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1篇
  免费   613篇
  国内免费   899篇
测绘学   434篇
大气科学   388篇
地球物理   620篇
地质学   1580篇
海洋学   505篇
天文学   87篇
综合类   179篇
自然地理   40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85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51.
李晓华  张茹 《北京测绘》2021,35(5):678-683
以西安钟楼的精细测绘与三维建模为工程实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钟楼进行精细扫描测量,构建了准确翔实的钟楼三维模型,绘制了楼体详尽的纵横剖面、立面等二维图,为钟楼修缮和存档提供了准确的测量数据、图形、图像及模型.此外,通过该案例,详细分析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中国古建筑测绘应用中的技术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52.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53.
Onthespatialcharacteristicoftheshort┐termandimminentanomaliesofundergroundwaterbehaviorsbeforestrongearthquakeXUE-BINDU(杜学彬)...  相似文献   
54.
The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coronal data of emission line 530.3 nm. Th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with data recorded at the coronal station of Lomnický tít for the period 1965–1976. Up till now the observed time and latitudal changes of the shape of the corona as well as the existence of two maxima have been fully 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nsities has, in many cases,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hemispheres. Apart from this, the third increase of intensities in the course of the cycle was observed nearly at all latitudes in the coincidence with sunspot numbers in 1974–1975 years. The maximum of intensities of this impulse of activity was observed at latitudes around 60° in both hemispheres.  相似文献   
55.
The interrelations of the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 of the coronal green emission maxima, maximal numbers and areas of prominences, magnetic fields, sunspots, and polar faculae in the 20th and 21st sunspot cycl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t is again demonstrated how the behaviour of all studied data depends on their heliographic latitude. In the polar zone, well separated from the equatorial we observe following polarity magnetic fields transported only polewards, while the equatorial zone is occupied mostly by leading polarity fields, developed there, moving equatorwards, and crossing the equator to the other hemisphere with the new cycle during the minimum of sunspot activity.This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is well emphasized by the places of maximal occurrence of prominences and by the distribution of coronal green emission maxima which also differ in dependence on latitude.The question of identifying the first and last evolutionary stages of an extended cycle of activity is discussed and the existence of a magnetic activity cycle lasting 15–17 years is suggested.  相似文献   
56.
RTK在大比例尺地形图航测数字化测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某开发区1:2000地形图航测数字化测图工程,探讨了采用GPSRTK的自由基站二步法拟合方式测量航外像控点(平高点),实施大比例尺地形图野外检测的可行性。对比测量实验表明,该方式在像控点要求的特定位置不仅能保证平面精度,也可以保证高程精度;与常规的RTK相比,该方式具有基站设置位置灵活、不需单独提前解算基准转换参数,以及显著提高工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57.
杨忠山  薛伟  周东 《地下水》2005,27(5):384-387
北京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示范工程是北京市科委的重大项目,从1999年开始建设,到2004年4月全面完成.本文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建设及开发内容,以及在北京市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8.
探地雷达在吉林西部地区探测土壤碱化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吉林西部盐碱地区的探地雷达调查表明,盐碱地与耕地土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差别,根据振幅的衰减特征可以精确区分耕地与盐碱地,根据频谱中高频峰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可定性评价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在雷达瞬时振幅图上,可将盐碱地纵向剖面分为盐分积累带和过渡带.采用探地雷达方法可快速了解盐碱化程度在深度方向上的变化,适宜开展大面积地面调查.  相似文献   
59.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对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监测仪器进行了系统归类。详细介绍了崩滑体变形监测、物理场与化学场监测、地下水监测和滑坡等诱发因素监测方法、特点。对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文章还介绍了BOTDR新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基本原理和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几个关键问题;对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后文章提出了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优化集成的基础和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   
60.
黄土坡面侵蚀产沙时空演变的REE示踪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内交叉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通过人工模拟次降雨,在同一试验条件下,对坡面侵蚀沿顺坡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演变过程同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REE示踪技术对定量研究土壤侵蚀具有较高的精度;降雨前期,片蚀与细沟侵蚀发育程度基本相当;后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侵蚀的主导地位,其侵蚀平均加速度和平均侵蚀率分别是片蚀的15倍、9倍;试验结束,细沟侵蚀占据坡面总侵蚀的90%;本试验条件下,坡面下1/3区域为侵蚀活跃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