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5篇
  免费   1294篇
  国内免费   1630篇
测绘学   635篇
大气科学   915篇
地球物理   1150篇
地质学   3293篇
海洋学   724篇
天文学   199篇
综合类   447篇
自然地理   73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296篇
  2017年   310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334篇
  2014年   353篇
  2013年   356篇
  2012年   401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390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81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01篇
  2002年   297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87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31.
50a来洮河流域降水径流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洮河流域 40多年水文实测资料分析表明 ,由于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 ,流域降水和径流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 ,降水与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下降的线性斜率分别为 - 0 .86~ - 1.34mm·a-1和 - 1.5 7~ - 3.36m3·s-1·a-1;而气温呈缓慢上升趋势 ,其上升的线性斜率为 0 0 2℃·a-1.降水的减少和温度的升高已经导致甘南草原荒漠化 ,使许多湿地和湖泊干涸 ;径流的减少和温度增加在近2 0a来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  相似文献   
132.
安徽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蚀变流体填图是一项区域流体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的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区域大面积的流体填图工作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填图要素、技术要求和规范等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法体系。在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司的“铜陵地区蚀变流体填图”项目中 ,探讨了流体填图的理论依据、思路方法、研究内容和填图要素 ,对填图单位制定了 3级填图单元等级体制 ,即流体系统流体子系统流体单元。在铜陵地区划分出 4个流体系统 ,7个流体子系统和 18个流体单元。  相似文献   
133.
The Xining Basin,located on north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is adjacent to the Qaidam Bsim and Gobi-desert.Therefore,thick,integrated deposits of loess or paleo-sol sequence were well developed.As is well known,there is much paleo-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loess and plaeo-sol.So if we deal with paleo-environmental index from different an gles ,especially from loess geochemistry,some important and detailed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al information will be acquired.Based on this,the authors determined the contents of Sr and Ca contained in acid-soluble fraction from the bottom to the top of the Panzishan section.This section was obtained through making a well about 17 m in depth,including S1 paleo-sol that was developed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period.According to the results,it is found that variations in contents of Sr and Ca are well correlated with conversion of loess and paleo-sol.In loess deposits,the contents of Sr and Ca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paleo-sol deposits.It is known that loess was deposited under cold-dry climate conditions and paleo-sol was developed during warm-humid climate episodes.It is concluded that due to their mobile behaviors,under cold-dry climate conditions,Sr and Ca are stagnant during weak weathering,but under warm-humid climate conditions,Sr and Ca are easily leached and transported in aqueous solution.Therefore,they can be utilized as indicatiors of climate changes.Moreover,variations in contents of Sr and Ca are more sensitive than susceptibility.The mobile behaviors of Sr and Ca contained in acid-soluble fraction can serve as a new quantitative index to evaluat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the plateau.  相似文献   
134.
介绍了伸展构造概念与研究现状,沙麦地区中—新生代伸展构造基本特征与形成机制。认为区内中—新生代盆地是地壳呈北西西—南东东向伸展的结果,地壳的伸展演化并不连续,呈现幕式伸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5.
介绍了自然电场形成的原理及在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中的应用.根据氧化带与还原带的自然电位变化特征,利用自然电场法可以确定盆地层间氧化带前锋线,由此推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大体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136.
研究发现三马坊水温对应某些构造带上的地震,其前兆异常有相似性和重复性特征.对应北西向张渤构造带上的地震,其前兆异常形态为突降型,对应东西向阴山-燕山构造带上的地震,其前兆异常形态为上升型,表明水温前兆异常的相似性和重复性特征受活动性构造体系所控制.深入研究三马坊水温前兆异常特征与活动构造带间的关系,可能是突破该地区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7.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随着地球科学的进展 ,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则是目前用于探测岩石圈导电性最有效的地球物理先进技术。它把现代性能优良的宽频带大地电磁系统 (MT 2 4NS或V5 2 0 0 0 )与长周期智能化大地电磁系统 (LIMS)配套使用 ,采集地面上频率范围为n× 10 -4~n× 10 2 Hz的天然电磁场信号 ,并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和反演计算 ,获得深达下地壳和上地幔的地下导电性结构模型。此模型不仅可以提供有关岩石圈地质构造轮廓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可以间接反映现今地下深部的热结构特征和物质状态分布特点。多年来 ,应用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测深对青藏高原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研究表明 ,高原的中、下地壳确实是良导电性的 ;它可能说明西藏地壳中普遍存在岩石的局部熔融 ,或地热流体。沿着应县—商河剖面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结果从电性的角度证明了太行山山前断裂为一组向东倾斜的深断裂 ,华北地区岩石圈以其为界划分为东、西两区 ;东区为低阻区 ,与构造活动区的岩石圈导电性特征相符 ;西区为高阻区 ,表现出稳定大陆区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8.
海底MT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设计海底大地电磁信号采集电路,需考虑海底信号特征、海上作业以及海底环境等各种因素。分析表明,除遵循电路设计的一般原则外,海底大地电磁测量要重点解决微弱信号检测、智能化数据采集、海底环境监测和同步记录等4个方面的问题。在设计方案中,电路灵敏度达到微伏级;使用嵌入式计算机实现采集控制;对方位、倾斜、振动、温度等参数进行巡回记录;仪器的时钟精度精准到微秒。所研制的电路经过了室内模拟测试和海洋试验。首次采集到中国海域的大地电磁数据。  相似文献   
139.
慕士塔格冰芯钻孔温度测量结果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2002年8月对慕士塔格冰川累积区海拔6300m左右的两根冰芯钻孔(其中—根达到冰川底部基岩)进行了温度测量,揭示了该处冰川的温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慕士塔格冰芯的冰温是目前中低纬地区山地冰川中最低的,达-21.79℃,该最低温度出现的位置在35m以下;冰床底部的温度为-20.76℃,也远低于其它山地冰川的冰床温度,极低的温度对成冰过程有重要影响,并有利于获得可靠的冰芯记录。  相似文献   
140.
慕士塔格峰洋布拉克冰川消融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2001年7月4日至8月8日,在慕士塔格峰西侧的洋布拉克冰川海拔4600~4460m区间的冰舌段,进行了短期的冰面消融观测.慕士塔格峰冰川区暖期短,冰面强消融时期比较集中.观测期间,冰面纯消融厚度为640~1260mm水层,日平均消融厚度达26~39.6mm,推算冰舌区年消融量不低于1700~2000mm,比青藏高原内部的冰川消融强烈的多.7月21-22日出现最大消融值,在海拔4460m和4600m,日消融量分别为144.5mm和59.5mm.冰面消融随海拔上升而减小,日平均消融梯度:在裸露冰区为0.40~0.55mm·10m-1;在表碛覆盖区为0.21~3.53mm·10m-1,变幅较裸露冰区大.按裸露冰区的消融梯度计算出海拔4800m处的日平均消融量,和过去的研究资料比较,2001年冰面日平均消融量较1987年和1960年的消融量大,反映出慕士塔格峰区影响冰川消融的气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