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29篇
  免费   2199篇
  国内免费   3208篇
测绘学   1570篇
大气科学   1310篇
地球物理   1831篇
地质学   5477篇
海洋学   1792篇
天文学   227篇
综合类   677篇
自然地理   1352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84篇
  2022年   560篇
  2021年   661篇
  2020年   502篇
  2019年   645篇
  2018年   549篇
  2017年   480篇
  2016年   499篇
  2015年   590篇
  2014年   630篇
  2013年   747篇
  2012年   818篇
  2011年   835篇
  2010年   806篇
  2009年   752篇
  2008年   768篇
  2007年   743篇
  2006年   704篇
  2005年   596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346篇
  2001年   302篇
  2000年   213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The present paper reports two new species of Buxus from the Oligocene Ningming Formation of Guangxi, South China, on the basis of several compressed fossil leaves. Buxus ningmingensis sp. nov. is characterized by an elliptic to ovate shape; pinnate venation with marginal secondary, long hairs on the adaxial side of the midvein base; and amphistomatic, anomocytic stomata with a prominent outer ring. All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suggest a closest af?nity to the living Buxus microphylla subsp. sinica. Another new species identi?ed as Buxus preaustro-yunnanensis sp. nov.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agnostic formation of its admedially branched tertiaries, the trunks of which are often strongly thickened by sclereides. This species is most similar to the extant Buxus austro-yunnanensis. The co-occurrence of Buxus ningmingensis sp. nov. and Buxus preaustro-yunnanensis sp. nov. suggests that these two Buxus lived during the Oligocene under a warm, tropical to subtropical climate, similar to the current climate of Ningming. Our ?ndings provide the earliest fossil evidence of Buxus leaves with detailed illustrations of leaf architectural and cuticular features.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two species indicates that Buxus began to diversify in Guangxi no later than the Oligocene.  相似文献   
992.
内蒙古柴河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部,对研究区内柴青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柴青岩体主体岩性为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年龄为(139.1±2.7)Ma,即早白垩世。岩石富硅(Si O2=72.15%~72.43%)、铝(Al2O3=14.21%~14.36%)、碱(K2O+Na2O=8.77%~8.84%),贫铁(Fe O*=2.02%~2.04%)、镁(Mg O=0.6%~0.62%)、钙(Ca O=0.72%~1.21%),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样品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具有Eu异常(δEu=0.52),富集Ba、K、Cs、Th、U,亏损Nb、P、Ti,为I型花岗斑岩。柴青岩体具有造山后花岗斑岩的特征,形成于早白垩世伸展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3.
甘肃省龙首山地区芨岭铀矿区蚀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重点对龙首山芨岭铀矿区近矿围岩蚀变特征、分带特征以及蚀变期次进行研究,蚀变大致可分为高温钾钠混合交代阶段、区域性钾交代阶段、中低温热液钠钙交代阶段、矿化期钠交代阶段,其中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是矿化期钠交代阶段。通过对新水井铀矿床各中段的系统取样分析表明:与正常花岗岩相比钠交代蚀变岩的Cu、Pb、Ni、Sn、V、Zr、As等微量元素含量显著增加,而W、Rb的含量明显减少;钠交代蚀变岩随着埋深增大其Na2O、SiO2、Al2O3含量减小。Fe2O3、FeO、CaO含量增加;钠交代蚀变岩具有的碱性(A型)花岗岩型稀土分配型式、富集型(La/Sm)N特点、明显的Eu亏损和重稀土显著增加等特征。  相似文献   
994.
丁宏伟  郭瑞  田刚  康亮  尹政 《甘肃地质》2015,24(2):9-17
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调查测试资料,深入探讨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模式及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认为沙漠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不是当地降水和周边雅布赖山—北大山的降水形成的地表洪水,而是南部青藏高原(包括祁连山)现代大气降水、冰雪融水、高原湖水的远源补给。补给模式为:高原富含CO2气体和Ca CO3的入渗水,通过深大导水断裂通道形成的区域地下水流循环系统,源源不断地自南向北运移到沙漠地带。地下水在通过沙漠湖泊区弧形"叠瓦状"垂向导水构造断裂向上越流过程中被广泛分布的岩浆岩加热,沿断层溢出地表形成湖泊群,同时导致水中CO2的释放和Ca CO3的沉积,形成钙华、钙质根管和钙质胶结层。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是:深层地下热水向上越流补给了沙漠覆盖区,在承压水头以下形成鼓丘状的沙漠地下水,承压水头以上,水蒸气继续向上运移并被凝结在沙粒表面,未被吸附凝结的热水蒸气继续向上运移并被吸附在新沉积的沙粒表面,形成湿砂层并接受更新的沙粒沉积。如此反复循环,则沙丘高度不断增加,逐步形成高大的固定沙山。  相似文献   
995.
