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233篇
地质学   460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从结构数据模型和语义数据模型的特点和关系出发,引出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OODM)的基本概念,重点讨论了由Abiteboul和Hull提出的IFO模型,对该模型在GIS空间数据库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指出了OODM的具体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92.
牡丹江-鸡西花岗岩类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江-鸡西一带有许多花岗岩类出露,其中具代表性的为柴河、石场、光复屯、岗子沟岩体等。过去人们一直将其认作元古代花岗岩体。作者采用单颗粒锆石逐层蒸发-沉积测年法,对区内包括上述岩体在内的花岗岩、花岗斑岩、混合岩及花岗质脉体,分别选其中锆石,进行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区内花岗岩类的侵位及混合岩化作用主要发生于290-250Ma的华力西造山阶段,部分花岗岩可能形成于488-409Ma的加里东期,而不形成于元古代;同时根据花岗岩和混合岩中获得的2871±8Ma和1134±14Ma继承锆石的年龄数据,认为八面通杂岩两侧均存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相似文献   
993.
虽山前带第四系很薄,但由于新构造运动掀斜作用及断裂的贯通作用,构造盆地第三系含水层与山前带地下水产生水力联系并获得很高的压力水头.山前带第四系厚度小的原因,是中更新世以后上升幅度增大,早中更新世沉积遭受强烈剥蚀.由于第四系很薄,曾长期被人认为地下水贫乏.但据勘探证实,较大冲积扇有丰富的潜水资源.  相似文献   
994.
宁南冰雹胚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玉山  牛生杰 《大气科学》1990,14(3):369-372
本文对宁南山区5个雹暴的395个冰雹做了切片分析,结果表明:霰胚占66.4%,冻滴胚占33.6%。通过10个冰雹的同位素氘和晶体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霰胚的生长温度为-12℃—-23℃,冻滴胚形成的温度为-8℃—-14℃。霰胚的生长高度比冻滴胚形成的高度平均高1km以上。  相似文献   
995.
全息理论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先梅  牛新喜 《地球科学》1990,15(5):581-588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应用关联维数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雷波5.4级地震、康定5.2级、5.8级地震和大邑6 1/4级地震的余震序列的关联维数D_2,并给出了相应的离差和相关系数。它们的关联维数分别为2.26982、1.93915、2.28738和1.5367。在这4个地震序列中,发生强余震的序列的D_2大于无强余震的序列。  相似文献   
997.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slip-weakening instability on a finite and vertical strike-slip fault with asperity. We assumed that the fault strength is uniform in depth, but it is non-uniform in the strike direction, i.e., there is an asperity on the fault. The segments of the fault with and without asperity follow the same type of constitutive law, but the peak stresses are different. The material surrounding the fault is represented by elastic plates whose upper-surface and bottom are stress-free. We us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theoretical displacement,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that vary with a remote displacement. Here the displacement and frictional stress are not given in advance, but are determined in the solv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we compared the theoretical displacemeu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rictional stress on the fault between the stable and unstable slips. In addition, we compared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with known results for the strike-slip fault with a segment of lower strength.  相似文献   
998.
冬小麦水分动态分析和干旱预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非胁迫水分贮存量、作物耗水量和生育期有效降水量是影响冬小麦水分供应状况的主要因子。它们都随时间而变化,不同时间里有不同的对应关系。本文从试验资料出发,建立了冬小麦水分动态方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全生育期水分供求矛盾,揭示了干旱的时间分布和强度。并将Penman公式和生物因子相结合,提出了干旱预报方程,用气象因子和作物因子预报土壤非胁迫水分贮存量,并可应用于区域性干旱分析。  相似文献   
999.
青海南部高寒草地土壤冻融交替期水热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高寒草地土壤冻融交替过程及其对水热因子的响应机制,通过2014年8月1日至2015年8月1日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和水分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青南高寒草地土壤冻融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南高寒草地土壤冻融阶段大体可分为初冻期、稳定冻结中期、稳定冻结后期和消融期4个时期;不同土层土壤温度随气温的变化呈周期性波动,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变幅减小;不同冻融期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温度和水分波动幅度较大,下层土壤对水热因子的敏感性较小;土壤完全冻结的天数达44~115d,日冻融交替过程主要发生在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土壤冻融交替增强了土壤的保水性,对该区草地植被提前返青和初级生产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长白山现代理论雪线和古雪线高度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冰川地貌和地形特征、岩性、冰川沉积物的风化程度以及OSL测年结果,认为长白山地区发育两期冰川作用,即末次冰盛期和晚冰期,测年结果分别为20.0±2.1ka和11.3±1.2ka。根据平衡线(ELA)处6~8月多年平均气温(T)和年降水量(P)的关系,计算长白山现代理论雪线高度为3380±100m。通过积累区面积比率AAR(accumulation-arearatio)、冰川末端到山顶高度TSAM(the terminal to summit altitudinal),冰川末端至分水岭平均高度Hofer(the terminal to average elevation of the catchment area)、末端至冰斗后壁比率THAR(toe-to headwall altitude ratios)、冰斗底部高程CF(cirque-floor altitudes method)、侧碛堤最大高度法MELM(maximum elevation of lateral moraines)等方法计算该区末次冰盛期雪线高度为2250~2383m,平均值2320±20m。考虑到末次冰盛期后地壳上升20m,当时雪线的实际高度为2300±20m,冰盛期的雪线降低值为1080±100m。晚冰期北坡和西坡的雪线高度分别为2490m和2440m,平均值2465m,考虑新构造运动后的雪线实际高度2454m,降低值926±100m。长白山新构造运动(LGM上升约20m,晚冰期上升约11m)在末次冰盛期以来对冰川发育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