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96篇
  免费   3130篇
  国内免费   5455篇
测绘学   2666篇
大气科学   6157篇
地球物理   9274篇
地质学   22482篇
海洋学   4157篇
天文学   3803篇
综合类   3601篇
自然地理   3441篇
  2024年   85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940篇
  2021年   1170篇
  2020年   1034篇
  2019年   1170篇
  2018年   5927篇
  2017年   5099篇
  2016年   3758篇
  2015年   1283篇
  2014年   1406篇
  2013年   1472篇
  2012年   2284篇
  2011年   4084篇
  2010年   3249篇
  2009年   3566篇
  2008年   3010篇
  2007年   3474篇
  2006年   1126篇
  2005年   888篇
  2004年   944篇
  2003年   1043篇
  2002年   925篇
  2001年   709篇
  2000年   659篇
  1999年   783篇
  1998年   616篇
  1997年   619篇
  1996年   560篇
  1995年   515篇
  1994年   448篇
  1993年   377篇
  1992年   322篇
  1991年   237篇
  1990年   204篇
  1989年   222篇
  1988年   179篇
  1987年   118篇
  1986年   115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80篇
  1983年   58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69篇
  1980年   58篇
  1979年   38篇
  1978年   25篇
  1976年   28篇
  1975年   26篇
  1973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Hadley中心提供的1969—1998年的南极海冰再分析资料和其它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指出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与ENSO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南极海冰维持了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持续性,因而对短期气候预测有较大帮助。相关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均证实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有关,当北半球春夏季南极海冰增多时,华北降水增多而华南和东北降水减少。研究还表明,此种雨型分布与南极海冰变化引起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12.
荒漠戈壁下垫面表面动量和感热湍流通量参数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合理筛选以后的野外观测资料,研究了荒漠戈壁地表湍流通量参数化的问题。首先,分析了Monin-obukhov相似函数的特征,并拟台出了其经验公式。结果表明,风速和温度相似性函数随稳定度参数的变化曲线与典型经验曲线差异较小,并且在经验曲线分布范围以内,但中性时的值有所不同。同时,还用该资料给出了动量和标量粗糙度(感热粗糙度)长度的平均值及其标量粗糙度随摩擦速度的变化关系。发现标量粗糙度的平均值大约比动量粗糙度的小一个量级,并且随摩擦速度的增大而减小,但明显比其理论预测值要大。  相似文献   
913.
HUBEX强化观测期雷达测雨在水文过程模拟中的应用(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试验区的淮河黄泥庄水文站控制的史河流域(805 km2)为研究区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栅格水流流向,构建数字流域及空间拓扑关系;然后,将阜阳雷达观测数据经过订正校准后作为研究区内每一栅格单元上的雨量输入,并在每一栅格上应用新安江模型构建产流模型;再根据每一栅格至流域出口断面-黄泥庄水文站的距离,运用Muskingum方法进行汇流演算,从而获得黄泥庄站的流量过程。计算结果显示,从1998年5月31日-8月3日的强化观测期内模型确定性系数为92.41%,其间4场洪水的确定性系数分别为85.64%、86.62%、92.57%和83.91%,高于应用地面雨量计观测的数据计算的结果。这说明雷达测雨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当它应用于水文过程模拟时优于地面雨量计资料,基于栅格的水文模型为充分利用雷达数据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914.
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个例分析及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5年7月25—28日高原上连续数日出现MCSs的现象进行了红外云图特征及其演变、大尺度环境背景场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这些MCSs有着相似的日变化演变过程;它们的初始对流在中午由于日射加热开始活跃,之后迅速发展,这些MCSs在后下午形成,在傍晚达到最强,之后逐渐减弱。其中26日MCS最为强大,它是在单一的强大的近于圆形的高原反气旋高压背景下受强的低层热力强迫和条件不稳定的驱动而发生的。这些发生条件都与高原本身的热力作用紧密相关,所以它的发生发展主要与高原特有的较为纯粹的热力因子相联系。28日MCS是另一个很强的MCS,它明显地受到中纬度西风槽的斜压区的影响,这二个很强的MCS有着不同的发展机制和显著不同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915.
