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10篇
  免费   2991篇
  国内免费   4865篇
测绘学   2434篇
大气科学   2182篇
地球物理   2322篇
地质学   8162篇
海洋学   2242篇
天文学   249篇
综合类   1173篇
自然地理   1902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753篇
  2021年   925篇
  2020年   666篇
  2019年   898篇
  2018年   732篇
  2017年   706篇
  2016年   696篇
  2015年   877篇
  2014年   829篇
  2013年   1078篇
  2012年   1122篇
  2011年   1154篇
  2010年   1034篇
  2009年   1048篇
  2008年   1086篇
  2007年   1050篇
  2006年   1054篇
  2005年   783篇
  2004年   689篇
  2003年   518篇
  2002年   500篇
  2001年   427篇
  2000年   423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通过对大瑶山区古里脑和龙头山金矿床地层、岩浆岩含矿性的分析,并进行断裂构造作用多期性的分析和岩浆期后断裂成矿作用的讨论,认为该区深部地层和岩体中的金元素在次火山—斑岩期后断裂构造热液的作用下逐步向上叠加、富集成矿;矿体与岩浆岩体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的关系;构造-热液作用导致次火山岩、斑岩体或周围地层产生破碎,并使成矿热液沿裂隙充填和再充填而形成金矿体,区内凡构成工业富集的富矿体和含金石英脉或破碎带都与多期次活动的构造-热液作用有关。因此,多期活动的构造-热液作用在大瑶山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902.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change, trophic evolution and heavy metals pollution history of the northern Taihu Lake in the last 100 years are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geo-chemical proxies of the core sediments, such as grain size, nutrients, heavy metals, diatom, etc. The nutrients in the sediments depended mainly on the lake internal circulation and the heavy metals were from natural geogenic sources before the 1920s, which were not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generally, and grain size wa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heavy metals content in the sediments. The alternation of manner and strength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aihu Lake catch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1920s made the lake sediments coarser, and hence heavy metals and TP content decreased contrasted with that before the 1920s. TP content in sediments and water increased from the 1950s to late 1970s due to anthropogenic pollutants discharge, and the lake belonging to mesotrophic state. TN and TOC content and C/N ratio increased due to the increasing external pollutants into Taihu Lake by human activities, TP content also increased obviously in water and sediments, and the diatom association was dominated by eutrophic species since the late 1970s, indicating the eutrophication state of Taihu Lake in this period. Meanwhile the increasing in heavy metals content, such as Cu, Mn, Ni, Pb and Zn, and their proportion of valid fractions in the sediments indicates that they all result from human pollutants since the late 1970s. The heavy metal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have certain potential biological toxicity due to the higher SEM/AVS ratio.  相似文献   
903.
南海岩石圈结构与油气资源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是中国唯一发育有洋壳的边缘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勘探表明,南海的油气田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陆缘沉积盆地内,而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西部海域盆地中,自北而南有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湄公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且以含气为主,含油次之。此外,这一区域深水区还存在多个潜在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研究发现,南海的油气分布与深部岩石圈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构造上,南海的含油气盆地位于岩石圈块体边缘或之上,受控于大型岩石圈断裂的发育与演化。在油气富集的盆地中,莫霍面显著凸起,与盆地基底形成镜像,地壳厚度最薄处仅数千米厚,热流值明显较周围地区高,热岩石圈厚度大大减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反映,这些盆地深部发育一条规模宏大的北西向上地幔隆起带,自红河口向东南穿越南海西部海盆,一直延伸到婆罗州东北部地区,在宏观上控制了南海的油气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904.
采用AGMP-1阴离子交换树脂,分别以7mol/L HCl、2mol/L HCl、0.5mol/L HNO3作为淋洗剂,可有效分离Cu、Fe、Zn。介绍了方法的基本原理、化学分离过程及混合标准溶液与地质标样的分离结果。结果表明,Cu、Fe、Zn回收率均接近100%,标准溶液在离子交换分离前后同位素组成一致,可以满足多接收器等离子体质谱对Cu、Fe、Zn同位素高精度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905.
粤北花岗岩型铀矿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部构造环境、长期活动的深大断裂和成群成组的成矿构造带、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和蚀变叠加、多期次地幔流体和成矿流体的频繁活动,以及花岗岩丰富的铀源、良好的还原条件和封闭成矿环境等优越的成矿条件,使粤北成为得天独厚的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通过分析下庄矿田330南西地区“群脉型”、中洞地区“交点型”铀矿化,以及南雄矿田坪下水地区、棉花坑-书楼丘地区“硅化碎裂岩型”铀矿化等成矿条件好、找矿线索明显的地区,表明区内有较大的铀资源潜力和找矿潜力,为下一步的工作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906.
