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08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倾斜扰动--一种可能的有效地震前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小地震时的倾斜记录和岩石破裂时的应变扰动记录提出,岩石破裂和微小地震可能引起倾斜扰动,这种扰动将可能是大地震的有效前兆。然而,如何区分干扰和前兆扰动还需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122.
卢艳清  王贤仁 《内陆地震》1992,6(4):377-382
本文依据弥渡、永胜、楚雄台FSQ型浮子水管仪和个旧台JB金属摆倾斜仪原始记录图形资料,分析了澜沧——耿马大震前在图形上反映出的短临形变异常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同震源区岩体变化联系起来,探讨了震前孕震体变化过程与机理。  相似文献   
123.
王贤仁  卢艳清 《地震研究》1993,16(4):367-373
本文利用永胜地震台FSQ型浮子水管倾斜仪原始记录图形,分析澜沧、耿马大震前后地形变的特征。以微破裂和粘滑理论等,探讨破坏性大震破裂过程,尤其在主破裂临近阶段,震源区岩体处于极端不稳定状态下极其复杂的地形变现象,FSQ型浮子水管倾斜仪记录到的这些珍贵原始图型,其表现形式:A.粘滑现象;B.瞬间急剧突变;C.固体潮汐曲线畸变;不同方位定点形变台站倾斜最极大差异性等。对震前这一失稳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今  相似文献   
124.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isotopes of about 100 water samples, the waters in the front plain of the Tainshan Mountain are divided into eight subprovinces on a horizontal plane and four zones in a vertical pla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harge, runoff, and water storage of different waters are discussed, and the runoffs in several sections are also calculated. Last, the tentative space-time regulation plan of the water resources is presen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he environmental isotopes.  相似文献   
125.
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剖面位于扎兰屯成吉思汗镇东南部,组内大化石稀少,但孢粉化石丰富,下部岩性为沉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砂岩、砾岩,上部岩性为安山岩、英安岩。通过对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孢粉化石的分析,在龙江组中识别出圆形粒面孢-二连粉孢粉组合带(Cyclogranisporites-Erlianpollis)。通过对孢粉化石属种的分析,根据具有时代指示意义的孢粉化石,如Erlian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等,认为成吉思汗地区龙江组孢粉化石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结合地质、古植物及孢粉化石的定量分析,认为龙江组植被类型反映亚热带气候,指示温暖潮湿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6.
数字线划图(DLG)是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一个重要成果形式,目前正在实施的多种比例尺的DLG数据生产与更新任务较多。为了实现对DLG数据更新的科学管理,以应对DLG生产周期长、工序复杂的问题,该文依托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对1∶1万DLG数据的更新流程进行了设计。设计的流程共包括18个步骤,覆盖从任务下达到成果提交整个生产过程,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使用,设计的流程能够满足DLG更新生产信息化管理需要。  相似文献   
127.
首先获取叶片去除表面蜡质层前后光谱反射率,比较分析叶片表面蜡质层的光谱特征,探究叶片去除蜡质层前后叶片反射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去除蜡质层后在400~2500 nm光谱区间反射率发生较明显改变;去除蜡质层对植被红边参数没有影响,并不会导致"红边"移动,叶片表面的蜡质并不影响绿色植被所特有的反射特征;不同叶片蜡质层对不同植被影响不同,叶片反射曲线不是叶片表面蜡质反射曲线和经去蜡质处理的叶片反射曲线简单的线性叠加.植被叶片的光谱定量分析可为公路植被遥感环境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8.
内陆水体(湖泊、水库、沼泽、河流)和河口海洋等底部,广泛且连续分布着沉积物质,在其形成过程中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具有与污染物有关的环境意义和特征.中国区域差异大,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经过近几十年来围绕沉积物环境和污染控制开展的研究,我国相关成果不断涌现.首先介绍了国际上有关沉积物环境的若干里程碑性研究,回顾了前70年我国沉积物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侧重于与人为活动有关的环境污染,分别从沉积物环境和污染控制修复两个方面,总结和归纳了近20年来中国在沉积物水环境中的作用及效应、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环境行为与影响因素、沉积物生态风险与质量基准、污染沉积物的原位修复、污染沉积物疏浚及异位处置利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评述了其中一些研究成果的联系和差异.最后对我国沉积物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关于多学科交叉、复合污染、新兴/非传统污染物、质量基准、治理技术创新等几个亟需和深入开展研究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给出了解决的思路和途径,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9.

In order to reduce roadway excavation and effectively control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roadway width (4.5 m, 4.8 m, 5 m, 5.2 m), roadway height (3 m, 3.3 m, 3.5 m, 4 m), and arch height (0.3 m, 0.5 m, 0.8 m, 1 m) are selected. Through L16(34) three-factor four-level orthogonal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and plastic zone area evolution after roadway excavation are studied based on FLAC3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rch height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lastic zone area in roadway roof surrounding rock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ilure of roadway sides and corners. Further investigation finds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to be roadway width 4.5 m, roadway height 3 m, and arch height 1 m.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cheme, the new straight-wall arched section reduces plastic zone area by 35.07%, roof subsidence by 19.2% and side displacement by 22.4%. The optimized roadway section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failure range of surrounding rock plastic zone and contributes to long-term roadway stability.

  相似文献   
130.
钱程  汪岩  秦涛  李林川  臧延庆  陆露  孙巍  江斌 《中国地质》2022,49(1):346-347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内蒙古扎兰屯地区位于贺根山—黑河构造带与嫩江—八里罕断裂带的叠加部位(图1a)。该区北东—北北东向韧性剪切带发育,叠加变形的岩石主要为早古生代变质火山-碎屑岩和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花岗岩类,以及少量石炭纪和晚二叠世碎屑岩、早二叠世和晚三叠世花岗岩类等(图1b)。已有报道显示韧性变形的时间有308~290 Ma、(241.5±9.6)Ma和(173±3.5)Ma等,对于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等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笔者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该区识别出大量晚三叠世岩体与韧性变形带(图1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