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480篇
测绘学   346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175篇
地质学   726篇
海洋学   357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1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金厂沟梁金矿区中与成矿伴生的暗色脉岩主要是细晶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玢岩-英安斑岩类.细晶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的ALK值为5.47%~5.88%,K2O/Na2O值为0.455~0.496,属钙碱性岩系,并具有Ⅱ型Adakite岩的性质;闪长玢岩-英安斑岩的ALK值为7.83%~8.28%,K2O/Na2O值为1.100~1.747,属粗安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细晶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的岩浆源于富集地幔或洋壳俯冲脱水交代的下地壳,地壳增厚过程产生并就位;闪长玢岩-英安斑岩类的岩浆就位相对晚,来源具有上地壳性质或被地壳物质强烈混染,地壳减薄过程形成;这种特征暗示金厂沟梁金矿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在地壳挤压增厚转化为伸展减薄过程.  相似文献   
992.
介绍了河北新泽5井石油探测井的概况,分析了2002年12月中旬该井数字化观测和模拟观测失真的原因。提出了对数字化观测仪器改进的方案。采取把数字探头安装到主井管中,将探头置于一个特制的套管内,对主副井管内的原油进行了清理等办法,使新泽5井水位数字化和模拟观测恢复正常。得出此法对河北新泽5井而言是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3.
几种氧化锰矿物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的吸附和氧化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改进或优化的方法合成土壤中常见的几种氧化锰矿物,对其形貌、结构、组成和表面性质进行表征,研究其对几种重金属的吸附和对Cr(Ⅲ)的氧化特性及与其结构和表面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合成的水钠锰矿、钙锰矿、锰钾矿和黑锰矿均为单相矿物,具有典型的形貌特征。水钠锰矿、钙锰矿和锰钾矿的PZC较低,分别为1.75、3.50和2.10,其表面可变负电荷量的大小顺序为水钠锰矿≥锰钾矿>钙锰矿;黑锰矿的PZC较高,表面可变负电荷量远低于其他3种矿物。供试矿物中,水钠锰矿对Pb2 、Cu2 、Co2 、Cd2 和Zn2 等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最强,黑锰矿的吸附能力最弱,除黑锰矿吸附更多的Cu2 外,供试氧化锰矿物对Pb2 的吸附量最大。氧化锰矿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受重金属的水解常数和矿物的表面负电荷的影响较大,它们均影响氧化锰矿物表面诱导水解作用及吸附离子形态。供试氧化锰矿物对Cr(Ⅲ)氧化能力和氧化过程中Mn2 释放量不同,受矿物结构、氧化度、表面性质以及结晶度等因素影响,氧化能力顺序为水钠锰矿>锰钾矿>钙锰矿>黑锰矿,最大氧化量分别为1330.0、422.6、59.7和36.6mmol/kg。  相似文献   
994.
苏北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流体演化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根据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矿物中的分布特征将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五类,即富N2包裹体、高盐度(22.4-略大于23.2wt%NaCl)的NaCl CaCl2 H2O体系流体包裹体、中高盐度(12.6-16.0wt%NaCl)的含Mg2 或Fe2 的NaCl H2O体系流体包裹体、中等盐度(6.4-10.5wt%NaCl)水溶液包裹体和低盐度(3.3-0.2wt%NaCl)的水溶液包裹体。富N2包裹体形成于超高压变质峰期阶段,高盐度的流体包裹体形成于超高压变质岩折返早期固体出溶体出溶阶段,中高盐度的流体包裹体形成于高压变质重结晶作用阶段,中等盐度的流体包裹体形成于角闪岩相变质重结晶作用阶段,低盐度的流体包裹体形成于折返晚期的绿片岩退变质作用阶段。超高压变质峰期阶段和折返早期的高盐度流体和中高盐度的流体主要来自继承原岩中的流体(如含NH4 矿物分解或片麻岩原岩中的有机质分解,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羧基水的出溶),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的中等盐度的流体除名义上无水矿物中羟基水的出溶外还有外来流体的加入,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阶段的流体主要为外来流体。  相似文献   
995.
A large mass of dolomitic marble including many eclogite blocks occurs in orthogneisses of the Rongcheng area of the Su-Lu province, eastern China. The marble consists mainly of dolomite, calcite (formerly aragonite), graphite, forsterite, diopside, talc, tremolite and phlogopite. Aggregates of talc and calcite occur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dolomite and diopside. Tremolite is a reaction product between talc and calcite. Eclogite blocks are rimmed by dark green amphibolite. The primary mineral assemblage in the core of eclogite is Na-bearing garnet (up to 0.2  wt% Na2O), omphacitic pyroxene, clintonite and rutile. Secondary minerals are pargasitic/edenitic amphibole, plagioclase, sodic diopside, chlorite, zoisite and titanite. The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based on stability of the dolomite+forsterite+aragonite (now calcite)+graphite assemblage, under conditions where tremolite is unstable, are estimated at T  =610–660 °C and P =2.5–3.5  GPa (for X CO=0.001). A reaction between dolomite and diopside to form talc under tremolite-unstable conditions indicates a temperature decrease under ultra-high-pressure conditions ( P >2.4  GPa, X CO<0.0013).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tremolite is consistent with a nearly adiabatic pressure decrease post-dating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under ultra-high-pressure conditions preceding decompression may reflect the underplating of a cold slab, and the rapid decompression probably corresponds to the upwelling stage promoted by the delamination of a downwelling lithospheric root. The P – T  conditions of the amphibolitization stage are estimated at <0.9  GPa and <460 °C, and are similar to conditions recorded by the surrounding orthogneisses.  相似文献   
996.
