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南方志留系碎屑矿物热年代学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碎屑矿物热年代学是恢复多旋回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有利手段。本文通过对南方5个地区志留系的碎屑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和热历史模拟研究认识到,印支期以来研究区志留系至少经历了3次区域性的岩石抬升、冷却事件,即早中三叠世(235~25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10~140 Ma)和始新世—渐新世(45~25 Ma)。其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始新世—渐新世是志留系后期改造的两个关键时期,前者是志留系烃源岩生烃基本停止的时期,后者是志留系抬升到地表,油气盖层受到广泛破坏的时期。  相似文献   
22.
大兴安岭中段东坡龙江盆地早白垩世植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大兴安岭中段东坡龙江盆地早白垩世18属31种植物大化石和18属21种孢粉化石。该植物群以有节类、真蕨类、银杏类及茨康类最为丰富,其次为苏铁类、本内苏铁类及化石果类,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早中期。根据植物特征及伴生的热河生物群生物特点,龙江盆地早白垩世总体上可能处于温暖湿润的季节性变化的暖温带,并伴有短暂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古环境应为沼湖环境,并在湿地和山坡上生长着不同的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23.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on peatland formation in the Central Sudetes (central Europe)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dopted allowed us to determine whether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nd shallow peatland formation were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y. Knowledge of past changes might be useful in evaluating recent and future changes, and to avoid pitfalls in the present management of peatland ecosystems. A palaeoecological research study of four peatlands was conducted in the Sto?owe Mountains (Central Sudetes, SW Po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shallow peatlands originated in the middle to late Holocene (from 3301 BC to AD 1137). Palaeoecological records reflect continuous human impact on vegetation development and peat accumulation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late Holocene). The strongest agrarian settler activity is observed in the High Middle Ages (AD 1200–1500). The human‐induced or wildfires observed in the late Holocene were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peatland ecosystems in the Central Sudetes. Moreover, palaeoecological analysis (sphagnum spores decline) and radiocarbon dating (AD 1870) confirmed drainage of the study area in the 19th century, which greatly affected the vegetation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24.
25.
Computational Geosciences - The SOC change index, defined as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ctual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he value assumed at an initial reference year, is here tailored to...  相似文献   
26.
东昆仑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Au-Cu-Co-Ni-Fe-Pb-Zn及其他多金属成矿带,2011年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床的发现使东昆仑一跃成为我国重要的铜镍资源基地。经过多年的勘查,东昆仑成矿带Cu-Ni找矿取得了较大突破,陆续发现了一批具有较大找矿潜力的岩体,如石头坑德、阿克楚克塞、浪木日和尕牙河等岩体。笔者依据近些年研究的成果对东昆仑成矿带岩浆铜镍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成矿特征作初步总结,并指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形成的主要认识如下:东昆仑造山带至少发生了4期强度不等的Cu-Ni-Co-(PGE)成矿事件,分别为寒武纪—奥陶纪(535~445 Ma)、志留纪—泥盆纪(440~394 Ma)、二叠纪—早三叠世(271~239 Ma)与晚三叠世(233~208 Ma),其中志留纪—泥盆纪的岩体数量最多、矿化率最高,产出的矿床数量多、规模也最大,而其他期次岩体的数量少、规模小与矿化弱;与其他成矿期的岩体零星分布于整个东昆仑成矿带不同,志留纪—泥盆纪岩体严格产在昆中断裂以北,又以昆中带数量最多,丛聚性明显;成矿具有显著的专属性,成矿岩体均以杂岩体产出,岩相发育齐全,富含贵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超镁铁质岩是最重要的含矿岩石,多属于铁质超基性岩;原始岩浆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的大比例部分熔融,地壳物质混染是硫化物饱和的关键因素;志留纪—泥盆纪岩体找矿潜力最大,主要分布在昆中带,是今后找矿勘查的主攻方向和区域,其他期次找矿潜力较小,但仍需进一步评价寒武纪—奥陶纪岩体的Cu-PGE含矿性。  相似文献   
27.
以沩水河流域为例,基于陆面模式CLM4.5,建立了综合考虑作物种植、地下水开采及灌溉等人类活动的流域陆面水文模型。利用所发展模型,针对1981~2012年,取500 m空间分辨率,探讨人为扰动对陆面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1)地下水侧向流使得中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有所提高,平原地下水埋深分布在4 m左右,山区埋深可达到几十米;模拟的叶面积指数较静态MODIS叶面积指数偏大1左右,由此使得种植区月蒸腾量提高约10 mm,土壤蒸发和地表产流有所减少;在灌溉作用下,作物叶面积指数略增长,蒸散发稍有提高,而在假设水稻采用漫灌的情况下,水库灌溉补偿了作物生长产生的水消耗,提高了该区域土壤湿度,增加潜热通量;研究区地下水开采存在但其水文效应并不显著。2)土地覆盖变化自1990年有较大变动,1990~2000年以林地为主,2000年后以耕地为主,其中,1990~2000年土地覆盖类型变化不明显,2001~2012年耕地面积呈先减少再增加又减少的趋势,林地面积则先增加再减少又增加,耕地与林地在2012年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同一土地类型内,植被类型变化较为明显,导致陆面水文模拟结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8.
水文循环过程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区分气候内部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作用于水循环贡献对于增加气候变化的理解非常重要。本研究利用近期发展的考虑地下水取用水与灌溉影响的全球陆气耦合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基于最优指纹法分析探讨中国东部季风区黄河、淮河、海河、珠江、长江、松花江流域水循环变化(地表温度、降水、径流、蒸散发)及归因。结果表明:大部分流域的地表温度年际变化在1965~2005年间检测到包括温室气体气溶胶人为排放、臭氧与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外强迫效应,显示在长期对于地表温度起主要作用的可能为上述强迫;1965~2005年降水年际变化仅在淮河及长江下游检测到上述强迫效应,且在长江下游效应占主导。在1965~1984年间,地表温度的年际变化在海河流域检测到由于地下水取水灌溉产生的外强迫效应,并且该效应占主导。在1982~2005年径流年际变化中,在淮河、长江下游及黄河下游处检测到了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气溶胶人为排放、臭氧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产生的外强迫效应但无法有效分离,显示该信号在这些地区可能不为主导效应;1982~2005年间的蒸散发年际变化在珠江、长江下游同样检测到了上述强迫效应,并且该效应在长江下游占主导效应。  相似文献   
29.
关于福建印支运动性质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印支期强烈的抬升和伸展现象的地质事实已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公认,从抬升造陆作用,褶皱造山作用两探讨了印支运动的性质,认为鲆支运行的褶皱造山特征不明显,而隆升造陆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30.
福建长汀童坊地区推覆构造具有变形强烈,走滑剪切作用明显,延续性好,岩片叠置清晰,同构造花岗岩发育等特点,具有冲断推覆而非褶皱推覆特征。其形成不仅与水平挤压作用有关,而且还与大型走滑作用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