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76篇
  免费   5450篇
  国内免费   8212篇
测绘学   4023篇
大气科学   2606篇
地球物理   3935篇
地质学   15256篇
海洋学   3932篇
天文学   245篇
综合类   1767篇
自然地理   3474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545篇
  2022年   1267篇
  2021年   1710篇
  2020年   1320篇
  2019年   1620篇
  2018年   1359篇
  2017年   1345篇
  2016年   1358篇
  2015年   1682篇
  2014年   1504篇
  2013年   1892篇
  2012年   2130篇
  2011年   2017篇
  2010年   2010篇
  2009年   1889篇
  2008年   1939篇
  2007年   1757篇
  2006年   1765篇
  2005年   1441篇
  2004年   1059篇
  2003年   734篇
  2002年   782篇
  2001年   694篇
  2000年   554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9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3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91.
提出了一种可行的瓦片数据库生成模式,设计了数据库-层级、数据库-图幅两级瓦片存储规则和编码规则,利用多线程和数据库技术,将地图瓦片批量生成多个SQLite数据库。该方法生成的瓦片数据库方便海量地理数据的管理和调度,既有利于特定分辨率瓦片数据的迁移和备份,也能满足不同地理范围对数据的需求;该流程周期短、投入低,为大范围瓦片数据库的批量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92.
针对林业检疫工作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管理不够科学有效的问题,本文提出将网络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林业检疫管理工作中。在对系统的逻辑框架和网络设计完成后,建立了林业检疫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内网、外网和移动终端配合,完成了林业检疫的数据采集、信息分析等业务工作以及相关单位和虫害信息的管理工作,为辅助决策提供了数据,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66个县为研究区域,针对实际应用,分析违法类型,收集2016年上半年GF-1、GF-2、ZY-3数据,结合2015年辅助数据,采用ENVI IDL开发批处理程序进行数据预处理,通过影像比对,目视解译提取可疑图斑,利用地理处理模型(GP Model)获取图斑行政区、坐标、面积等属性数据。核查53个县,查明1 046宗违法用地,16个违法采矿点。结果表明:国产卫星影像能较好地反映地物信息,地物判读性较好,文中所示的内业工作流程高效可靠,对在国土监察工作中发现可疑图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4.
空间可达性是评价医疗资源分布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借助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医疗资源可达性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本文尝试基于白城市的行政区划、交通数据以及医疗资源相关资料,使用GIS技术、空间可达性指标和改进的潜能模型对医疗资源可达性进行综合分析,为医疗资源的规划及分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5.
为解决当前矿政管理面临的核心数据掌控不足、信息获取手段不强、数据共享困难等问题,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开发监管水平,本文以矿业权数据库为核心,以矿政管理专业数据库为基础,集成接入矿山视频、产量数据和地下矿山三维模型数据,实现对矿山开采活动的一张图监管。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学前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以深圳市龙岗区普惠性幼儿园为例,从供给需求角度出发,运用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和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分别计算不同阈值半径下的可达性数值,对龙岗区学前教育资源的配置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龙岗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高值区域呈现多中心结构,以各商业文化中心为核心向周边扩散;低值区域分布在龙岗区的西北方向、东南方向以及城市边缘地区;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能准确地体现距离因素对可达性的影响,对空间可达性反映更加真实、客观。研究成果可为深圳市龙岗区学前教育设施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杨仲杰 《地质论评》2021,67(1):67020015-67020015
辽东岫岩地区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内,区域内广泛存在花岗质伟晶岩脉或岩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研究区出露大量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前人将其统一划归到花岗质混杂岩和辽河岩群内。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将该套花岗伟晶岩脉解体为出来,重新厘定为新的填图单元。本文对研究区2件花岗伟晶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 稀土微量元素和U-Pb 定年的综合研究,获得花岗伟晶岩的原岩年龄,并对其岩石地球化学、成因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花岗伟晶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白云母±电气石,花岗伟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均匀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均显示高的SiO2(72.1%~75.3%)、Al2O3(13.5%~16.4%),低CaO(1.42%~2.03%)、MgO(0. 15%~0.76%)、P2O5(0.01%~0.02%%)、TiO2(0.06%~0.17%)等含量;稀土元素总量偏低,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型,明显的正δ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特征。样品(DST-TW1和WJG-TW1)锆石CL图像强度均较弱,前者大部分锆石不能反映矿物内部结构,后者大部分锆石能显示弱振荡环带,这一特征与锆石 U含量均较高(1253.1×10-6~12861.5×10-6、874.5×10-6~5319.1×10-6)相吻合。锆石虽具有岩浆锆石的自形特征,但其Th /U 值(0.01~0.26和0.01~0.62)较低,稀土配分模式显示热液锆石特征,在(Sm/La)N—La和Ce /Ce*—( Sm/La)N图解上偏热液锆石区域,此花岗伟晶岩脉可能是母岩浆高度结晶分异后的残余岩浆热液结晶而成,偏热液性质。本文研究的2件样品(DST-TW1和WJG-TW1)年龄分别为1864±20Ma(MSWD=0.19)和1903.6±4.7Ma(MSWD=0.041),其侵位时间介于1.9~1.86 Ga之间。从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时代推测其物源与研究区周围~1.87 Ga的S型花岗岩具有亲缘关系。从构造环境来看,研究区内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形成于胶—辽—吉造山带弧陆碰撞结束后伸展的构造体制下,在主期花岗质岩浆上涌之后,地壳在不断伸展和松弛垮塌,大量残余岩浆或岩浆热液上涌形成伟晶岩的岩脉、岩墙或岩体,侵位时代从~1.9 Ga到~1.74 Ga。从而推测胶—辽—吉造山带在碰撞后的构造折返过程中一直处于伸展的构造机制,后造山阶段至少持续了160Ma。  相似文献   
998.
