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0篇
  免费   618篇
  国内免费   658篇
测绘学   362篇
大气科学   579篇
地球物理   905篇
地质学   1686篇
海洋学   248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625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9篇
  1974年   14篇
  1959年   17篇
  1958年   19篇
  1957年   24篇
  1956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地下水水化学形成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邓马营湖区为核心,对腾格里沙漠西南缘地下水数据进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运用PHREEQC2.0软件反向模拟沿运移路径地下水的补给机理及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受水文地质条件制约,从山前洪积扇地下水的补给区深入腾格里沙漠过渡带再到邓马营湖区中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从HCO3-—Ca2+—Mg2+型过渡为Cl-—SO24-—Na+—Mg2+型再过渡到HCO3-—SO42-—Na+型。其影响因素基本包括:溶滤与蒸发浓缩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以及微弱的混合作用和地下水补给水源水化学成分控制。矿物饱和指数以及反向水文化学地球化学模拟的结果显示,由西南向东北沿水流方向各物质溶解沉淀情况复杂,除斜长石与方解石外,岩盐、石膏、白云石等浓缩沉淀显著,表明蒸发浓缩作用控制强烈。  相似文献   
912.
塔里木河荒漠植被光谱可分性模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塔里木河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胡杨、芦苇叶片及柽柳冠层的可分性,并计算背景的影响。首先用ASD光谱仪测新鲜叶片光谱,找出光谱特征点;然后模拟EO-1高光谱数据和TM多光谱数据;最后植被与土壤光谱按比例混合,分析背景的影响。以上三步分别计算植被指数(VI)。结果显示:叶片光谱特征位置430 nm、670 nm、750 nm附近,黄边斜率和红外平台平均高度,1 080~1 280 nm、1 430~1 650 nm能够区分塔里木河流域3个主要植被类型。模拟的EO-1波谱保持了控制波形的10个特征,TM 只有绿反射峰和红吸收谷、近红外1个反射峰3个特征,大部分特征都消失了。植被指数显示(R680-R500)/R750、(R680-R550)/R705、R1430+\:+R1650、D712/D688能够区分3类,且指数值差异较大,为绿峰、红谷和近红外波峰的组合;模拟的EO-1数据(R680-R500)/R750、(R680-R550)/R705、R1430+\:+R1650能分别区分植被,TM多波谱数据不能有效区分植被。  相似文献   
913.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variability in rainfall threshold for debris flow (critical rainfall for debris flow triggering) after the ML 7.3 Chi-Chi earthquake in central Taiwan in 1999. Two study sites with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were surveyed in the earthquake area. Streambe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to continuously monitor debris flows between 1999 and 2006. During the 7-year study period, every debris flow event was identified, and the streambed characteri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infall threshold for debris flow was remarkably lower just after the Chi-Chi Earthquake, but gradually recovered. To date, this rainfall threshold is still lower than the original level prior to the earthquake. This variability in rainfall threshol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ount of sediment material in the initiation area of debris flow, which increased rapidly due to landslides resulting from the earthquake. With the increase in sediment material, the rainfall threshold was lowered severely during the first year following the Chi-Chi earthquake. However, heavy rainfalls mobilized the sediment material, causing debris flows and transporting sediment downstream. With the decrease in sediment material, the rainfall threshold recovered gradually over time. Furthermore, debris flows occurred only in the subbasins that had sufficient sediment material to cause significant movement. Hence, thes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sediment material in the initiation area of debris flow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rainfall threshold for debris flow.  相似文献   
914.
自2002年9月起,在阿格拉布设了由三分量感应式磁力仪(f=0.01~30Hz)组成的观测系统,监测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磁场辐射信息。大量的数据显示,正常情况下,三分量(Bx,By,Bz依次代表的方向是北南、东西和垂直向)的振幅都比较低,在0.01-0.3nT之间。偶尔也会发现By和Bz分量增强到0.3~2nT的现象(Bx分量最小)。这种增强大多对应地震的发生,By和Bz分量信号的增强分别对应阿格拉的东北(或南北)和西北方向的地震。不久前,就发现了Bz分量的增强与2005年10月8日发生在阿格拉西北900km的穆扎法拉巴德(巴基斯坦)大地震(M=7.7)之间存在这种对应关系。经研究2005年10月整月期间发生的太阳耀斑和磁暴,发现幅度增强与这些事件负相关。这就得到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结果:这种幅度的增强是地震前兆现象,该前兆现象首先出现在震前约10天的9月27~30日,其次出现在震前的前3天,即2005年10月5日。通过对2005年9月17~10月29日之间的数据进行前后15天的平均(m)和标准偏差(m±2a)统计分析,可以证实这种信号是地震前兆信号。前兆信号强度上的增强,还可以从数据的小波分析结果中观察到。从数据的时频谱和功率谱分析显示信号增强发生在2Hz和7~8Hz,并且极化分析显示这是从下面传播而来的信号。  相似文献   
915.
