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7篇
  免费   262篇
  国内免费   397篇
测绘学   255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235篇
地质学   637篇
海洋学   281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选取多光谱遥感数据(ETM)对新疆北山西段中坡山笔架山一带进行了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方法研究。根据光谱角制图信息增强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对光谱照度的研究,提出了结合光谱角分类方法进行沿光谱照度方向距离分类的信息提取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应用于ETM数据,增强了目标信息,同时剔除掉因照度所产生的大量非目标信息,为优化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地形比较平坦的研究区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2.
地震的感应磁效应(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地震的感应磁效应(一)--三维电磁感应的数值理论”一文的继续。首先从理论和实际计算两个方面证明了三维电磁感应数值方程解的唯一性、收敛性和稳定性,从而充实了作为研究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横向不均匀性理论基础的“三维数值方法”。作为这一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文中对不同源场周期和具有不同埋藏深度的三维电导率异常体进行了模拟计算,以研究地震感应磁效应的大小、空间分布特征和频率特性。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周期从数秒到数分钟的地磁短周期变化,若电导率异常体的线度与5至7级地震的震源体积大体相当,其电导率较原背景电导率高近一个量级,其感应磁效应主要特征为:在异常体正上方,地面磁场的水平分量变化最大,相对变化量约30%;在异常体于源场方向一致的两侧,垂直分量变化最大,相对变化量约40-50%。因此,观测短周期地磁场的异常变化,有可能是监测地震孕育过程地下电性变化的一种试验途径。但由于上述异常强度在空间上衰减迅速,所以观测必须接近震源区,这对测点的选择是个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93.
最近50年来莱州湾东部典型砂岸潮上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不同时期测量和成像的地形图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使用野外调查、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对最近50多年来莱州湾东部砂岸典型岸段(界河口—刁龙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近50多年来,莱州湾东部海岸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总趋势是风沙地、林地、耕地向养殖池及居民地转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该岸段潮上带风沙地大部分已为养殖池(塘、大棚)等所覆盖,在沿海防护林和海域之间新出现了一条平行于岸线、基本连续展布的水产养殖设施带,其外侧建有高出当地最高潮位的防浪堤。潮上带土地覆被的如此深刻变化,必然深刻地改变风暴潮作用时的水动力边界条件,导致风暴潮作用过程中沿水下岸坡—海滩—潮上带方向的能量分布发生调整,进一步会对海岸地貌及冲淤发生的范围、强度、性质和形式等带来变化。因此,大面积的潮上带土地利用可能是莱州湾东部砂岸,最近30年来海岸地貌冲淤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为今后深入研究并预测该段海岸地貌冲淤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4.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build a 3D numerical model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sive drag on competitive swimmer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mpact of the free surface. This model solves the 3D in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using RNG k?ε turbulence closure. The volume of fluid (VOF) method is used to locate the free surface. The 3D virtual model is created by Computer Aided Industrial Design (CAID) software, Rhinoceros. Firstly, a specific posture of swimming is stud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data from mannequin towing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a swimmer’s arms and legs positions on swimming performance are then studied. Finally,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present method is capable of simulating gliding near the free surface.  相似文献   
95.
鲁豫交界的曹县黄河故道地区,地势较高的自然堤堤缘区是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地裂缝主要由地表厚粘土层干湿胀缩产生,有一定的隐蔽性,并受地形和大气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对地裂缝影响不大。地表裂隙张力的直接作用、建筑物的非均质土地基不均匀沉陷等因素的存在共同导致了该区民房开裂。可以采取加固地基和搬迁避让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6.
面向山地地区的区域地质三维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山地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的特点,研究现有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设计从构建剖面框架、绘制剖面到构建地质模型等流程,构建山地地区的区域地质三维模型,实现区域地质三维模型在三维数字城市平台的可视化集成模拟,以及三维场景中对区域地质的管理查询。  相似文献   
97.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热动力作用下存在地下水分向大气输送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在温度作用下土壤结合水分的分解蒸发与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的交替作用。这也是形成所谓“土壤凝结水分”与“土壤水分呼吸”的根源。当温度升高时,土壤结合水分分解蒸发“呼出”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土壤盐分吸湿吸附,“吸入”大气水分,形成土壤与大气不对称水分交流。称质量实验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完全对应;有深层水分支持的土壤吸收大气水分的能力相对较差。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是造成极震区严重的地震地质灾害和次生灾害的根本原因。汶川地震中因此而导致的交通工程结构损坏、中断和次生崩滑流、堰塞湖等地质灾害,不仅加剧了灾害损失,并给震后的灾区恢复重建和对外交通遗留了较多的安全隐患。从岩体稳定、山体稳定和区域稳定的层次,分别对有关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讨论,构建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体系框架,提出了极震区岩体地震动力破坏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以期明晰概念,理清思路,为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
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矿集区深部结构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2,自引:16,他引:16  
为探测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江-枞阳白垩纪火山岩盆地和铁、硫矿集区深部构造和地壳结构,探讨成矿深部控制条件,作者完成了穿越火山岩盆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150km,记录30s)和罗河铁矿区浅层高分辨反射地震剖面(20km),以及平行剖面的大地电磁、高精度重磁剖面,揭示了矿集区全地壳精细结构和电磁结构,同时开展区域构造测量和火山岩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新的认识。证实"耳状"的庐-枞火山岩盆地是一个沿北东向罗河断裂向东侧发育的非对称火山盆地,排除了另一半被断在西侧红层之下的判断;罗河断裂是一条切穿MOHO的深断裂,倾向南东,是引导地幔流体和岩浆上涌和喷发的通道,在中地壳形成岩浆房(反射亮斑);鉴别出多层界面,火山岩-侏罗系厚度约4~5km(其中火山岩厚度约3km),三叠系-震旦系变形层底界深度大致18~20km,变质基底组成中下地壳,MOHO平缓向北西倾,深度33~31km;追踪郯-庐断裂带的深部产状,陡立延伸到MOHO,宽约10km。从而揭示了早白垩系(132~127Ma)庐-枞火山岩矿集区深部过程与成矿、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00.
天津市静海县土壤盐渍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静海县土壤中实测的C1和S元素含量推算其全盐量,并利用该指数探讨了县内土壤盐渍化类型、程度、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结果表明:该县土壤全盐量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分别为1.365%、0.045%和0.183%;盐渍化土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4%,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盐渍化面积分别是37%、6%和1%,且轻度及中度盐渍化面积均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土壤盐渍化的形成受地形地貌、地下水矿化度及人工灌溉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开发使用地下水和完善灌排系统等措施可有效地综合治理盐渍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