强烈亏损Nb、Ta、P、Ti等元素。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构造环境,是地壳增厚后折返减压部分熔融的产物。它的存在揭示,艾勒格庙苏左旗北部造山带在晚志留世之前已经发生弧陆碰撞,之后的顶志留世—中泥盆世为后碰撞-后造山的伸展背景。  相似文献   
988.
内蒙古察右后旗红格尔图花岗岩岩体位于索伦缝合带以南,主要为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富硅(70.44%~78.80%),富碱(7.46%~10.74%),贫镁、铁、钛等,A/CNK值在0.95~1.41之间,碱铝指数AKI值在0.68~0.97之间,碱度率AR值在3.30~6.68之间,为弱过铝质-过铝质类碱性系列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范围大,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Eu呈负异常(δEu=0.03~0.89);富集高场强元素Th、U、Hf、Ta、Y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Eu等;高场强元素和值((Zr+Nb+Ce+Y)350×10~(-6))明显偏低,该岩体属于高分异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LA-ICP-MS锆石同位素测年,获得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267.2±1.4Ma、269.2±1.6Ma和272.1±1.2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二叠世,因此研究区内两大板块碰撞缝合的时间应该至少早于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即应该至少早于267.2~272.1Ma。  相似文献   
989.
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发现岩墙岭蛇绿岩残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新近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远景的、典型的富金斑岩型铜矿集区,其成岩成矿地质背景是解决班公湖-怒江洋构造演化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的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发现,多龙矿集区南侧出露岩墙岭蛇绿岩残片,应该是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墙岭蛇绿岩主要由席状岩墙群、枕状玄武岩和硅质岩组成,整体呈棱形或透镜体状断续分布于侏罗系复理石沉积内,构成典型的网结状构造。糜棱岩普遍发育在岩墙岭蛇绿岩和围岩的接触部位。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多龙矿集区早白垩世成岩成矿作用应该形成于增生楔之上伸展拉张的构造环境。岩墙岭蛇绿岩的发现和确定进一步约束了多龙矿集区成岩成矿地质背景,同时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延伸及其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