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内蒙武川—固阳—大佘太韧性剪切带与金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中部武川—固阳—大余太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内发育明显的糜核岩显微组构。据剪切带内糜棱岩形成温压条件(t=300~400℃,P=0.25~0.5GPa),表明它是绿片岩相变质—变形环境。剪切应变值γ=5.77~3.47。变形是以简单剪切为主,兼有压扁作用。剪切带南侧是早元古宙强烈线性构造活动带,北侧是晚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剪切带形成在早元古宇,早期表现为自北向南的推覆韧性剪切作用。岩金矿(化)床沿着剪切带分布。尤其在后期脆性破裂叠加及中酸性岩浆岩所在部位,金矿进一步富集,说明本区岩金矿的形成是多阶段成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2.
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5对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进行数值模拟。利用雷达、卫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对比单参数WSM6云方案和双参数WDM6云方案在模拟台风路径、强度、降水分布及水成物含量上的差异,分析雨滴粒子的谱型特征及微物理源、汇项对云中雨水含量的影响。与上海台风研究所的最佳路径数据对比显示,两方案均较好地模拟出了台风“威马逊”的移动路径,WDM6方案的整体路径误差更小;模拟的强度差异则较为显著,WDM6方案的海平面最低气压值偏高,强度偏弱。两方案模拟的累积降雨分布虽与自动站实测资料基本一致,但WDM6方案模拟的强降水概率偏高,弱降水概率偏低。两方案模拟的对流区雪、霰、雨水含量均大于TRMM卫星反演结果,且WDM6方案的对流云较多,总体雨水含量偏高;两方案均模拟出了雷达回波分布的整体特征,但眼区尺度偏大,WDM6方案在融化层以下缺少眼墙之外的弱回波区且大于39 dBz的强回波区偏多,同样显示了雨水含量(或尺度)偏大。由于WDM6方案为暖雨(云、雨水)双参数模式,对云滴活化、云雨转换及云、雨谱型有一定的改进,其能较合理地模拟出雨滴谱随台风发展的演变特征;模拟显示,云、雨滴的收集碰并及固态粒子的融化是雨水的主要源项,WDM6方案增加了云雨水自动转化率及雨水碰并云水率,导致该方案的空中雨水含量偏高,且随高度的降低快速减小;此外,由于WDM6方案使用简单的寇拉公式进行云滴活化,初始云凝结核数的变化即可造成雪、霰、云雨水含量的改变,故建议在具体大气气溶胶条件下,对方案中的云滴生成参数化过程做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33.
基于WRF中尺度模式,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同化中国岸基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对2015年登陆台风彩虹(1522)进行数值试验。从台风强度、路径、结构等方面验证了同化效果,并对不同区域雷达观测资料的同化敏感性进行讨论。试验结果表明:在同化窗内同化分析场台风位置误差相比未同化平均减小15 km,最多时刻减小38 km,同化资料时次越多,确定性预报路径误差越小。同化雷达资料后较好地反映出台风彩虹(1522)近海加强过程,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同化分析和预报误差相比未同化最大减小超过25 hPa,台风眼的尺度、眼墙处对流非对称结构相比未同化与观测更加接近。试验还表明:台风内核100 km范围内的雷达观测对同化效果影响最大,仅同化这部分资料(约占总量的20%)各方面效果与同化全部资料相近,而仅同化100 km以外资料效果明显不及同化所有资料。仅同化台风内核雷达观测资料可以在不影响同化效果的前提下,使集合同化计算机时减小为原来的1/3,该策略可为台风实际业务预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4.
上海沿岸天文潮与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二维非线性风暴潮,天文潮和联合水位模型8次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引起的上海地区天文潮与风暴潮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值研究,讨论了天文潮气与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引起的增水特征,分析了控制方程中各非线性项对天文潮与风暴晨线性相互作用引起水位变化的贡献,研究表明,考虑天文潮与风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后,使风暴潮和水位的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改善,非线性底摩擦在控制天文潮和风暴潮非线性相互作用中起重要的作用。而  相似文献   
35.
Liu  Yihong  Zhao  Hongbao  Liu  Shaoqiang  Sun  Wenhao 《Natural Hazards》2022,114(1):1015-1041
Natural Hazards - By means of field observ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etc., the zonal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wall panel floor and the asymmetric failure mechanism of...  相似文献   
36.