杨仲杰 《地质论评》2021,67(2):523-541
辽东岫岩地区位于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活动带内,区域内广泛存在花岗质伟晶岩脉或岩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研究区出露大量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前人将其统一划归到花岗质混杂岩和辽河岩群内。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研究,将该套花岗伟晶岩脉解体为出来,重新厘定为新的填图单元。本文对研究区2件花岗伟晶岩样品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稀土微量元素和U-Pb定年的综合研究,获得花岗伟晶岩的原岩年龄,并对其岩石地球化学、成因和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花岗伟晶岩主要矿物组合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白云母±电气石,花岗伟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均匀具有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均显示高的SiO2(72.1%~75.3%)、Al2O3(13.5%~16.4%),低CaO(1.42%~2.03%)、MgO(0.15%~0.76%)、P2O5(0.01%~0.02%%)、TiO2(0.06%~0.17%)等含量;稀土元素总量偏低,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型,明显的正δ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U),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特征。样品(DST-TW1和WJG-TW1)锆石CL图像强度均较弱,前者大部分锆石不能反映矿物内部结构,后者大部分锆石能显示弱振荡环带,这一特征与锆石U含量均较高(1253.1×10-6~12861.5×10-6、874.5×10-6~5319.1×10-6)相吻合。锆石虽具有岩浆锆石的自形特征,但其Th/U值(0.01~0.26和0.01~0.62)较低,稀土配分模式显示热液锆石特征,在(Sm/La)N—La和Ce/Ce*—(Sm/La)N图解上偏热液锆石区域,此花岗伟晶岩脉可能是母岩浆高度结晶分异后的残余岩浆热液结晶而成,偏热液性质。本文研究的2件样品(DST-TW1和WJG-TW1)年龄分别为1864±20 Ma(MSWD=0.19)和1903.6±4.7 Ma(MSWD=0.041),其侵位时间介于1.9~1.86 Ga之间。从岩石地球化学、形成时代推测其物源与研究区周围~1.87 Ga的S型花岗岩具有亲缘关系。从构造环境来看,研究区内古元古代花岗伟晶岩形成于胶—辽—吉造山带弧陆碰撞结束后伸展的构造体制下,在主期花岗质岩浆上涌之后,地壳在不断伸展和松弛垮塌,大量残余岩浆或岩浆热液上涌形成伟晶岩的岩脉、岩墙或岩体,侵位时代从~1.9 Ga到~1.74 Ga。从而推测胶—辽—吉造山带在碰撞后的构造折返过程中一直处于伸展的构造机制,后造山阶段至少持续了160 Ma。  相似文献   
999.
张翔  杨玉勤  石连成  韩鹏辉  牛家骥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75-67z1176
正二连盆地因其独特的"同盆多类型"铀成矿特点,一直是铀矿勘查与科研的热点盆地,巴彦乌拉铀矿为盆内最为典型的古河道砂岩型铀矿床,围绕沉积体系及充填特征、盆地结构、成矿模式、烃类流体与铀成矿关系、综合物化探找矿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聂逢君等,2015),但在矿体尺度上对其利用航放航磁技术开展信息识别的研究报道尚为空白。已有研究表明,隐伏砂岩型铀矿可引起微弱航放航磁异常(江民忠等,2006,2007),  相似文献   
1000.
杨林龙  唐宏宇  刘惠民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129-67z1130
正众多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及周缘隆起区的构造自中生代以来受到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以及印度板块远程效应的影响,形成了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两种相互关联却又相互独立的构造现象(李三忠等,2018;任建业,2018)。渤海湾盆地的北缘和东缘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其走滑构造样式、变形时间及已经得到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