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77篇
  免费   9821篇
  国内免费   14085篇
测绘学   3919篇
大气科学   10754篇
地球物理   13410篇
地质学   28119篇
海洋学   6316篇
天文学   2434篇
综合类   5820篇
自然地理   6311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669篇
  2022年   2054篇
  2021年   2375篇
  2020年   1951篇
  2019年   2372篇
  2018年   2619篇
  2017年   2388篇
  2016年   2751篇
  2015年   2407篇
  2014年   2925篇
  2013年   2907篇
  2012年   2726篇
  2011年   3323篇
  2010年   3202篇
  2009年   3263篇
  2008年   2767篇
  2007年   2803篇
  2006年   2487篇
  2005年   2436篇
  2004年   2508篇
  2003年   2077篇
  2002年   1900篇
  2001年   1849篇
  2000年   1910篇
  1999年   2487篇
  1998年   2124篇
  1997年   2036篇
  1996年   1820篇
  1995年   1551篇
  1994年   1431篇
  1993年   1437篇
  1992年   1163篇
  1991年   864篇
  1990年   613篇
  1989年   563篇
  1988年   482篇
  1987年   312篇
  1986年   282篇
  1985年   176篇
  1984年   170篇
  1983年   122篇
  1982年   141篇
  1981年   92篇
  1980年   59篇
  1979年   53篇
  1978年   27篇
  1977年   32篇
  1976年   20篇
  1958年   5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基于GIS的商业网点选址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娜  徐京华 《四川测绘》2005,28(2):78-81
利用平面/网络优化模型,综合权衡市区选址的基本费用及商业网点日常经营的成本,引入交通便利因子作为限制条件,并运用直接搜索的Dixon方法,加强了不确定性选址问题的约束条件,降低不确定性问题计算的复杂度,减少在选址问题实现中主观因素对选址结果的影响。最后以某区新建商业网点选址为例,详细分析了直接搜索算法应用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992.
数码相机的畸变差检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检测面阵CCD数码相机畸变差的方法。首先利用标准三维检校场测定面阵CCD数码相机的内方位元素和系统畸变系数.然后依据投影几何中空间直线经中心投影变换后仍是直线的原理.提出了对面阵CCD数码相机随机畸变的检测和改正方法。利用该方法对UAVRS-Ⅱ系统中的面阵数码相机的畸变进行了检校,获取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3.
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次对藏南地区金和锑矿床(点)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总结,对金和锑成矿作用与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对区域地壳演化过程中金和锑成矿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讨论。该区的金和锑矿床(点)可按容矿围岩划分为:①变质岩为主要容矿围岩矿床(点),包括金和金一锑矿床(点);②沉积岩为主要容矿围岩矿床(点),包括金、锑、金一锑和锑多金属矿床(点);③火山岩为主要容矿围岩矿床(点),以金一银矿床为代表。根据金和锑矿床(点)空间分布特点和地质特点,将本区划分为4个矿化集中区:拉昂错一马攸木一帕羊金矿化集中区(A),然勒金和锑矿化集中区(B),洛扎一措美锑矿化集中区(C)和邛多江金一锑矿化集中区(D)。各矿化集中区内大多数金和锑矿床(点)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富碱火成岩具密切时空分布关系,它们是古板块对接碰撞期和碰撞期后大规模构造一岩浆活动的产物。近东西向挤压性和南北向张性断裂交汇部位以及富碱火成岩发育区是寻找金和锑矿床(点)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994.
李勇  ALDENSMORE  周荣军  MA  ELLIS 《地质学报》2005,79(5):608-615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山脉,具有青藏高原地貌、龙门山高山地貌和山前冲积平原三个一级地貌单元。利用数字高程模式图像和裂变径迹年代测定方法研究和计算龙门山晚新生代剥蚀厚度与剥蚀速率,结果表明:3.6 Ma以来龙门山的剥蚀厚度介于1.91-2.16 km之间,剥蚀速率介于0.53-0.60 mm/a之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地区岩石圈的弹性挠曲模拟,结果表明龙门山的隆升机制具有以构造缩短隆升和剥蚀卸载隆升相叠合的特点。3.6 Ma之前,龙门山的隆升与逆冲推覆构造负载有关,以构造缩短驱动的构造隆升为特色;3.6 Ma之后,龙门山的隆升与剥蚀卸载驱动的抬升有关,并以剥蚀卸载隆升为特色,进而提出了龙门山晚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机制以剥蚀成山作用为主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5.