GPS折射角资料的变分同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越来越多的新型观测资料为数值天气预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许多新的机会。在各种新型的观测资料中,GPS(全球定位卫星系统)折射角资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GPS折射角资料具有分辨率高、全天候探测、覆盖全球等优点,实现对GPS折射角资料的变分同化,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介绍了如何获得及同化GPS折射角资料的原理。对GPS折射角资料的变分同化可以分为两种:间接同化和直接同化,文中对这两种方法都作了具体介绍。在变分同化的最小化过程中,计算效率无疑是最重要的,而优化步长的计算又直接关系到算法效率的成败。根据最小化算法的特点,通过数学推导,得出一种适合于各种最小化算法的计算优化步长的自适应方法。最后,还利用1995年10月11日的GPS折射角资料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了变分同化方法和计算优化步长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16.
Along the meridian of 105°E, the Chinese region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east and w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 the temperate extratropical belt,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and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shift northward significantly, whereas the middle subtropical belt and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belt have less or no change. As for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7 degrees of latitude. As for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 along the meridian of 120°-125°E,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4 degrees. In the west part of China, each climatic belt changes little. Only in the Xinjiang area are the significant northward shifts. Correspondingly,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traditional seasons have changed. For Beijing, Hailar, and Lanzhou, in general, summer becomes longer and winter shorter over the last 50 years. Summer begins early and ends late with respect to early 1950s. Contrary to the summer, winter begins la  相似文献   
917.
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环流模式L30T63和海气耦合模式FGCM 0模拟的热带太平洋年平均状态 ,资料取自L30T63由观测的大气强迫驱动的Control试验、由NCARCCM3大气强迫驱动的Spinup试验、以及相应的海气耦合模式FGCM 0。主要的结论是 :( 1 )在“准确”的海表强迫下 ,Control模拟的海面温度和温跃层与观测结果相当接近 ,模式的固有误差是赤道冷舌过分西伸和东南太平洋温跃层偏浅。 ( 2 )Spinup能模拟出合理的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环流 ,但存在两个问题 ,即 :暖池区海面温度显著偏高、沿赤道的梯度过大 ;赤道温跃层偏浅、东西向坡度偏小 ,它们分别与CCM3提供的海表短波辐射通量和风应力的系统误差有关。这两个问题很可能是海气耦合模式FGCM 0运行初期误差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 3)FGCM 0模拟的赤道暖池区上层 1 0 0m的平均温度比观测低 3℃。分析表明FGCM 0夸大了暖池区海洋动力过程的降温作用 ,使得模拟的“暖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冷舌的属性。FGCM 0模拟的热带南太平洋温跃层比观测结果偏浅数十米到 1 0 0m ,以致赤道两侧的上层海洋温度分布趋于对称 ,成为“doubleITCZ”现象在上层海洋中的表现。风应力旋度的系统误差和垂直混合随深度衰减过快  相似文献   
918.
梁钰  王蕊 《河南气象》2003,(1):14-16
分析了2002年5月多雨期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以及河南省出现大范围降水过程时的影响系统、物理量资料等,揭示了2002年5月河南省多雨的天气学成因,得出了5月份强降水预报的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19.
全球观测应力场的短波分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应力图(WSM,World Stress Map)计划的应力指标,目前已累积数据共计10 920个,这些应力指标代表了该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实际观测方向;与此同时,可以假定全球各个板块的绝对运动方向表征了相应各板块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长波分量.根据应力场的叠加原理,得到由该地区局部构造运动等因素贡献的短波分量的相对大小和方向.将全球划分成2.52.5的基本单元,对每个单元的WSM数据进行加权统计分析,得到其平均应力观测取向,利用HS2-NUVEL1全球绝对板块运动模型计算应力场的长波分量;平均观测应力取向和长波分量取向之间的夹角,决定了相应短波分量相对于观测应力场的大小及其取向的范围,并反映了特定研究地区局部应力场对总应力场的贡献程度.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全球板块的绝大部分地区及各板块的平均效果,长波分量与短波分量对观测应力场的贡献程度相当.对于某些大陆板块内部,局部构造活动对观测应力场的贡献起到重要作用,因而控制着地震的孕育与发生.   相似文献   
920.
The changes in the response of near surfaceaerosol properties to land- and sea-breezecircul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prevailing synoptic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re examined for a tropical coastal station. Aerosol properties are nearly similar in both the breeze regimes (land and sea) during seasons of marine airmass while they are distinct during seasons of continental airmass. As the prevailing winds shift from continental to marine and the ambient weather changes from winter conditions to the humid monsoon season, the submicron mode, which dominated the aerosol mass-size distribution, is largely suppressed and the dominance of the super micron mode increases. During periods of continental air mass (winter), the aerosol load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land-breeze regime, (particularly in the submicron range) but as the winds shift to marine, the loading initially becomes insensitive to the breeze regimes and later becomes higher in the sea-breeze regime, particularly in the super micron r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