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主要介绍N-DP新型数据回放仪的研制思路、结构、特点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2.
姚运生 《华南地震》1993,13(3):50-54
通过讨论层状断层的性质、特点以及与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发震机制,指出许多地震的震源位于层状断层面上,有些地震在地表找不到相应的地震构造的原因是由层间滑动所引起。  相似文献   
63.
金成伟  周云生 《地质科学》1978,13(4):297-312
国内外广泛地认为,处于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弧形山系之间的雅鲁藏布江-噶尔河谷地是一条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缝合线带。由于印度板块自中生代以来的向北漂移,及其与欧亚板块的接近和相互之间的碰撞,先后造成了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弧形山系。  相似文献   
64.
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中部兴坨剖面全新世地质环境变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渤海湾牡蛎礁平原中部兴坨剖面的有孔虫组合划分为5种沉积环境7个带(亚环境),从下向上依次为晚更新世陆相(Ⅶ带)、早全新世海陆过渡相(Ⅵ带:沿海低地与潮间带)、中晚全新世海相(Ⅴ带:潮下带-浅海,Ⅳ带:低潮线附近)、晚全新世海陆过渡相(Ⅲ带:开放潮间带,Ⅱ带:渴湖)和河流泛滥相(Ⅰ带:古土壤及洪积层)。^14C确定了全新世底泥炭始于9486 cal BP,Ⅳ带始于约4696 cal BP。Ⅱ带所处的渴湖环境,从约4000 cal BP直至隋唐温暖期之前,历时约2700年。隋唐暖期古土壤发育向南东减弱至逐渐消失,说明在比兴坨更靠近渤海湾的地方,潟湖持续的时间更长。广泛存在的潟湖,是牡蛎礁平原晚全新世的重要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65.
本文基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对县域尺度下土地利用程度进行时空变异分析。通过对1985、1995和2000年三个时间点的研究,表明:(1)1985~2000十五年间,曲周县的土地利用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其中以槐桥乡最为显著;(2)曲周土地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东部、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最后,文章结合区域实际,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特征和科学技术五个方面对曲周县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异进行驱动力分析,为调控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6.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学中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磊  孙运生 《世界地质》1998,17(4):63-67
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3D-GIS在地学应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原因,并且从3D数据结构和GIS数据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方面入手,对解决办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7.
本文叙述了CO_2快速检测管(简称CO_2速测管)的原理、野外观测方法、地质效果以及在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野外试验结果表明:在已知金、铀矿床上测到了明显的CO_2异常。  相似文献   
68.
黑钨矿矿囊熔离成因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云生  刘连登  张辉煌 《世界地质》2003,22(4):357-360,403
一些与石英脉型钨锡矿化有关的花岗岩体内常发育有形态不同、规模不等、成分各异的矿化囊包体.其成因难手用岩浆结晶分异和岩浆期后热液成矿作用解释。地质和实验资料表明。此类花岗质岩浆体系中不仅存在液态分离作用形成熔离矿化囊包体。而且熔离成因的黑钨矿矿囊可作为岩体可以形成岩浆热液鸽矿的标志,同时说明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剥蚀深度较大。  相似文献   
69.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面向对象数据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三维空间实体描述与显示的复杂性,总结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3D=GIS数据结构,提出了以表为基本单元的面向对象数据结构,指出面向对象方法在3D-GIS软件开发与应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0.
“4·20”芦山强震导致震区斜坡动力响应强烈,并诱发大量斜坡次生地质灾害。强震后余震频发,在发震断裂附近芦山双石峡谷下游出口,对仁加水电站进水口边坡地震动效应监测初步揭示,该斜坡中上部峰值加速度放大达3.4倍,斜坡放大效应明显,但各监测点场地效应需深入分析。因此,基于对该斜坡环境噪声测试与地震监测数据,采用水平与竖向谱比(H/V)和标准反应谱(SSR)对比分析。研究揭示,该斜坡参考点H/V谱比曲线放大系数约为1.1,场地放大效应微弱;斜坡上部监测点环境噪声揭示H/V与SSR谱比放大峰值频率约为13.0Hz,放大系数为1.2~1.6。环境噪声与地震监测数据对比表明,其平均谱比曲线峰值频率特征接近,但后者谱比放大系数为1.6~2.6。综合研究表明,该斜坡场地地质结构较为单一,其动力效应主要受斜坡地形因素较强,斜坡中上部地形放大效应较明显。基于环境噪声与地震数据对比研究斜坡场地效应,两者在场地卓越频率上较一致,而放大系数后者明显强于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