对处于蠕滑阶段的边坡而言,准确确定蠕滑段和锁固段是进行稳定性评价及演化趋势预测的基础和前提。以我国西南山区某水库型岸坡变形体为例,在综合分析岸坡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联合运用野外现场地质调查、地表位移监测、钻孔、平硐、深部位移监测、物探等多种勘察手段,查明了岸坡的结构特征,并分别对岸坡进行地表和深部变形分区。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稳定性现状,划分出岸坡蠕滑段与锁固段。结果表明:(1)岸坡在河谷下切过程中发生了弯曲倾倒变形,弯曲折断面深度为20~80m;(2)岸坡前部为蠕滑段,中部为锁固段,后部为拉裂段,具备滑移-拉裂-剪断三段式发育特征。研究结果可直接用于该岸坡变形体的稳定性评价,且对于同类型处于蠕滑阶段边坡的勘察手段及综合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不同采深、采宽、采厚及不同开采倾角下采空区地表的变形,通过数值模拟及计算得出各开采条件下地表的下沉曲线及水平移动曲线,进而分析地表变形规律及变形机理,为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提供一种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对陕西延安新宝塔山隧道Q2原状黄土进行了不同加载速率的无侧限抗压与贯入抗拉试验,研究了Q2原状黄土抗压与抗拉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加载速率对宝塔山Q2原状黄土抗压和抗拉强度影响较大,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随加载速率增大而增大;高径比对抗拉强度也有较大影响,试验时当高径比控制在1.0左右时,高径比对宝塔山Q2原状黄土的抗拉强度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采用轴向压裂法测量黄土的抗拉强度时,高径比宜控制在1.0;在试验加载速率范围内,加载速率对宝塔山Q2原状黄土的压拉比影响不大,其压拉比在9.88~13.68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998.
系统采集淮北卧龙湖煤矿岩浆蚀变煤层中岩浆岩、煤及顶底板岩石样品,测试分析了样品中汞、灰分、挥发分、水 分以及各形态硫的含量,探讨了岩浆蚀变煤层中汞的分布与赋存特征。结果表明:(1) 岩浆侵入导致煤中灰分升高,挥发 分降低,煤中硫主要以黄铁矿硫和有机硫存在;(2) 岩浆侵入导致煤中汞的富集,卧龙湖煤矿岩浆蚀变煤层中汞的平均含 量高达0.23×10-6,是华北石炭-二叠纪煤、中国煤以及美国煤中汞的平均含量的1.4 倍,1.2 倍和1.3 倍;(3) 煤中汞的含量 随离岩浆侵入体距离增大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煤岩接触带附近,汞在岩浆侵入体上方和下方的煤中呈现不同的分布特 征;(4) 煤中的汞主要以无机结合态的形式存在,且大部分赋存在煤中的黄铁矿中,同时亦存在与有机硫结合的汞。岩浆 热液对煤层的侵入,导致煤质以及煤中汞的含量和赋存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99.
三峡库区曾家棚滑坡变形特征与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6月,三峡库区大溪河曾家棚发生滑坡,该滑坡在库水位变动和暴雨共同作用下发生,其发生发展过程及形成模式在三峡库区具有典型代表性。通过对比曾家棚滑坡以往勘查测绘资料和本次滑动变形实测及调查结果,对该滑坡影响因素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其发展变化演化过程,预测了其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可为库区相似岸坡稳定性分析及监测预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张辰昊  寇晓威  颜林杰  徐备 《地质通报》2015,34(8):1482-1492
对科尔沁右翼中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研究。样品130909-01为凝灰质砂岩,130910-15为岩屑石英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可分为4组,由新到老依次为:252~278Ma、286~359Ma、381~462Ma和500Ma之前。碎屑锆石的最小年龄(256.5±1.7Ma)限定了地层沉积下限为晚二叠世。样品中出现大量残留锆石,记录了前寒武纪基底、早古生代岛弧岩浆岩和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