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6篇
  免费   860篇
  国内免费   1287篇
测绘学   623篇
大气科学   708篇
地球物理   938篇
地质学   2360篇
海洋学   653篇
天文学   182篇
综合类   328篇
自然地理   45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265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254篇
  2017年   217篇
  2016年   268篇
  2015年   277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344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61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6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基于本体的地理空间信息集成框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理本体的基本概念、结构,介绍了地理本体的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框架,包括构建地理本体、数据预处理、概念映射、数据映射和数据抽取与转换5个步骤;设计了基于本体的空间数据集成方案,以数字地形图数据、海图数据向标准本体的集成为例对方案进行验证试验,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52.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我国首条大型电力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动化监测在超大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对工程进行有效管理,逐渐将对工程的安全、预判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为工程节约大量资金情况下,提高预判安全施工的能力,是提高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地铁建设对济南白泉泉群的影响,在综合分析白泉泉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假定研究区岩溶强径流带位置及水力性质,利用FE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以规划地铁M1号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济南东站、梁王站、梁王东站分别施工及3个站同时施工4种情景下,采用施工降水或施工降水+人工回灌两种施工方式对白泉泉群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采用施工降水的施工方式使得白泉泉群流量衰减,其中3个站同时施工对泉流量的影响最大,泉流量最大衰减达5.48%;各站分别施工时,济南东站对泉流量影响最大,泉流量较未施工时减少了0.043×104 m3/d。采用施工降水+人工回灌的施工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泉流量的衰减,各车站施工时的泉流量衰减由仅施工降水时的2.26%~5.48%降低至0.08%~1.21%。岩溶强径流带有利于地下水形成优势径流,促进白泉泉群补给,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地铁施工引起的泉流量衰减。  相似文献   
54.
Although hydrotalcite, or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LDHs), is not a common mineral, it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that can be easily synthesized in laboratory. In this study, structural evolvement and BET surface area changes of heat treated Mg/AI-LDH is evaluated by XRD, TEM and N2-BET analys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gnesium-aluminum LDH with carbonate as interlayer anion, periclase-like oxides was formed at temperatures of 400-800℃. Meanwhile, 2-3 nanometer mesoporous were formed during decomposition of LDH. However, the heat treated samples still preserve the morphology of the original LDH plates. Periclase-like formed from LDH heat treatment may re-hydrolyze and recover the structure of LDH. However, crystallinity of the recovered LDH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LDH. This heat treatment will result in formation of (Mg, Al)-oxide nano-crystals and nanopores among the nano-crystals. When heating temperature exceeds 1000, the periclase-like (Mg, Al)-oxide is transformed into a composite with periclase (MgO) and spinel phases. The periclase can be re-hydrolyzed and dissolved in HCl solution. After acid treatment, the sample with a high surface area is composed of spinel nano-crystals and nanopores among them. Our results will provide a new and economic way to synthesize mesoporous materials through pathways of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precursor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55.
Risk and uncertainty assessments for waste containment systems employing clay barriers often includ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s part of the analysis. The two-parameter log-normal distribution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but for compacted clays the three-parameter form can be more appropriate. A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 was developed that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if the two- or three-parameter form of the log-normal distribution is more appropriate. The test is based on a likelihood ratio, comparing likelihood functions for the two- and three-parameter forms at their maximums. Likelihood functions are used assuming that a data set can be segregated into a set of distinct groups of hydraulic conductivities. A step-by-step calculation procedure is described and the test is applied to data collected from 45 sites.  相似文献   
56.
李钢 《福建地理》2006,21(1):55-57
本文以高三地理教学为例,着重阐释了用新课程的视角重新审视地理双基的基本观点,阐述了分析筛选地理主干知识的具体方法,以及地理学科读图的规范和技巧,并从完善认知层次、分析主导因素、注重知识内化、形成迁移能力、培养辩证思维、讲究科学表述等方面论述了高三地理的复习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7.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不同粒级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粒级土壤中的碳有着不同的周转规律,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它们含量的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碳是累积还是减少,对明确土壤碳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采用田间培养试验初步模拟研究在高CO2浓度条件下土壤不同粒级碳的分布.结果表明,加入秸秆培养1年,由于CO2浓度升高的原因导致在低氮(LN)、常规氮(NN)和高氮(HN)水平下土壤中碳分别增加0.01、1.10、1.22g/kg,表现为粒级〈53μm土壤颗粒中碳分别增加1.53、2.19、2.70g/kg.粒级〈53μmm土壤颗粒碳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其重量分配百分数显著增加36.2%,碳浓度增加5.4%;粒级〉250μm和250~53μm土壤颗粒部分虽然其碳浓度分别增加20.8%和17.3%(P〈0.05),怛由于重量分配百分数分别显著降低22.8%和36.1%,结果碳量降低.试验表明高CO2浓度导致不同粒级土壤的分配及碳浓度的变化;高氮施肥水平下有增加土壤碳量特别是小粒级土壤碳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8.
福建平潭虎潮山滑坡成因机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虎潮山滑坡位于平宏公路12k 704~12k 884段北侧山坡体上,是平潭海岛通往陆地的唯一公路通道。论文通过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和定量计算评价了虎潮山坡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提出改建公路超挖深切坡脚和持续长时间强降雨导致的孔隙水压力作用是边坡发生滑动破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9.
文中利用数据手套和跟踪器获取手臂各关节运动数据,根据关节运动限制对所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了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虚拟手臂数学模型,实现了虚拟环境中与试验者的手臂同步运动、效果逼真的虚拟手臂模型.  相似文献   
60.
协同虚拟环境是网络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将单用户虚拟环境扩展为多用户的网络化虚拟环境,实现群组协同工作.目前,协同虚拟环境系统已经在科学可视化、协同设计、战争模拟等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单用户虚拟环境中导航与多用户的协同虚拟环境中导航是完全不同的,文中论述了协同虚拟环境导航的特点以及导航与视点的关系,探讨了常用的协同虚拟环境三种视点视图界面的导航及其效果,并进行了相关实验测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