37.
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混合双参数云微物理方案用于中尺度天气模式WRF,开展了对2013年超强台风天兔(1319)的模拟,通过与台风最佳路径、强度及热带降雨测量卫星(TRMM)资料对比,分析CAMS云微物理方案在模拟台风中的适用性及云微物理过程对模拟台风天兔的影响机制。设计了3组敏感性试验:修改雪粒子质量和落速系数(EXP1),采用海洋性云滴参数(EXP2),同时修改雪粒子质量和落速系数并采用海洋性云滴参数(EXP3)。结果表明:EXP1和EXP3由于霰碰并雪速率的增加及减小的雪下落通量,导致雪含量显著降低,同时也减少了整体冰相物的含量;EXP2和EXP3模拟的台风眼区对流有效位能快速减小,再现了前期台风的快速增强过程,路径偏差也最小;各试验模拟的小时降水率总体偏强,EXP3的降水空间分布与实况更接近,明显降低雪粒子含量,并一定程度上改善模拟的台风路径、强度及降水分布等。该结果不但可为改进适用于台风的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提供思路,也可加深云微物理过程对台风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38.
A 2-km resolution simulation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with Morrison microphysics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rainwater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Typhoon Usagi(2013) in the inner-core and outer region. The model reproduced the track, intensity, and overall structure of Usagi(2013) reasonably. The simulated raindrop size distribution showed a rapid increase in small-size raindrop concentration but an oscillated decrease in large-size ones in the inner-core region, corresponding well with the upward mo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existed two levels(1.25 and 5.25 km) of maximum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raindrops. The ice-related microphysics at high levels was stronger than the warm-rain processes at low levels. The larger raindrops formed by self-collection in the inner-core suffered from significant breakup, but the raindrops outside the eyewall did not experience evident breakup. Mode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ominant terms in the water vapor budget were the horizontal moisture flux convergence(HFC) and local condensation and deposition. The evaporation from the ocean surface(PBL) was ~10% of the HFC in the inner core, but up to 40% in the outer region as the air therein was far from saturation. Furthermore, water vapor in the outer region was obtained equally through evaporation from the cloud and inward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environment. An earlier start of clou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the inner-core region was evident during the intensification stage, and the continuous decreasing of condensation in both the inner-core and outer regions might imply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m weakening.  相似文献   
39.
热带气旋经过台湾岛强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董林  端义宏 《气象》2008,34(7):10-14
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2006年共58年的<台风年鉴>或<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将资料线性插值到1小时,挑选出经过台湾岛的热带气旋(TC),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揭示TC经过台湾岛时的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C从东侧登陆台湾岛损失的强度为西侧登陆损失强度的2倍以上;TC登陆时的路径方向与台湾中央山脉长轴的交角越接近垂直,其过岛损失的强度越小,在岛逗留的时间越短;TC登陆台湾岛东侧时强度损耗与TC登陆前其自身的强度呈正相关,而登陆台湾岛西侧则没有明显的统计规律;TC从台湾西侧登陆时不但出现强度不变或者增强的几率更大,而且强度增强也更多.  相似文献   
40.
地形对超强台风罗莎降水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奕武  端义宏  余晖 《气象》2009,35(9):3-10
为了进一步加深地形对台风降水影响的细节了解,用变分法合成的高分辨率降水资料和地形资料,结合日本再分析资料,对0716号台风罗莎登陆期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过程降水量与地形相关分析表明,沿海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较大.强降水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山体的迎风坡上.分析1小时降水量在不同强度区间的频次分布,发现在山体地形的影响下,山脉区域降水加强.浙江东南沿岸的山体引起的降水增益相对东北沿岸区域的山体偏大.利用日本再分析资料和地形资料计算了气流过沿海山体时的无量纲数Fr值.由于气流Fr较小,气流过浙江沿海地形时更容易翻越山体.抬升位置发生在迎风坡上,因而强降水区也落在迎风坡上.东南沿岸区域的地形对迎风气流的强迫垂直运动在垂直方向上的渗透比东北沿岸区域更深厚,这是导致东南沿岸区域地形对降水增益比东北沿岸区域偏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