农都柯火山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系在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带被首次发现,经初步评价达到中型规模。矿床赋存于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中,受北北西向剪切带控制,矿体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基本顺层产出。围岩蚀变强烈,以硅化为主,次为绢云母化和重晶石化。矿石由黄铁矿、闪锌矿、自然金、辉锑铅矿、砷黝铜矿、辉锑矿、辉锑银铅矿、雄黄、雌黄等组成,为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组合。主矿化温度发生在200℃以下,矿化元素除Ag、Au外,As、Sb、Hg也达到或接近工业品位。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的测量,成矿远景较好。  相似文献   
996.
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有利储层——浊积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岩性在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中的作用, 利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和能谱法对ODP204航次的 4个站位 10个钻孔共计 11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 发现沉积物中矿物成分基本相近, 以粘土矿物为主, 含少量以石英为主的陆源碎屑。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硅藻和有孔虫等微体化石, 可形成硅藻粘土—硅藻土、有孔虫硅藻土或凝灰质硅质生物粘土。石英碎屑大多呈棱角状, 粒径小、含量少, 同时, 样品中可见透镜体、团块或旋涡状层状结构以及杂乱堆积的斑杂构造。上述特征表明沉积物为含有大量深海或半深海的浊流沉积物或其夹层。由于钻井岩心中有相当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分布在上述沉积物中, 推断这些浊流沉积物很可能是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997.
探讨了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固体微区分析中激光剥蚀参数对元素分析信号灵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这些参数包括激光功率、脉冲频率、剥蚀孔经、散焦距离、剥蚀方式等。讨论了优化的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信号采集及数据处理方式。在全质量范围内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激光剥蚀的一般性特征规律和266nm紫外激光系统的最佳操作条件。在选定的激光剥蚀参数下,大多数被测元素的检出限为22.8~457ng/g,能够满足固体微区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8.
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古特提斯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体系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东昆仑阿尼玛卿蛇绿岩带标志古特提斯洋关闭后的板块缝合带。在该缝合带及周围识别出4套与洋盆扩张和俯冲作用有关的火山岩,由南至北,分别为洋底玄武岩、岛弧火山岩、弧后盆地玄武岩和后碰撞火山岩。板块构造体系说明洋壳俯冲极性从南向北。已有年代学证据表明:阿尼玛卿洋盆的开启时代至少可以早到晚石炭世(308Ma),洋盆关闭可能在早三叠世;岛弧火山岩的时代为晚二叠世(260Ma);弧后盆地火山岩的时代为早中三叠世;后碰撞火山岩的时代为晚三叠世。三叠纪沿缝合带及其北部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左旋走滑断裂系,包括东昆仑南缘左旋走滑断裂(200~220Ma)、阿尔金断裂的早期走滑剪切断裂系(220~230Ma)以及南祁连南缘巨型左旋走滑断裂(240~250Ma)。认为它们形成于阿尼玛卿古特提斯洋的关闭和斜向碰撞作用,但主要在俯冲板块折返阶段或逆冲岩片的抬升阶段,其时也是后碰撞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阶段。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青藏高原东缘缅萨洼金矿成矿流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缅萨洼金矿位于中国中轴构造带的中南段,青藏高原的东缘,赋存于金河-箐河断裂带次级断裂羊坪子韧性剪切带中本文根据对该矿床硫化物流体包裹体的氦氩同位素、硫化物的硫同位素以及与硫化物共生的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成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组成的测定,讨论了缅萨洼金矿的成矿流体来源及其矿床成因。结果显示,该矿床硫化物流体包裹体中的3He/4He变化较小,为0.69-0.82,显示了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的可能性。而4He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一般在2.19-10.62×10-6cm3STP/g(方铅矿除外)与3He/4He相比,40Ar/36Ar的比值则变化较小,一般为251-509。而硫化物的δ34S同位素变化范围在-1.8-2.2‰,平均值为0.5‰,说明硫的地幔来源。与硫化物共生的石英的流体包裹体的类型主要有富液相的盐水溶液包裹体、富气相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三相CO2包裹体、纯液相CO2包裹体以及有机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则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或地幔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本文认为,缅萨洼金矿的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是渐新世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该地区大规模走滑与剪切作用过程中,局部伸展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