根据环境卫星Envisat和COSMO—SkyMed模型(为同震位错研究而首次设计的X波段反演干涉图)的DInSAR干涉图,确定了2009年4月6日阿奎拉Mw=6.3级地震时激发的断层几何形状及运动特征。我们的主震最佳拟合解为一个约16km长、12km宽的正断层,存在小的右旋分量,向西南倾斜47°,最大滑动约90cm。虽然地震位错可能只有1km深,但是断层面的上倾投影与标绘的帕加尼卡-南德米特里奥断层的北段相符合,在现场观察到了该断层地表破裂的迹线。该断层在现有震源目录中的缺失表明,需要对具体的地表和地下进行进一步的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测,以便对局部规模的地震危险性做出更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916.
通过反演研究2008年日本岩手—宫城内陆地震(M~6.9),说明了用1Hz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数据推导中强震(M6级)震源过程的能力。比较了此次地震采样率为1Hz的GPS观测波形,发现与强震仪记录波形有很好的一致性。由于震源区及其周围有足够多的GPS台站很好地记录到了地面运动,因而使我们仅仅采用1Hz的GPS观测数据就可进行波形反演。反演的结果与大地测量和强震仪数据联合反演的结果相当一致,如地震矩(Mw~6.9)、累积滑动量分布和破裂传播等。这种一致性证明,采样率为1Hz的GPS观测数据不仅能用来推导M6级中强震破裂过程的动态特征,而且能用来推导其持久(或静态)的滑动。  相似文献   
917.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测井资料幅度异常验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的测井资料质量标准基于人工验收制定,其中包含大量的定性标准.如何依据定性标准进行测井资料质量自动验收,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将支持向量机方法应用于测井资料幅度异常预测,在资料中挑选可疑样本,依据已有的专家验收结论建立预测模型,对测井资料幅度异常进行预测,避免了自动验收中必须将定性标准定量化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有较好的效果,对同类工程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18.
极端干旱区荒漠稀疏河岸林遥感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以位于极端干旱区的塔里木河干流中下游地区为例,基于Landsat TM影像,结合决策树分类、几何光学模型与光谱角匹配,解决混合像元信息分解,实现干旱区稀疏荒漠河岸林类别识别。首先从遥感视角的角度,将地物分解为目标和背景,提出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林植被分类系统;其次以多变量决策树法将非荒漠植被信息剔除,采用几何光学模型模拟各类荒漠植被的像元光谱,最后以光谱角匹配的方法将荒漠植被进一步进行分解,得到塔里木河干流中下游地区典型研究区的植被分类专题图,分类精度结果表明:基于混合像元分解与几何光学模型的分类方法总精度达到了79.43%,Kappa系数为0.718,表明分类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919.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效益的民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主要目标,因此输水能否起到改善环境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真实反映生态输水工程的社会效益。结果表明:(1) 90%以上常年生活在当地的被调查者,感受到生态输水对其本人以及其生活的环境的积极影响,因此希望继续输水的人数超过82%。(2)超过76%的家庭年收入在输水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输水后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从当地居民对输水工程的继续开展的支付意愿看,70%以上的居民都表现出愿意出劳动力的强烈愿望;愿意出钱的比例为15%,两者都愿意支付的比例为6%左右。这一方面说明当地居民对继续输水的强烈渴望,也说明恢复环境的支付意愿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生活水平紧密联系的。(4)从居民对环境变化明显程度的选项看,输水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明显程度依次为:风沙强度减弱﹥风沙次数减少﹥树草长势好转﹥野生动物增多﹥树草数量增加,这与环境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总之,生态输水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20.
通过对CGMS集成统计工具软件STATCAT的应用介绍及统计预测检验,表明统计工具STATCAT具有较好的统计功能和预测效果,该统计工具对CGMS在黑龙江省业务化的应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