朱宝宏 《云南地质》2006,25(1):76-79
地下水的浮力对结构设计和施工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结构抗浮验算与地下水的性状、水压力和浮力、地下水位变化及意外补水有关。提出设计水位计算浮力的概念,以及抗浮设计的方案及措施。  相似文献   
907.
通过测试分析了浙江江山灯影组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δ^13C值在-2.11‰~2.71‰之间,底、顶部表现为负异常,主体部分比较平稳,变化频率不大。呈微弱的降低趋势;δ^18O值在-3.52‰~-8.76‰之间变化,整体比较平稳,从底到顶呈略降低的变化趋势。浙江江山碳、氧同位素的特征与国内外同期地层非常相似,具有全球可对比性,反映浙江江山地区在灯影初期海平面短暂下降,随后海洋环境相对稳定,直到灯影末期,与全球古环境发生强烈变化一样,本区海洋环境也发生了强烈变化。  相似文献   
908.
西藏曲珍过铝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对西藏曲珍过铝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中SiO_2、Al_2O_3和K_2O的含量均很高,贫TiO_2和Fe_2O_3;SiO_2变化为72.72%~73.34%,为铝和硅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MPG)。稀土元素总量(∑REE)为99.71×10~(-6)-132.85×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铕负异常明显,具负铈异常。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La、Nd、Y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过铝指数图、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岩石组合R_1-R_2图解、Rb-(Y+Nb)和Nb-Y图解均指示曲珍岩体是产生于同碰撞环境的花岗岩,其定位机制与板片俯冲、碰撞后陆内调整有关。Sr和Nd同位素组成具非常负的ε_(Nd)(t)值(-14.8~-15.4)和非常老的Nd模式年龄,表明其来源可能是古老的上地壳物质,而ε_(Sr)(t)-ε_(Nd)(t)图解也支持其上地壳来源。岩体具有较高~(87)Sr/~(86)Sr初始比值(0.72699~0.73884)特征,据此推断曲珍过铝花岗岩成因是陆壳部分熔融作用产物。岩浆源区可能以粘土岩为主,砂质岩占次要地位,是成熟陆块部分熔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09.
福建晋江晚中生代中-基性岩墙群可分为两期:早期岩墙群,岩性为角闪辉绿岩,近东西走向(N70-85E),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90±2Ma;晚期岩墙群,岩性为微晶闪长岩,北东走向(N35~50E),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87±2Ma。两期岩墙群沿晚中生代花岗片麻岩的节理侵入。在地球化学上,它们具有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等特点,I_(Sr)=0.7045~0.7053,ε_(Nd)(t)=-1.18~-1.97,与金门、小金门岛的镁铁质岩墙群相似,也和闽东南晚中生代基性火成岩(辉长岩、玄武岩)的一致。它们是起源于受消减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而产生的玄武岩浆,经岩浆分异作用,在拉张的构造环境中侵入形成。  相似文献   
910.
四川盆地海相层系发现的大气藏部含或高舍硫化氢,都发育一定厚度的优质储层,而且优质储层与硫化氢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即气藏硫化氢含量越高,储层性质越好,气藏产能也越大。研究发现,在 TSR(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过程中,随着膏质岩类的溶解(为 TSR 反应提供 SO_4~(2-)),使储集孔隙初步得到改善;而 TSR 产生的硫化氢溶于水形成的氢硫酸,具有强烈腐蚀性,加速了储层中白云岩的溶蚀,形成孔隙极其发育的海绵状孔洞体系,并呈层状分布。电镜下可以清晰看到白云石晶面的溶蚀坑及溶孔中 TSR 产生的硫磺晶体。溶孔中自生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在-10.3‰~18.2‰,而地层碳酸盐的碳同位素在 3.7‰~ 0.9‰,证实了 TSR 过程中有机-无机的相互作用,即有机成因烃类中的碳转移到次生碳酸盐岩中。包裹体分析表明,次生方解石中的包体富含硫化氢,且均一温度多数在160℃以上,具备 TSR 发生的温度条件;硫化氢和硫磺的硫同位素比地层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偏轻8‰左右,是 TSR 作用的证据。因此高含硫化氢气藏的优质储层是在早期埋藏溶蚀作用的基础上,后期发生 TSR 及其形成的酸性流体对深埋碳酸盐岩储层再次进行深刻改造和强烈溶蚀作用的结果;同时可以运用硫化氢来预测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