Upper Jaramillo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陕西渭南剖面黄土层位L10的剩余磁性获得了UpperJaramillo极性转换期间地球磁场的记录。与地球磁场方向相联系的极性转换持续时间约3200a。极性转换过程虚地磁极(VGP)主要位于美洲大陆及其边缘,根据Rochette模型。由极性转换前后地球磁场处于稳定极性状态时的平均方向模拟出的地磁极移曲线与实测曲线不同。这说明所得结果并不是由极性转换前后地球磁场平均效应引起的,应该是地球磁场变化的实际记录。本文收集了1989年之前中朝陆块自晚石炭世至第三纪期间的古地磁极数据。应用分类过滤方法选出可靠的古地磁极,建立了中朝陆块新的视极移曲线。通过中朝陆块与扬子陆块视极移曲线的比较,对前人提出的两个陆块会聚的几种模式进行了检验。本文提出的旋转模式,对研究两陆块的会聚过程是较合理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97.
海洋磁力测量误差补偿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分析海洋磁力测量主要误差来源的基础上,分阶段建立了能够反映海洋磁力测量误差变化规律的误差模型及相应的误差补偿模型,提出了误差补偿模型的解算方法,讨论了求解过程的稳定性和误差补偿效果的显著性检验等一系列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并使用一个实际观测网数据验证了各种补偿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98.
2005年9月23日至10月20日克孜尔地区发生了小震群事件,其中发生MS4以上地震5次,震群中最大地震震级为MS4.9。此次震群活动强度大、频次高,因此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和特殊性。在尽可能完整地收集此次震群地震目录资料基础上,从震群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能量释放特征、前兆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此次震群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震群为K-ρ型前兆震群,震群主要受到近南北向水平挤压作用力,发震构造既不是克孜尔(F2)断裂也不是喀桑托开断裂,很有可能与本地区的隐伏断裂有关。  相似文献   
999.
内蒙古色尔腾山地区花岗绿岩带糜棱岩变形变质过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读岩石和矿物的显微构造特征,能再造结晶基底岩石复杂的变形和变质演化过程和条件。通过对色尔腾山地区花岗绿岩带中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显微构造、石英组构、矿物化学等综合分析,发现该区糜棱岩在经历了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及绿帘角闪岩相退变质变形之后,发生了不均匀进变质重结晶作用及中低绿片岩相退变质变形等几个演化阶段。由不同阶段温压条件所限定的p-T演化轨迹为一个在早期顺时针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晚期逆时针环的复杂图像。  相似文献   
1000.
对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的侧向碰撞带,即藏东三江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分析揭示出三种不同性质的构造样式,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发育于不同的地壳层次:(1)区域规模至露头尺度上发育的具有薄皮属性的逆冲断层与推覆构造,它们广泛分布于三江地区,尤其是兰坪-思茅盆地内;(2)以红河-哀牢山断裂、澜沧江和怒江-高黎贡山断裂等为代表的区域高温型走滑韧性剪切带构造和局部发育的脆性走滑断裂构造,后者在中新生代盆地内部断裂更为发育;(3)遍布全区发育的变质核杂岩构造与地堑-半地堑盆地.区域岩浆活动性与区域构造事件的发生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区域性递进收缩事件与走滑事件发生于碰撞过程的早期阶段,并随后伴随着早期具有岩石圈板块俯冲性质的碰撞弧高钾岩浆活动,而后期的递进伸展事件诱发了板内伸展环境中的晚期高钾岩浆活动.二者之间的碱性岩浆活动间歇期,对应着区域构造体制的转变与区域伸展作用的发生,变质核杂岩的发育与微弱的钙碱性岩浆活动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区域古地磁资料分析表明,印度-欧亚板块之间的板块相互作用、区域板块与地块的旋转以及由此所致的不同构造环境制约着各种地质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北向运动的印度板块的旋转致使三江地块在新生代演化中发生了两次规模与特点不一的地块旋转过程,即早期的大角度快速旋转和晚期的小角度慢速旋转事件.它们分别对应于早期的递进收缩变形、走滑事件和具有碰撞弧属性的碱性岩浆活动与中期的区域伸展、变质核杂岩的发育与微弱的钙碱性岩浆活动性,以及后期的递进伸展作用和晚期陆内碱性岩浆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