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5篇
  免费   1460篇
  国内免费   2198篇
测绘学   1002篇
大气科学   778篇
地球物理   1098篇
地质学   3564篇
海洋学   1232篇
天文学   81篇
综合类   416篇
自然地理   952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385篇
  2021年   444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301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361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493篇
  2012年   526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488篇
  2008年   474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73篇
  2005年   427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2008年初云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晏红明  王灵  朱勇  梁红丽  黄玮 《高原气象》2009,28(4):870-879
2008年1月下旬~3月上旬云南出现了一次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给交通、 电力、 通讯以及人民的生产、 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本文首先对云南高低层大气的异常状况及大尺度环流背景场特征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影响进行诊断分析, 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活动和云南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这次低温冷害过程主要发生在冷空气由北至南逐渐加强南压, 南支西风波动配合, 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之下。同时, 云南区域的大气异常状态表现出了明显的高湿、 强上升运动以及对流层中高层温度升高而低层温度降低。另外, 本文分析还进一步表明了2008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海水异常对这次云南低温冷害天气过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2.
利用卫星云图、 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 常规观测资料和MM5模式模拟结果, 分析了2005年12月4日典型冷涡造成山东半岛暴雪的云带变化、 对流单体的生成与发展、 低空急流特征及雷达强回波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冬季冷涡携带强冷空气南下, 经过渤海暖湿下垫面后影响山东半岛时, 卫星云图上从渤海到山东半岛可以清楚地分析出造成暴雪的西南-东北向结构特征的横向云带; 雷达图上, 在渤海到山东半岛形成一强降雪回波带, PPI径向速度图上可清楚地分析出暴雪区的低空急流和中尺度对流的低空辐合, 雷达径向速度垂直剖面反映暴雪产生在零速度线附近和低空急流的存在; MM5模式模拟结果显示: 暴雪发生时山东半岛在1.5 km存在低空急流, 水平风的时间-高度垂直剖面反映暴雪发生时干冷空气经过暖湿的渤海海面在700 hPa以下出现暖平流, 垂直上升运动和散度的低层辐合、 高层辐散与雷达图像反映的强降雪回波是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903.
利用实时各层相关天气要素场、区域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08年8月15~16日贵州东北部中小尺度α类对流云团产生的对流性暴雨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不稳定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本次对流性暴雨天气是由于低纬度副热带系统减弱东退,中高纬度的蒙古高压减弱东移,其西南侧的低压槽加深南下,与川北的高空小槽合并发展东移,结合中低层低涡(西南涡)切变、中低空急流和从贵州东北部侵入的冷空气(冷锋)共同作用下产生;中低空西南风急流,建立起的水汽通道,将孟加拉湾暖湿气流送入暴雨区,使低层大气增温增湿,产生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冷暖空气在贵州省的西南-东北向侧向汇合,产生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使对流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形成了3个中尺度α类对流云团,随后合并发展增强导致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04.
利用1960~2015年京津冀地区88个国家级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日平均风速等),使用MASH(Multiple Analysis of Series for Homogenization)方法剔除台站迁址、仪器变更等因素所致偏差后,生成均一化的观测资料集。基于新资料集计算了各站气温、降水和凤速序列的线性趋势和Morlet小波等统计特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格局。结果表明:MASH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并校订观测序列中迁站、仪器变更等因素所导致的非均一性;1960~2015年期间京津冀年平均气温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为0.261℃/10 a;降水减少,平均减少11.27 mm/10 a;风速显著减小,平均减小0.193 m s-1(10 a)-1。  相似文献   
905.
国家气象中心业务数值预报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之辉  王雨  朱国富 《气象》2010,36(7):26-32
本文回顾了国家气象中心建立数值预报业务以来,国家级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主要是中、短期预报系统的发展历程,评估了目前业务数值预报的预报水平和基本特点,简述了我国业务数值预报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的主要进展。通过对目前我国业务数值预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讨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906.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区域尺度空气温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英雨  张佳华  延昊  王建林 《气象》2010,36(4):75-79
空气温度是地球大气系统能量和水分循环的关键参数,气象台站观测的空气温度是单点观测的,空间代表性较差,在区域尺度模型中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个从卫星遥感资料直接反演空气温度的新方法。基于NOAAAVHRR资料反演的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T_(LS))和地面观测的空气温度(Air Temperature,T_a)的相关关系,建立了稀疏植被区域不同高程范围的空气温度遥感估算统计方法;基于NDVI和T_(LS)的梯形空间特征关系,建立了在中、高植被覆盖区域的空气温度遥感估算物理方法。经检验,稀疏植被区域空气温度反演绝对误差在1.5~1.8℃之间,中、高植被覆盖区域空气温度反演平均绝对误差为1.61℃,表明作者提出的空气温度遥感反演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07.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以干旱日数为预报对象,以前期500 hPa高度场为预报因子,结合最优子集回归(OSR)方法建立回归预报模型,对1971-2007年期间中国区域秋季干旱形势进行交叉检验预报。针对秋季华西秋雨与华南干旱特征,分别建立以华西洪涝站数与华南干旱站数为预报对象的预报模型,研究OSR方法的预报技巧。研究表明:OSR预报方法对秋季中国区域的干旱日数具有较高的预报技巧,距平相关系数(ACC)在全国大部地区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中国东部地区整体预报水平高于西部地区,ACC在中国区域平均达到0.45。对于秋季华西洪涝站数与华南干旱站数,OSR方法也体现出较好的预报能力,ACC分别达到0.71和0.55。此外,对华南区域干旱站数的独立预报检验表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报出2003-2007年秋季华南地区偏旱的趋势,但对干旱范围的预报有所低估。  相似文献   
908.
通过对无线通信塔雷电灾害的分析,采取有利措施,减少无线通信塔引发雷电灾害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909.
全球变暖的有序适应问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叶笃正  严中伟 《气象学报》2008,66(6):855-856
1 引言 近百年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有不同说法,但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和人类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10.
雷暴云首次放电前两种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中分别引入两种基于不同实验室结果的非感应起电参数化方案S91和SP98, 对比分析了一次雷暴单体首次放电前, 利用两种方案模拟得到的非感应电荷转移区域、极性、量级和电荷结构的演变特征, 及其与有效液态水、温度、粒子分布和对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S91中, 起电区域逐渐由高温、高有效液水区向低温、低有效液水区转移。电荷转移量快速增加, 且由以正极性为主过渡为以负极性为主。电荷结构由偶极性转变到三极性。SP98中, 淞附增长率的大值区范围较大, 霰以携带正电荷占绝对优势, 易形成反极性的电荷结构, 但有进一步转变为三极性的趋势。两种方案的共同点表现为: 电荷层较高, 位于对流区上部及雷暴移动方向前侧出流区; 正电荷转移多发生在高有效液态水(或淞附增长率)和高温区, 负电荷转移都发生在低有效液态水(或淞附增长率)和低温区; 转移电荷的正中心均位于霰的累积区中心, 负中心易出现在冰晶和霰共存区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