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75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4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281.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形成地质环境及其盆地类型、后期构造改造等是砂岩型铀矿形成前提条件;砂岩型铀矿主要受外生沉积条件、后成水文条件及物理化学环境制约;以东胜大型砂岩型铀为例,对砂岩型铀矿成矿机制与演化、铀矿床空间分布特点及规律等方面进行讨论;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作用,提出砂岩型铀矿成岩、后生、低温热液成矿阶段形成的特态相矿物群,论述了低温成矿作用的矿物学及物理化学证据,认为东胜大型砂岩型铀矿具有沉积预富集-古层间氧化淋滤-后生二次还原与交代的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282.
燕辽裂陷带辽西拗陷多口钻井钻遇油气显示,使得该地区中—新元古界的古老海相地层再次成为油气勘探及研究的焦点.采用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辽凌地1井中元古界高于庄组岩心样品开展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据此分析了其生源信息、沉积环境及生烃潜力.综合分析认为,辽凌地1井高于庄组属于差—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Ⅱ,型,整...  相似文献   
283.
为了察看利用单站降雹频数Fs和区域降雹频数Fa制作的两种气候图的频数分布是否一致?我们绘制了该两种气候图,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引进了降雹频数凹凸度R,又引进了空间一致性表达式后,在两种降雹频数气候图上,它们高(低)值分布有84%的格点相一致。  相似文献   
284.
板庙子金矿区主要矿石类型有含金黄铁矿型和含金多金属型,对两类矿石研究表明金赋存于黄铁矿和交代、穿切黄铁矿的黄铜矿中,主要与黄铁矿有关;对矿石中的A u、A g、Cu、Pb、Zn、Co、N i、B i、R b、S r、B a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群,结果为A u B i、A g Zn Cu Co Pb N i、R b S r B a三群;对两类矿石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脉岩进行Q型聚类分群,结果表明金—黄铁矿型矿石与辉绿岩、煌斑岩、花岗斑岩有关,金—多金属型矿石主要与二长花岗斑岩、闪长玢岩有关,并与实际地质调查认识一致。由此明确了本矿区中金主要形成于金—黄铁矿阶段,少量形成于金—多金属阶段,随着岩浆由中性向酸性演化,成矿作用由贵金属向多金属矿化转变,并在空间上形成叠加。  相似文献   
285.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氟苯尼考对海洋沉积物中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间,低浓度(10mg/kg)的氟苯尼考对纤维素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而较高浓度(100mg/kg和500mg/kg)则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氟苯尼考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大。氟苯尼考在初始阶段对沉积物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低浓度(10mg/kg)的氟苯尼考对酶活性的影响变得不明显,而较高浓度(100mg/kg和500mg/kg)的氟苯尼考在整个培养期间对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都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86.
287.
