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7篇
  免费   284篇
  国内免费   349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367篇
地球物理   391篇
地质学   681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70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21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协调是保证人居环境均衡发展的基础。基于“人类-居住-支撑-自然-社会”5个子系统,构建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2个系统间的容量耦合模型扩展运用到人居环境5个子系统中,综合熵值法、GIS空间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2005~2016年人居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力进行探讨,阐述人居环境系统内部协调性。研究表明:2005~2016年辽宁省人居环境系统内部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缓慢浮动上升趋势;辽宁省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呈分散格局,并且呈现从中间向两侧递减的“屋脊”式格局和“双核结构”;东西方向上,空间演变趋势由倒U型逐渐向一字型演变,南北方向上由斜线型向“L”型演变。全省出现了中耦合低协调区、中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低协调区、高耦合过渡协调区、高耦合高协调区5种类型区。空间分异驱动力主要包括人的需求、经济发展、住房、互联网发展等。  相似文献   
10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热带地理》2019,39(3):461-471
采用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6年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和夜间灯光数据,运用空间滞后模型,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出发探究了城市化发展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城市空气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地区空气质量的下降会导致本地空气污染情况加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引致的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使得空气质量不断恶化;政府管制力的加强对空气污染的治理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居民环保意识和城市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此外,PM2.5质量浓度的上升导致空气质量恶化。公路货运量在统计上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不显著。从研究结果来看,协调城市发展与空气质量的关系以及加强空气污染防治的联防联控机制,是未来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3.
自 1992年起云南天文台开始了在云南省西北部的天文选址。丽江高美古最终被选择作为未来中国地基天文光学观测的新址点。并且 ,在国家科技部 ,云南省政府 ,以及中科院的支持下 ,2m级天文望远镜项目在 2 0 0 0年 12月获得立项。在文中 ,我们简要的介绍了高美古台址的情况 ,并给出了 2 .4m望远镜的详细情况 ,以及其他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04.
矿产资源是工业的粮食,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现代工业和工业文明的基石。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矿业经济的发展和矿产资源的行政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文章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行政管理原理,阐述了当前矿业经济和矿政管理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分析了体制转轨和增长转型期的矿业实际,从开展理论研究,提高对矿产资源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健全矿产资源管理新体制,完善矿业市场机制;强化矿业法制,切实依法管矿;适时调整矿产资源政策,改善矿业经济宏观调控等4个方面,就强化和完善矿产资源的政府职能,推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琼州7.5级地震区深部电性异常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605年琼州7.5级大地震震中区及邻近地区大地电磁探测,发现震中区地壳深部存在一低阻体.该低阻体自约13 km以下一直延伸到上地幔,推测其为正在上升的地幔柱,并由此认为地幔柱的存在及其热物质的上涌,使上部地壳产生断裂和粘滑活动,是产生琼州7.5级大地震的重要原因. 这次大地震后断裂活动表现为以蠕滑为主.推测未来再发生同等强度大地震的危险性将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6.
Due to the bird's eye view of remote sensing sensors, the orientational information of an object is a key factor that has to be considered in object detection. ...  相似文献   
107.
108.
东秦岭商丹地区蛇绿岩中的角闪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蛇绿岩主要分布在北秦岭南缘、商丹断裂带以北的狭窄地带,断续逶迤呈带状作近东西向展布。分布于商丹地区的蛇绿岩是东秦岭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代表性。 本文着重论述了商丹地区蛇绿岩中广泛分布的主要造岩矿物之一,角闪石的主要特征组份、微量元素、晶胞参数、阳离子占位度等成因矿物学特点。并据此说明了该蛇绿岩中的角闪石属于区域正变质的产物;形成的物质来源具有同源性,原岩为超镁铁质-镁铁质的岩浆岩和火山熔岩;形成的热力学条件基本相同,变质程度为绿帘角闪岩相或角闪岩相,变质温度为610℃左右,压力大于5×10~8Pa。 此外,根据商丹地区蛇绿岩中角闪石成因矿物学特征之相同性所提供的信息表明,东秦岭蛇绿岩带是华北和扬子两个板块俯冲、碰撞的构造边界变质带。  相似文献   
109.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冰川与空冰斗辐射气候的计算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重瑗 《冰川冻土》1989,11(4):336-349
提要 在朝向、坡度和山体遮蔽度影响下,与水平面相比朝北冰川和朝南空冰斗在太阳偏角为15°,0°和-10°时的平均太阳辐射能量损失分别是40.6%和21.0%。1号冰川东支夏季消融期内自然冰雪面辐射场内辐射平衡各分量平均日总量值受地形因素和反射性能的控制而显示出由西北侧向东南侧逐渐降低的带状分布规律。晴朗少云天气下的总辐射和有效辐射的垂直梯度分别是14.52Wm~(-2)/100m和2.77Wm~(-2)/100m。  相似文献   
110.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silver ore deposits in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ilver is generally recovered as a by- and co-product along with Au, Pb, Zn, Cu, Sb, Bi, Hg, Sn and W from polymetallic and gold mines in China. Chinese silver deposit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principal types according to host rocks. These types and their host rocks are: (1) marine volcanic-sedimentary rocks hosting (la) massive sulfide Pb-Zn-(Cu)-Ag ores and (1b) stratiform Ag-(Au) ores; (2) continental volcanic-sedimentary rocks containing (2a) various polymetallic-silver veins and/or stockworks, and (2b) Ag-(Au) veins in pyroclastic rocks; (3) rocks affected by metasomatic processes including (3a) complex Sn-polymetallic-Ag ores, (3b) Pb-Zn-(Cu)-Ag skarns, (3c) associated W-Ag quartz veins and/or skarns, and (3d) Ag-(Au) zones and veins in altered carbonate rocks; (4) metamorphic-intrusive rocks, principally Ag-(Au) veins in sheared and brecciated metamorphic rocks; and (5) sedimentary rocks including (5a) stratiform Pb-Zn-Ag ores in carbonate rocks, (5b) Ag-V mantos in black shales, and (5c) Cu-(Ag) layers in red sandstones. A sixth grouping includes gossans. The tectonic settings,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silver occurrences indicate that silver mineralization reflects to a great extent the evolution of tectonic environments in China throughout geological time. Type 1 is generally developed in association with several fold belts from the Caledonian to Yanshanian orogens, while types 2, 3 and 4 correlate with rejuvenation of the eastern China continent during the Mesozoic period. The three subgroups of type 5 are recognized in different stages and various sedimentry and diagenetic environment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araplatforms and fold belts. Type 6 results from recent weathering of existing sulfide ores or protores. Editorial handling: D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