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0篇
  免费   671篇
  国内免费   1044篇
测绘学   410篇
大气科学   311篇
地球物理   521篇
地质学   1874篇
海洋学   680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30篇
自然地理   47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14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58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53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金川超镁铁质岩是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的赋存岩体.采自金川镍矿Ⅰ矿区露天矿第2期侵入岩体的样品其岩石类型主要为含二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见镍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呈成条带状出现,表明其形成时低氧逸度的成岩环境。运用ICP—MS等离子质谱仪和MM5400稀有气体质谱仪分别对全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包体稀有气体同位素进行测定后得到一些认识:金川超镁铁质岩的微量元素丰度与球粒陨石相比,变化曲线基本呈水平分布,但是地壳中高度亏损Cr,Ni元素含量较高,主要富集于超基性的辉石和橄榄石中,说明其成因类型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岩石中稀土元素总量较高,为轻稀土富集型.重稀土亏损。其中由深至浅稀土元素对La/Yb,Ce/Yb,La/Sm,(La/Sm)N的比值均基本呈现增大趋势.说明其中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呈增大趋势,轻稀土的分馏尤为明显。超镁铁质岩的^3He/^4He值分布于0.847Ra~1.625Ra之间,虽远低于上地幔的^3He/^4He值.但仍存在地幔初始氦的踪迹。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在侵入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异作用,并与地壳发生了的混染作用和热液交代作用.进一步证明了该岩体为上地幔局部熔融的超基性岩浆上侵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2.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相似文献   
143.
本文利用取自浙江椒江河口3个未扰动柱状沉积物样,进行了孔隙水化学测试、固相沉积物的活性分量与黄铁矿分量的分级提取和测试,结果表明:Hg主要以黄铁矿态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As在有机碳较高的河口区潮上带和沉积速率较慢的潮下带主要以黄铁矿形态存在[DTMP(degree of trace metal pyritization,痕量元素黄铁矿矿化程度)〉50%)],而在中潮带As的黄铁矿矿化程度略低(DTMP均值为40.99%),研究区DOP(Fe的黄铁矿矿化程度)值普遍较低(〈35%),Mn-DTMP低于3.32%。从而揭示了浙江椒江河口沉积物在数厘米以下,毒性痕量元素Hg和As被高度黄铁矿矿化的规律性,并指出在遇有海事活动或风暴潮事件对海底沉积物进行扰动时,河口沉积物与充氧的海水反应,高度黄铁矿矿化的痕量元素会转变成活性态,从而导致近海生态系统的毒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4.
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大量关于丰都鬼神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划分出丰都鬼神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阐明了当前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困境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原因:一是鬼神文化载体的结构性解体;二是政府组织不力。最后探讨了重振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可能性,提出重新构建鬼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完善其空间结构、处理好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5.
路迳岩筒属火山通道相,由金伯利质煌斑岩、角砾岩、角砾凝灰岩组成,富含幔源橄榄岩包体、普通辉石巨晶和岩球。造岩矿物是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和金云母,深源特征指示矿物有镁铝榴石、铬透辉石、铬尖晶石和镁钛铁矿。岩石化学组成超低SiO2,低MgO,高Al2O3,富碱,富挥发组分。轻稀土元素富集,相容元素贫化,不相容元素明显富集。岩浆起源深度约85km。其中:岩体产状,富含包体、巨晶和岩球,岩石结构和构造,矿物组成,岩石化学组成超低SiO2、富碱、富挥发组分等特征与金伯利岩相似;但岩石化学组成高Al2O3,低MgO,K2O低于Na2O,REE和LREE/HREE偏低,部分微量元素的亏损或富集,金云母成分富TiO2,富TFeO,贫MgO,镁铝榴石、铬透辉石、铬尖晶石和镁钛铁矿的Cr2O3含量偏低,岩浆起源深度较浅,均与金伯利岩有重大差异,而更接近煌斑岩类。研究认为,是幔源岩浆岩的一种新类型,岩石名称界定为金伯利质煌斑岩。  相似文献   
146.
简单要素模型下多边形叠置分析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矢量空间叠置分析多采用拓扑模型,要求建立完整的数据拓扑关系。该文采用简单要素模型,以多边形叠置交运算为例,介绍简单要素模型下空间叠置分析的具体实现,着重讨论多边形交运算的交替搜索算法,在线段求交中对连续出入点、重交点等特殊数据进行处理。在实际应用中,该算法可较好解决大规模复杂数据层的叠置交运算,比同规模的拓扑叠置运算效率高。  相似文献   
147.
强地震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震源区及附近介质的物理变化过程,证明了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方向与最大加载方向之间的正交关系,建立了真、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与裂隙率ν、骨架电阻率ρo、饱水裂隙电阻率ρf的本构关系,解释了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的原因.研究认为:在强地震孕震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地壳近地表的较深部,介质微裂隙发育,其走向沿最大主压应力方位优势取向,低阻水充填微裂隙,导电通道连通,引起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真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真各向异性变化,从而产生垂直主压应力方向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的视各向异性变化,低阻水在其物理过程中起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8.
地面起伏对成像及雷达景象匹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勤  李启炎 《测绘学报》2002,31(Z1):50-55
景象匹配是飞行器导航与定位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雷达图像匹配由于具有全天候的特征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分析了实时雷达图像成像方式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地面高程起伏对雷达图像构像的影响,并进一步推导出在实时雷达图像上,图像像点位移与地面高程起伏的具体关系;以及为了保证一定的匹配定位精度,对于实飞地区地面起伏的定量要求.同时还对导航定位匹配所用的参考基准图受地面高程起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对理论情况和实际图像进行了计算分析与比较,最后得出在给定匹配精度的情况下,生成参考图时对成像区域内点之间的高差限制要求.  相似文献   
149.
GIS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根据在“数字厦门”项目策划、建设和应用推广的实际经验,对“数字城市”的理解作了阐述,介绍了“数字厦门”的主要建设内容和应用情况,探讨了与GIS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0.
小秦岭-熊耳山地区金矿成矿的临界-超临界流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临界-超临界流体对金属矿床,特别是对金矿成矿具有重要作用,对流体包裹体的特征研究表明,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及爆破角砾岩型3种主要类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临界-超临界流体,随着成矿作用由深到浅,由高温,高压到低温,低压的演化,临界-超临界流体也逐步演化成中低温非超临界流体,从而使现有的测试结果表明,目前只有少部分为超临界包裹体,大部分为非超临界包裹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