In this paper,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lasting freezing rain and snowstorm event in southern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2008,features of the rel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e causes thereof are analyzed.During the event,patterns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stayed stable; the polar vortex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Hemisphere was strong with little movement; the cold front from the polar region and the active warm air mass from the tropical ocean confronted each other for a long time; the blocking high to the west of Baikal remained strong and steady; the trough over central nd western Asia maintained its position for quite long with a group of little troughs splitting from it frequently; the dominant wind at 700 hPa was southwesterly while shears and vortexes at 850 hPa developed continually,providing the necessary low-level convergence for subsequent precipitation.Meanwhile,in the mid troposphere,eddies were generated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positive vorticity disturbances in the Sichuan Basin propagated eastward to the coastal regions of eastern China.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as intensive with westward and northward migrations.The subtropical frontal zone was puissant and the north-south temperature gradient was large.Quasi-stationary front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remained stable.Warm air masses over the tropical ocean were active,so was the trough in the southern branch of the westerlies over the Bay of Bengal.There were four episodes associated with this event.The first one was featured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strong cold and warm air,while the other three with the quasi-stationary fronts over South China and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s well as vigorous penetration of cold air from the north.The existence of the inversion layer and the thick melting layer wer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long-lasting freezing rains.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nowstorms was that the positive vorticity over the Sichuan Basin propagated eastward to the coastal regions of eastern China.Abundant water vapor and intense updraft also favored the heavy snows.  相似文献   
288.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冬季SO2的变化与输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实施北京市奥运空气质量保障计划"北京市与周边地区空气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项目的有利时机,于2007年1月15~27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站、香河站和兴隆站,采用先进的差分吸收光谱仪(DOAS)和SO2气体分析仪取得了高质量SO2浓度的连续观测资料,同时还获取了相应的常规气象资料和系留气艇探测的常规气象参数廓线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SO2污染的变化过程特征、日变化特征、输送特征、源排放特征以及与天气过程和气象条件的紧密联系.研究表明:1)北京站、香河站和兴隆站的SO2浓度逐日变化明显,变化趋势一致,通常处于同一个天气系统控制之下,SO2污染呈现区域性分布特征.2)冬季SO2浓度日变化明显,夜晚最高,15时(北京时)最低.3)SO2浓度与大气稳定度、风速、风向密切相关,风速越小、大气越稳定,SO2浓度越高;当吹西南风时,SO2浓度升高,西北风时浓度明显降低.4)HYSPLIT后向轨迹数值模拟结果和OMI卫星反演表明周边地区的SO2长距离输送对站点的贡献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89.
中国地区卷云消光后向散射比的星载激光雷达遥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闵敏  王普才  宗雪梅 《大气科学》2010,34(3):506-512
利用两年的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对中国地区卷云的消光后向散射比[又称激光雷达比 (简称LR)]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结合多次散射对光学厚度的依赖关系式和LR与透过率之间的关系式来求取LR, 并提出五条质量控制标准来保证数据质量的可靠性。统计结果指出LR的月季变化并不是很明显, 均值在24左右。中国地区的LR在热带辐合带相对较高, 并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 (大约从22到27)。同时, 从这个结论得出, 为了更好地求取卷云的光学厚度, 在中国地区为星载激光雷达选取的LR常数应该随纬度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290.
北京721特大暴雨极端性分析及思考(一)观测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32,自引:12,他引:20  
谌芸  孙军  徐珺  杨舒楠  宗志平  陈涛  方翀  盛杰 《气象》2012,38(10):1255-1266
本文利用多种常规和非常规观测资料对北京2012年7月21日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引发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场条件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观测分析发现:这次特大暴雨是一次极端性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雨量大、范围广的特点。降水过程由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组成。暖区降水开始时间早,强降水中心较为分散,持续时间长。锋面降水阶段,多个强降水中心相连,形成雨带,雨强大,降水效率高,持续时间较短。引发此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环境场条件分析发现:极端降水过程发生在高层辐散、中低层低涡切变和地面辐合线等高低空系统耦合的背景下。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的暖湿空气在暴雨区辐合,持续输送充沛的水汽,具有极高的整层可降水量、强低层水汽辐合等极端水汽条件。在充沛的水汽条件下,低涡切变、低空急流上的风速脉动、地面辐合线、地形作用等触发了强降水。随着锋面系统东移,在冷空气和适度的垂直风切变作用下对流系统组织化发展,产生较强的锋面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发现:降水过程首先以层状云降水和分散的对流性降水为主。随着干冷空气的侵入逐渐转化为高度组织化的对流性降水,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组织化发展并形成MCC,产生极端强降水。由于回波长轴方向、地形以及回波移动方向三者平行,此次过程的雷达回波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并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和低质心的热带降水回波特点。通过此次罕见暴雨事件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极端性降水特点及极端水汽条件的成因;北方地区暖区暴雨的形成机制;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的形成机制;对流单体的组织维持机制以及数值预报对暖区降水的模拟诊断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